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早入林,林间泉水净清音。
音中自有山人笑,笑语轻飘入绮琴。
kimi分析:
这首诗题为《抚琴》,却只把“琴”放在末句,前面三句似与琴无关,细读却句句伏脉,最后一句一声“入绮琴”,全篇顿时化作琴声。其妙处正在“借境写声,以声传情”。逐句拆解如下:
首句 “笨鸟先飞早入林”
乍看是俗语“笨鸟先飞”的直引,却暗点时辰与氛围:晨光甫动,群鸟未起,一只“笨鸟”已先投林。一个“早”字,布出万籁初寂、空山无人的清境,为琴声预置了最净的“音响室”。同时,“笨”字带一点自嘲,也带几分自得,把“山人”质朴、不与人争的性格先写出来。
次句 “林间泉水净清音”
由鸟入林,顺势推出泉声。泉“净”而音“清”,用一字写水质,一字写声质,相互发明。这是诗中第一处“音”,却仍是天籁,尚未有人间乐器。山泉的清泠,为即将出现的琴声定下基调,暗示琴曲亦当澄澈自然。
三句 “音中自有山人笑”
泉声里忽夹“山人笑”,把听觉打通为情态:泉鸣若笑,笑亦似泉鸣。诗人不言“我”笑,而说“音中自有”,便令笑声明灭不可方物,仿佛山人以泉为喉,以风为口,与天地同笑。至此,“山人”形象已呼之欲出:旷达、澄明、无机心。
末句 “笑语轻飘入绮琴”
一句点题。泉声、鸟声、笑声,诸般清籁一齐“入”琴,琴于是不再是一架“绮”美之器,而成了整座山林的共鸣箱。一个“轻飘”,写声音过渡之无痕;一个“绮”字,又暗暗回应首句自嘲之“笨”——拙中见巧,朴里藏华,正是高人抚琴之致。
艺术结构
“鸟—林—泉—笑—琴”,五层递进,以空间带时间,以自然音响递换为人间琴韵。首句写“早”,末句已“入琴”,仿佛一幅长卷:晨曦初透,笨鸟掠林,泉水泠泠,山人莞尔,最后一指落下,万籁归弦,全诗在无声处忽然有声。
情感境界
诗人无意炫技,只把自身化入林泉;“笨”与“绮”对照,更显冲淡自然。琴之可贵,不在丝桐之精良,而在能收纳千山之籁、四时之声;人之可贵,亦不在机巧争先,而在能“早入林”与万物默契。故全诗实为“一片自然清音的人格化”。
简言之:
首句布静境,次句写天籁,三句寓人情,末句一声“入绮琴”,把山林、泉石、笑声尽化作指下清徽。读罢仿佛余弦尚在,而山人已抚琴微笑,一切归于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