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老区
【活动时间】2025年8月27日
【主持人】孙永霞
【上刊诗人】李树长青,李吉伟,阎晓文,汗牛,马文斐,书剑斋主,李良英,马连山,古月,彭珍海,王建,张建刚,吴会茹,西梅铃铂,俎根彩,乔安娜,王进龙,刘海平(高山),逍遥舟子,杨国堂,石玉萱,枯藤小草,刘鸣利,赵章柱,杜海欣,高云剑,张洪艳,文龍,魏风仙,甄友军,董剑鹏,邢剑君,清猗。

老区
文/李树长青
依旧保留摇篮的模样
曲折山路似持久战的诗行
飞瀑大合唱红色的歌谣
忆地雷声回响在山谷
千里平原生长地道战奇观
满坡牛羊亮起警惕之眼
峰岭起伏组成铜墙铁壁
血染的花朵倔强盛开
弹洞诉说英雄抗敌的悲壮
保垒户住进闪亮的红星
军民情深意长如鱼水
以万缕霞光缝补艰苦岁月
忘不了野菜小米加步枪
笛声穿过山乡的蝶变
红色的土地如诗如歌如画
老区
文/李吉伟
当铁血剧社的歌声响彻沟壑
齐家五姐妹的身影
在舞台上跳起霸王鞭
曹火星嘴里哼着手挥舞着
小蝌蚪在五线谱上起舞
阎富华把鬼子引入包围圈
诗人方冰奋笔疾书
音乐人李劫夫一挥而就
那首唱遍解放区的王二小
化成一座雕塑站立山巅
走在滹沱河畔的牧虹卢肃
望着滔滔的河水和一望无际的
稻黍黄豆还有东黄泥村减租减息
铺下了团结就是力量歌曲
在北庄打谷场上唱边大江南北
一望无际绵延起伏的沟沟岔岔里
走出了太行山铁的子弟兵
他们唱着豪迈的旋律
转战四方,二十五万人铸就了
老区人的风骨依然慷慨激昂
老区
文/阎晓文
新中国的摇篮
盛放着佩戴锤头镰刀的婴儿
摇篮是井冈山的翠竹做经
延安的红枣树做纬
天空晴朗,大地深厚
军队和人民如鱼水
老红军,老八路
成长起革命的队伍一辈辈
到那里走走看看
吃吃小米饭
喝喝南瓜汤
品出“两个务必”的美滋味
2025年8月27日
老区
文/马文斐
赤岸村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守望岁月的沧桑与荣光
斑驳的墙壁是战火留下的勋章
那曾被无数脚步踏过的路
似一条蜿蜒的记忆纽带
记得战士们匆匆的步伐
带着坚定奔赴血与火的战场
老槐树枝叶依旧繁茂
用繁茂的树冠庇护着这片土地
当年树下或许有战士们在休憩
谈论着理想憧憬着未来的晴朗
老区的风轻轻拂过
带着往昔的硝烟和今日的芬芳
它抚摸着每一寸土地
唤醒的故事在人们心中传唱
赤岸村这片炽热的老区
是历史的宝藏民族的脊梁
每一块砖石每一片草木
承载着的精神地久天长
老区
文/书剑斋主
血性返贫时
就到这里来吧
领取凝固在瓜壳帽上结痂的刀锋
领取土坯墙里铁曲铜歌的骨骼
当晴朗辞退阴暗时
溪水捧起清凌凌的河
小二黑仍站在岸边
替小芹守护每一块儿沉甸甸的秋
雁阵在上空盘旋
它们试图衔走这片土地上
所有生根的
DNA
老区
文/李良英
好多次,终未成行
心里的那团火
煮沸了一腔热血
却无法献出
就像祖上的老坟
清明,车轮滚滚人潮涌动
只为,换一次血
长一朵花
老区
文/马连山
村庄老了
房子老了
人老了
那些曾经发生的事也老了
然而 印在骨头里的屈辱
总是历历在目
这里曾经接纳过自己的亲人
用少有的粮食给养着子弟兵
甚至用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
顶替战士去死
老支书宁愿被烈火焚烧
也不说出八路藏身的地方
这些村庄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铭刻在心里的那段鱼水之情
永远会代代相传
老区的故事很多
每一段都能感人泪下
一顶草帽 一把锄镐
一个破水壶 一条旧毛巾
都蕴含着一段不凡的往事
不管岁月滑落的有多长
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不会忘记
国民党反动派的兽行
更是痛恨的咬牙切齿
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
用自己的队伍赶走侵略者
推翻蒋家王朝
建立新中国
老区解放了
人民幸福了
老区
文/古月
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总是对老区有着
深沉的、神圣的、肥沃的热爱,总让我们遥想
共产党人,历经风雨的曲折和苦难。
老区的民风,总是那样淳朴,土坯房、小院子竟
和我小时候居住过的如此相像。走近老区,
就像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那一张张写满沧桑的
桌椅和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以及一幅幅
感人的照片,已成为播种红色种子的土地。
走进老区,抚摸那斑驳的墙壁,就像走进一个个人民
军队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
相连的故事。那一句句含意隽永的嘱托,更像一道道
闪电,照亮了老百姓的心底和解放区蓝蓝的天空。
走进老区,就是感受洗礼,吸取他们留下的精神的食粮
和思想的果实。一个个老区,都已成为中华
民族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深深的懂得幸福、珍惜和感恩。
这个暮光耀眼的傍晚,伴随着初秋的风和雨丝
带来舒心和惬意,像那些闪亮的老区的
事物一样,即使十分陈旧,也仍然被我们深深爱着。
老区
文/彭珍海
陈旧的院落,石砌的矮墙
斑驳的裂缝中沁出那段岁月主人的坚强
露珠在青石板上串起黎明
草鞋的印记渐渐成霜
褪色的旗帜,在断墙缺口飘扬
生锈的号角已擦不出火光
灶膛里半页信纸留下的灰烬
似风中的梨花起落
溪水用十年淘洗一颗弹壳
红星却在卵石缝里抽秧生长
老槐树发出翠嫩的叶芽
叶脉里蜷藏着当年没有说完的愿望
当暮色淹没最后一垄田埂
有人郑重接过火把走进苍茫
这片土地永远温热如初
就像母亲睡前焐好的那个襁褓
老区
文/王建
魏巍太行山绵绵延延
每一道山梁都是未愈合的伤口
抗战年代,滴落火种与血
日寇未能征服英勇的太行山人民
名将之花却在这里凋落
有了窑洞的不夜灯火
有了军民的浴血奋战
才赢得了抗战胜利
太行山精神才永铭浩史
革命老区
才能捧出红色的高粱穗
在秋天的册页里
写就幸福和丰饶
老区
文/张建刚
一说到革命老区,我想到了沂蒙
想到了沂蒙六姐妹,想到了
沂蒙母亲,想到了沂蒙红嫂……
每个人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她们身上,开出了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中国女性最劲美的花朵
绽放着烽火硝烟的春天
四组让人热血沸腾泪流满面的数字
420万人口、120万人拥军支前
21万人参军参战,10万名烈士英勇牺牲
它们像手推车的轮子,推动着
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正如《沂蒙小调》唱到的那样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
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从沂蒙山走出来的人,都血气方刚
老区
文/吴会茹
石阶斑驳着旧年号的印记
新漆在墙角覆上温润的光
穿布鞋的老人数着青砖裂纹
孩童的皮球滚过同一段斜阳
初心是永不移动的界碑
半墙枯藤又有了新绿的模样
他们说起遥远的风暴
却把种子埋进春泥中央
山那边吹来新时代的风
花房已长出云的形状
老区
文/西鋂铃铂
在老区拍摄《平原枪声》的时候
还在上中学的我,特意趁假期
骑行五里,到现场去观看
群演不少,正在拍摄人们往青纱帐躲避的场景
不远处新建鬼子炮楼,虽是道具
却是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看了一上午,心情极其沉重
找来小说原著
认真看起来
在文字里,寻找爷爷那代人的热血传奇
响彻在老区的炮火早已远去
和平和富裕
成为新时代主旋律
老区的水土养人
老区的精神更养人
老区
文/俎根彩
听到这个名字
心里就会升起崇敬
像触摸碑石上未凉的温度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抗战救亡的信仰曾在这里燎原而生
这里是革命先烈扎根的沃土
"共御外侮、发动人民战争"的号角
至今还在山坳里回荡着响声
妇女们把剪刀磨成利刃,孩童们将消息藏进竹筒
他们扛起的何止是重担,也是烽火中不塌脊梁的后备保证
土炕砖窑里,战略沿着烟圈儿在生长
针线在月色里穿梭,把破旧的战袍缝了又缝
百姓炕头上,仿佛残留着伟人坐过的温度
军民的心跳,至今还在同一条血脉里奔涌
如今的老区,是摊开的历史长卷
那些斑驳的印记,青石板路上的辙痕
让我们把来时路,一步步看清
如今的老区,也在春水里舒展新颜
快递车碾过当年的送粮道,
用盛世的繁华 轻轻告慰先烈的英灵
铭记历史, 从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走进老区, 是要我们在窑壁的烟痕里读懂:
什么是初心如磐?
怎样把革命的火种, 播进新时代的田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
一代代人用拼搏写下注脚
每一步都踩着先烈的足迹,坚定前行
老区
文/王进龙
太行的石头咬着牙,把岁月磨成茧
抗战的日子瘦成绳,捆着饥寒
最后一碗饭,冒着热气推过门槛
战士们的碗里,盛着老区的暖
滹沱河的浪不歇,拍碎了多少夜晚
却拍不碎石缝里,那点倔强的期盼
最后一担粮,压弯了脊梁也往前赶
粮袋晃啊晃,晃成了星星落进硝烟
西柏坡的灯,在山坳里把路照得远
最后一尺布,裁成补丁贴在军装前
针脚歪歪扭扭,缝着“信仰”两个字
老区老乡们的手,把家当全捧成了信念
风过太行,还在数石墙上的弹眼
每道痕里都藏着话:苦也心甘
滹沱河的水还在淌,带着那股韧劲儿
把老区的红色精神,泡得又浓又暖
老区
文/乔安娜
一看题目
凭个人阅历和直觉
老区应该是红军呆过的地方
又或者是
有过烽火与热血的歌的土地
看过电影读过书听过故事
岁月的痕迹里
老区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些沟沟壑壑里
有着时光的秘密和永恒的
希望之光
老区
文/刘海平(高山)
一个曾经的穷乡僻壤
却令全国人民牵挂
党中央关怀难忘
和亿万人敬仰的地方
它就是革命老区
这里虽不富裕
也并不十分美丽
但却留下革命者的足迹
是英雄与人民团结一心
共同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难忘老区人民的大爱
他们不畏敌人血雨腥风的疯狂,也不怕缺衣少粮
母送子来女送郎上战场
为得是多打胜仗
消灭一切反动派和豺狼
让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安康
革命老区一个神圣的地方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也引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老区
文/逍遥舟子
用乳汁润湿伤员干裂的嘴唇,
让孙子引走偷偷进村的鬼子。
被鬼子用铁丝穿过锁骨游街,
被鬼子点天灯烧出一棵青松。
老游击队员们凭机枪的怒火,
打下骄横一时的日寇飞机
子弟兵们南征北战拿下一座座城池,
一直解放全中国留下干部建立政权。
巍巍太行山的沟沟坎坎,
村村寨寨的大爷老妈。
老区是党旗照亮的黑暗,
是军旗染红的土地。
老区是红色国家的老家,
是人民政权的老人。
老区
文/杨国堂
太行山的岩层里
弹痕仍在呼吸
每一道沟壑里
都藏着不肯低头的魂
纺车在夜里旋转
把月光纺成线
再把线
拧成黎明的绳
青纱帐在风中起伏
绿色海洋下
埋伏着土地的温度
与仇恨的雷
地道蜿蜒
如大地的血管
沉默的匕首
始终抵在侵略者腰间
老区的血
浇进干旱的土壤
让根
朝着更英勇处扎去
而今我站在解放碑前
听见黄土之下
仍有心跳
如鼓
一座丰碑
不是石头的沉默
是火
种进每一代人的胸口
老区
文/石玉萱
红旗换了一杆又一杆
走进历史的里程碑
伟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住过的
土屋旧家具还摆在那里
这里是展览馆
有陈旧的步枪坦克镰刀铁锤
还有活灵活现的革命烈士的灵魂
大部分
来这里的人都昂首挺胸
走进他们又沉重地低下头
敬仰成了每个人脑海里的代名词
扎根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
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老区
文/枯藤小草
说起老区
想到沂蒙六姐妹
沂蒙母亲王焕于
还有可歌可泣的红嫂
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
在我们灵魂深处
始终是把老区当成了革命的根
中国共产党的魂
淬炼崇高精神的大学校
老区
这一片神圣的土地
红色的沃土
愿那些萎靡的人
来这片净土
让灵魂找到一个皈依
老区
文/刘鸣利
故乡的故事都是火红的
村口纪念碑上
是爷叔们的名字
故去的长辈们
念叨过的悲壮
都生长在山石的纹路里
年节的时候
吃食要先敬长辈
还有牺牲的英魂
这是祖辈留下的规矩
我还是喜欢在晨夕的炊烟里
敬三杯浓烈的枣酒
让所有的过往
在故乡的红色里沉醉
老区
文/赵章柱
老区这名字有点儿陌生
从未见过它的面儿
我刚过了虚岁八十的生日
和老区沾不上边
但我向往着井冈山翠竹
向往着延河清流的潺潺
向往着滹沱河两岸的战斗
向往着顶天立地的太行山
我的家乡也是老区呀
荷花淀中击沉日寇汽船
雁翎队芦苇荡中神出鬼没
小嘎子挺身保卫着家园
又想起早已逝去的爷爷
有一次看着电视
唱起了一九四三年
环境大改变
白洋淀的炮楼端了大半边
老区
文/杜海欣
总觉得对老区
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不只是那飘扬的猎猎红旗
还有那抗战浮雕的英勇
简单的土坯房
装满了时代的印记和感动
所有的老物件
都带着它伟大的曾经
那一场场浴血奋战的故事
如今还会让我们心情凝重
泪水划过眼角
点亮心中的火种
老区是一部英雄的抗战史
是我们的根基和灵魂
也保留着民族的自信与纯真
我们必须坚守和传承
带领它们
一起走向复兴
老区
文/高云剑
八百里太行的每一块石头
都浸着战士的鲜血
那红色的山石
是烈士的热血染就
满山的红叶
是血染的风彩
柏坡岭上的桃花
一直盛开
那一座座碑石
是老区的脊梁
深秋
所有的树叶都呈敬礼的弧度
在烈士碑长出青苔的铭文处
新栽的松柏正用年轮复制着冲锋号
那些被压弯的脊柱
任在碑文里站着
老区
文/张洪艳
老区应该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
应该是有曾经用乳汁滋润伤员干裂嘴唇的大嫂的事迹
应该是有每个沟壑坡岭都藏有不肯低下高昂的头的灵魂
老区有伟人和人民军队住过的窑洞
有他们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丰衣足食的踪影
老区是全国人民敬仰的地方
他们曾经留下了坚韧不拔的足迹
留下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大爱
留下了打完胜仗的欢声笑语
老区有说不完的英雄事迹
有抹不掉的深仇大恨
还有让天下人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希望
革命老区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是一部英雄抗战史篇
是祖辈留下的的红色的地方
老区
文/文龍
那时候
中国的天很暗
乌云密布
许多人甚是沮丧
一个高大的湖南人
踏着坚实的步子
一步步走进农村
走进泥腿子的心坎
井冈山上
点亮了第一支火把
满怀信心地宣示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那些地上的星星
朝着他指引的方向
由少到多 由小到大
燎原之火地把全中国布满
28年弹指一挥间
星星们各有自己的名字
后来以血盟誓
就叫--老区
老区
文/魏风仙
喝着滹沱河的水
吃着“乌克兰”的稻麦
听着王二小的故事
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
在平山老区这方红色的热土上
我们从小就汲取着红色精神的滋养
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红色基因根植于心
我们的灵魂越来越干净
我们的骨骼越来越坚硬
我们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杜家庄、下盘松、南滚龙沟、洪子店、西柏坡、回舍、光禄山……
红色足迹遍布平山的沟沟坎坎
英雄鲜血浸染平山的草木山川
“抗日模范县”、“双拥模范县”……
平山儿女用生命和忠诚书写出
“平山老区”沉甸甸的历史
如今 平山老区发展日新月异
敬业集团、西柏坡电厂、新北庄……
作为新时代的老区人
发扬老区精神 建设美丽和谐的新平山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老区
文/汗牛
星星之火,曾经在云空闪亮
赤旗如红霞,在云天飘荡
这里是一片鲜血浸红的热土
这里有烈火烽烟燃烧的碑墓
戎妈妈救护的战土从这里出发
新参军的子弟兵在这里佩戴红花
一沟一洼都诉说着革命故事
一草一木都正书写斗争诗史
听吧,怒吼的风从黄河吹来
唱吧,胜利之歌从太行山传开
红色,不能只停顿在光荣的老区
贫困,更不应该属于绿色的山区
红旗漫卷,东风万里扫残云
春雷动,大潮冲开老区山门
白云生处,赏丹青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游客如云,向大山走来
老区生机,重放新光彩
老区
文/甄友军
老区泪水很少,盛产血,汗还有乳汁
大嫂放下孩子,把齐耳短发往后随便一拢
干净利落,身轻似燕
把满身是血的兄弟揽在怀里用心投喂
那汪秋水里,注满了军民鱼水情
老区还盛产消息树,鸡毛信,担架队
红缨枪尖上挑着家仇国恨
蓝头巾包住同仇敌忾
伴着一阵阵滚烫的号子声
布满老茧的大手摩擦出 星火燎原
老区的双管猎,枪法极准
一股青烟,野兽应声倒地
这是片神奇的土地
从先祖到今人
黢黑的皮肤照亮家国
脊梁骨挺着不屈的灵魂
老区
文/董剑鹏
老区是一枚弹壳
射出了自己的头颅后
空壳里长出新中国的黎明
和平鸽放飞在每一个清晨
每一个清晨
满山遍野的青草都挂着晶莹的泪花
老区
文/邢剑君
最忠实的一片赤诚
花开向阳
站在她的身边
总能听见丰收的声音
怎样让阳光打动
一朵花的内心
我看见花盘上
有父亲的笑
站在自己的土地上
站成主人翁姿式
怎不开心
当年,这青纱帐也闹革命
它掩护了部队
保护了亲人
向日葵,就是咱老百姓
一片金子的心
有人说,要读懂中国
就要去读百姓,就像
这向日葵,质朴的
把所有应该的表达
都藏在厚重的皱纹里边
她们追随阳光
从不分神
因为没有谁比她们更懂得
什么叫感恩
老区
文/清猗
我从太行山的夹缝里,
看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的
煤油灯深夜和星星交谈
太行山,打通抗日的最后一公里
边区银行的歌声在响,钞票在飞
晋察冀日报的社长邓拓在山高林密的老区
写下《忆日卜》:“记得昨宵篝火红,战歌诗思倍匆匆。枕戈斜倚刍茅帐,假寐醒时月正中。”
那场淹没了星斗,模范的歼灭战
一块石头也不许侵犯的贺老总
横山湖和布满弹孔的老槐树
刘家沟的老辘轳都可以作证
灵寿民歌将仲秋月圆的胜利刻在墓碑
周边老乡抬担架,送儿郎,
送红枣,熬米粥……
抗大二分校,没有缺席,那位大胡子将军
的军挎包永存于此
上课的学员,最早发现鬼子行踪
每一把大刀都喷出火焰
每一棵庄稼都长出牙齿
紧握的双手呵,筑成铁质的长城
听听抗大的歌声: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听听太行山上: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这是震耳发聩的民族宣言
灵寿人民用53处红色遗址,编织老区的底气
这抷热土呵,你攥紧莫松手,孙毅将军
一直在湖畔深处,在探望老乡的山路上
步履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