李含辛打油诗在抖音上的传播现象分析
一,李含辛其人及其创作特点
李含辛(陕西礼泉人)是当代文坛颇具特色的跨界创作者,其身份兼具多重文化标签: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研究员,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同时担任西咸新区作协监事及咸阳文学院理事等职务。他的创作生涯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早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八年,后转型企业宣传管理岗位(曾任步长集团宣传部长、西安东科药业总经理助理、书记和法务总监),最终回归文学领域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李含辛是当代诗人,以打油诗创作为特色,风格兼具俚俗性与批判性。其作品常通过口语化表达、夸张意象和反讽手法揭露社会现象,如《群芳宴》讽刺权色交易,《千万茅房歌》批判形式主义工程。他的创作延续了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同时融入漫画的通俗表达,形成"诗画互文"的讽刺美学。
二,李含辛打油诗的代表作品
1. 《修路歌谣》
领导交替似水流,
道路频遭挖与修。
初看此举意难究,
再想其中事有由。
昔日泥途行不便,
今朝大道畅无忧。
虽说屡见挖修苦,
致富还凭路做舟。
百姓心中亦有忧,
资源耗费怎能休。
规划若能臻完善,
何至来回反复谋。
修路原为福兆头,
莫教乱象惹人愁。
盼得善政通幽径,
一路康庄岁月悠。
这首诗通过描写道路反复修建的现象,讽刺了城市规划缺乏长远考虑的问题,语言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
2. 《乡与乡贤》
乡邑乃源土一方,
贤才源起旧家邦。
若无桑梓根基厚,
岂得贤名四海芳。
乡音幽悠牵梦绕,
乡情烈烈入诗囊。
乡贤齐聚谋兴事,
永念乡村本相长。
这首诗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逐渐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对乡村文化的怀念。
3. 《地主家后》
忠孝传家岁月长,
诗书养福泽被藏。
地主后裔财气旺,
祖荫未尽富路广。
传统暗中添力量,
世间此事意难忘。
这首诗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了财富传承与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4. 《韩法官回身判》
法袍一抖定乾坤,
回身妙判惊世人。
是非曲直皆可转,
唯有乌纱不染尘。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司法不公的现象。
三,李含辛打油诗在抖音的传播特点
李含辛的打油诗在抖音上广为流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传播特点:
1、创作内核的颠覆性创新:李含辛将打油诗从生活调侃升格为社会批判工具,如《乾清门问答》用"健康人变残疾"隐喻制度性阉割,通过"抢嘴"动作讽刺职场权力关系。这种"以俗写庄"的悖论修辞,既延续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的意象错位传统,又赋予其福柯式的权力解构意味。
2、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作品常以晚清史为镜像折射现实焦虑,如《李鸿章美国行》中"黄褂意彷徨"既刻画历史人物的文明冲击,又暗合当代人的身份迷失。这种"古今同构"的创作策略,使打油诗突破娱乐属性,成为历史反思的载体。
3、传播机制的适应性进化:首创"诗新闻"形态,如《杨维骏老爷子》采用导语式题记+四句正文结构,既保留新闻的时效性,又符合微信九宫格的传播格式,实现严肃议题的轻量化传播。
4、视觉符号的二次创作:作品常含"红章白纸""黄褂"等高辨识度视觉符号,便于衍生漫画、表情包等再创作。这种"文本留白"策略主动适配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加速内容裂变。
5、精英与大众的审美缝合:通过化用《离骚》意象(如"维骏")结合网络用语(如"刚正面"),在知识分子与草根群体间建立审美公约数,形成跨圈层传播的"最大同心圆"效应。
四,李含辛打油诗的社会影响
李含辛的打油诗创作实质完成了打油诗的"祛魅-赋魅"过程:既剥离其"劣诗"污名,又重构为兼具批判深度与传播效能的现代文体,最终成就现象级文化传播案例。
他的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既满足了大众娱乐需求,又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其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