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月 亮
陶都宜兴,源远流长的陶瓷文明发展史上,古都丁蜀,作为陶瓷主要产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已有千百年的制陶历史。远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烧制陶瓷器皿,丁蜀各地也曾先后发掘出许许多多的商周时期的古器皿及陶瓷残片,自古以来很多居住在丁山镇上的居民都在从事陶瓷制作这个职业。
据百度资料查阅,丁山这个地名的由来追溯到到北宋时期,因丁山大河北岸有座小山名叫丁山(也曾称为山头上)故以此山得名,北宋孙觌曾作诗《舟过湖洑泊丁山》二首,清乾隆年间邑人翟源洙途经丁山作诗曰《丁山》,嘉庆年间《重刊宜兴旧县志》,道光间《荆溪县志》记载:均上区五图,羔字号——丁山,白宕,古塔,周墅,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曾把丁山写作“鼎山”,据说是“丁山(现金融大厦后,太后山头上),乌龟山(现老干部活动中心),羊角山(现蠡园小区内)”呈三足鼎立状,古称为“鼎山”,关于鼎山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并没有确切的考证依据。直到建国初期,为了书写方便,恢复为“丁山”,“鼎”与“丁”是两个不同的字,并非繁体与简体的关系。
明初时期丁山陶业渐渐兴起,随之逐渐发展成为农工商集镇,清末民国初期,丁山工商业兴旺,形成了以大中街为主的商业街。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提起老丁山自然会想到那些被岁月斑驳了的古龙窑,还有那些没有被人们淡忘的一生从事陶瓷制作的丁蜀陶都人。
文友君子兰热爱家乡,经常用图文记录了老丁山的老街地貌,据他回忆:一,老丁山建陶厂原有龙窑概况:从中央楼鲍家弄方向数过来有,1.友新窑、2.协兴窑、3.孙家窑、4.自新窑,以上四座龙窑烟囱都向西,炉膛口往东。5.同兴窑,在大水潭东北方向,头南头北。二,建陶厂隧道窑比红星厂及其他陶瓷厂稍晚些,大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71年/72年)才有,当时征用咸国英、朱苟大、丁振南等几位居民的老宅屋房拆除后在原地基上建造的。
走访了几位从事陶瓷职业的老人,说起当年的往事他们饶有兴致滔滔不绝的回忆着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老丁山以前的建陶厂曾有五座古龙窑,这五座龙窑的旧址就在现在的金融大厦后面太后至酱园背后,这几座龙窑的名字分别为:友新窑、协兴窑、孙家窑、自新窑、同兴窑。这与前面君子兰回忆中所说到的基本相吻合。坐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又何止这五座龙窑,当时从事日用陶瓷制作的二三十个陶瓷单位几乎都有自己的龙窑,以方便烧制产品。当年用于龙窑上烧制产品的松枝、竹枝都是从老丁山周边附近山上运送过来的,应有尽有取之不尽。
古老的陶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占据着天时地利的独特优势,为许多从事陶瓷制作的窑户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据《丁蜀镇志》记载,龙窑是利用山坡的天然地势而建,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随坡度绵延,窑身两侧设有用于烧柴火的麟眼洞,鳞次栉比,远远望去龙窑的形状像极了中国古代长龙,因此而得名为龙窑。整条龙身堆放着烧制产品的松枝,竹枝等柴火。麟眼洞的作用在于烧窑时放入点燃的柴火起到引火的作用,点燃货火后要用相应大小的石头封住洞口。
在我们这些六零后的老丁山人记忆里,小时候很多居住在镇上的同龄人,每到放学回家途径建陶厂的古龙窑时 ,总会忍不住爬上已经停烧的龙窑背脊上,三两个人嘻嘻哈哈玩耍一会才回家,长长的古龙窑上是一帮少年玩“官兵抓强盗”的好地方,躲在任何一个“龙眼”里都不易被发现,因为里面到处都是相通的,这就形成了易躲难找的绝佳环境。因此那些调皮的男孩经常玩的忘了回家的时间。
从明代的第一把窑火点燃,龙窑内壁已经有了许多烧制陶瓷产品留下的釉,这些残存的釉痕也见证着古龙窑的沧桑和历史。据说龙窑内壁排列的陶坯顺序也是有讲究的,那是根据内壁不同的温度来摆放的。由于古龙窑的温度很难控制,因此成品率不高,曾经遍地是龙窑的老丁山,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因隧道窑兴起而停烧。
在宜兴丁山一带,龙窑的窑名大都以窑户姓氏或所在地命名,如:陈家窑、邵家窑、河头窑等,还有1958年建造的“前进窑”等。
从新浪网友痴人紫砂的博客里获悉了更多关于宜兴龙窑的故事:宜兴龙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7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馆物院在丁蜀镇近郊涧众村发掘的我国第一座古龙窑窑址,经考证为唐代古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宜兴丁蜀龙窑窑身长为一般在30——80米之间,与地平线构成10至20度夹角,它以容量大小分为大窑、中窑、和小窑三种。大部分窑座上端高出地面10米,窑背突出呈圆柱形,窑面两侧约有五十至七十左右的麟眼洞,用于投放入松枝、竹枝柴及其他燃料,窑的下端最狭处约0.75米,自下而上渐高渐涧,窑身两侧各有装坯的进口二至三个,俗称大户口、中户口、小户口。窑内一般用土砖砌成(大约用土砖8.5万块),呈拱式,顶端至窑底之间高度约为各段窑涧的百分之八十,窑背呈弧形,窑的下端有烧烘炉一只,盖有平方两间,俗称炉房。
明清时期,“宜兴窑”、“蜀山窑”、“欧窑”(均窑)三大名窑相继问世。最早窑址主要分布在青龙山北麓的宝山寺、蜀山、汤渡和均山的东瓦窑、西瓦窑、任墅的石灰窑以及潜洛和上袁等处,有大小龙窑七十余座。1936年,丁蜀地区共有七十六座龙窑,其中黑货窑三座、黄货窑四座、砂货窑九座、紫砂窑十座、粗货窑四十座、溪货窑十座(包括上袁一座,潜洛三座紫砂窑)1937年,抗战爆发后,宜兴沦陷,很多窑座被日本侵略者改造成了炮台和碉堡,许多窑户辛苦了多少年的窑座就这样被毁,全丁蜀的古龙窑所剩无几。
龙窑是陶瓷工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民国时期分布在丁山白宕的龙窑有十13座,全为葛、鲍两姓家族所有,边庄、潘凌12座,为高、秦家族所有,山头上那5座龙窑为王姓所有,蠡墅16座为周、陈家族所有,丁南村4座,蜀山约10多座龙窑为毛、宗、薛姓家族所有,前墅3座,还有伏东已不记得有几座了,龙窑的私有权有大有小,一般均按其家产的大小、族人的多少来分配的。通常一条龙窑分为无份、十份,多至二十余份。
龙窑的使用权均有窑户中选出,俗称“管窑佬”负责,以抽签方式排定顺序,轮流烧纸,还有另一种俗称为“包窑”也就是窑户占着窑位自己却不烧窑,专代小富户装烧,而小富户预先必须交足一定数额的烧窑工资和燃料费用,带烧成后一并结算,收取“窑清”(即包窑所产生的费用),数额多少不等,均有窑户决定。还有一种俗称为“放参窑”,客户把自己的窑座出租给他人使用,预先说好烧成后将其全部成品交由窑户直接经销,然后从贷款中扣除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租金,其结算方法通常是按窑容量计算出。
千百年来,龙窑烧成全赖松柴,耗量很大。就宜兴窑场来说,年平均耗柴量达到二十五万吨以上,其柴源大都来自本地山区及苏浙皖三省十六个县供应。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费用及成本高,因此燃料问题成为宜兴丁蜀陶瓷工业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大难题。为此,陶业界有识之士葛逸云先生等,早在1919年对龙窑进行了改革,试图利用煤炭烧窑,于是将窑炉膛改成烧煤。“窑炉膛”是烧窑的点火处,原先燃料须用松柴和树桩等,耗量太大,约占全窑燃料的百分之二十。而这一以小见大的革新成果,无疑是个创举。虽然葛氏欲求“以煤代柴”的愿望生前并没有实现,成为憾事,但葛先生那种孜孜不倦,长期为改造龙窑的精神和所做的贡献,至今尚在宜兴丁蜀陶瓷业中传颂。
说起宜兴市老丁山从事陶业制作的窑户,葛姓和鲍姓绝对是鼎鼎有名的陶瓷“大窑户”也就是陶瓷业老板。丁山白宕是葛鲍两大姓氏的聚集地,清末、民国年间约有五百余户、大概两千多人口,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如今在丁蜀镇西部,依然保持着几乎原汁原味的葛鲍聚集地,虽然历经岁月的变迁,从残垣断壁明清建筑中依稀看到曾经繁华的“商贾贸易,山村宛然”的景象。(资料来自网络)
葛氏家族和鲍氏家族两大家族一直在从事着陶业生产,自南宋时期鲍氏为了避祸来到丁山后,到了明代中期已经成为陶业生产的大族,清代初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乾隆后期去了上海筹办鲍鼎泰陶器店,一七九九年嘉庆四年正式开业,在丁山办起了鲍鼎泰陶器行,创业,生产,开行,外埠设店并把陶器推向了国外市场,远销东南亚国家,后来又去了新加坡开设鼎昇陶器店,为宜兴陶业的生产交易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资料来自网络)
葛鲍二姓原就是姻亲关系,并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亲戚关系,亲上加亲,百年来一直如此,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当然从事陶业生产联姻的有何止是葛鲍两大姓氏,在诸多姓氏中结成姻亲的陶都人,正是在和睦相处中,相互支持和鼓励,将陶瓷产业一代代传承和发扬。
1965年,原西庄社建造了第一座隧道窑(窑长85米),到1970年,陶瓷公司已有隧道窑9座,1980年又建造了锟道窑,电窑等。当时的陶瓷公司各单位的大型隧道窑(约90米以上)5座,中型窑(50米以上)23座,小型窑(40米以下)三座。宜兴丁山到处分布着古龙窑,因政府部门的重视,现在好多窑墩窑址都已保护起来了,这对于一生从事陶瓷业生产的陶工们来说,也是一种情感的保护。
老丁山的许多地名的来历也是有历史典故的,据文友君子兰提供的信息所示:
1,蠡墅,位于丁山境内。古村依黄龙山南坡而聚建,在黄龙山、台山、羊角山山脚下形成带状村落。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扶越灭吴后,携西施驾一小舟飘过太湖,归隐在丁蜀黄龙麓边的一个小村子,由于他俩利用当地陶业基础潜心研究,改新造型,并烧制成功大件淘品,促进了陶业发展,陶工们尊称范蠡为陶业祖师,并将他所居住过的村庄称为“蠡墅”,这就是蠡墅村的来历。蠡墅在民国时期一直是一个自然村落,黄龙山、羊角山、台山、大水潭便是这个古村的地理标志。1950年后蠡墅设建了村,1958年设立蠡墅居委,其区域西至原宜兴水泥厂,北至高家桥,南至大水潭一带,东至原丁山煤球厂。2001年3月蠡墅居委与台山居委合并为蠡墅社区,社区驻地在蠡苑小区旁。
2,水墩窑,在丁山戏剧院东面,因窑墩建在水边而得名,归属权正新厂。3,圆通堂弄,位于丁山大街西段,历史上曾有“圆通堂”之称。4,鲍家弄,以鲍姓居多而得名。5,扇子巷,位于丁山下滩,这里河道水系交错,其形似扇子而得其名。6,蛇墩,因窑墩中多蛇而得名。7,汤渡,位于丁蜀镇西南,与古画溪桥(宜兴目前仅存三座三孔古石桥之一)相依,旁邻104国道。汤渡临近南山,盛产瓮、坛等“溪货”,1952年2月汤渡成立“汤陶社”(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是当时宜兴制陶行业中第一个大集体性质 的经济体制,期地域分为汤南、汤北,中间隔着画溪河。古时南北往来无桥,有汤姓兄弟在此设摊摆渡,方便过往行人,形成汤渡,村也是因此得名。
陶都宜兴,作为这座美丽城市的名片,早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古都丁蜀更是将陶瓷产业悠久的历史在新世纪中彰显本色,在一代代陶都人的不断开创和努力下发扬光大。

褚月华,笔名楚悦,又名月亮姐姐,江苏宜兴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兴荆溪诗社社员。阳光国际文学社常务社长,文学总监。2009年起在《湖南日报》《火花》《西部散文选刊》等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作品,曾在2012年央视网络征文《寻找方大曾》活动中获得三等奖。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获奖者。2023年三月荣获世界诗歌联合总会“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赛”金笔诗人奖,同年五月获得第七届 《世界最美爱情诗大赛》传世佳作奖。2023年在《中华诗园》首届红色诗歌大奖赛中获奖,同年九月在第四届孔子诗歌杯全球诗人创作大奖赛中获奖,《中国当代诗词名句》前二十名,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铜奖。2024年在《面朝大海 新诗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诗心岁月里聆听花开之声,温暖漫漫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