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雷诺阿与蒙马特煎饼磨坊
作者:顾睿(澳洲墨尔本)
在巴黎的蒙马特,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它藏在街角的风、旧墙的光,也藏在一个午后餐桌边的偶遇里。蒙马特以其斑斓的历史、趣闻轶事和艺术名流的传奇吸引着无数游人一一其中就有印象派著名画家雷诺阿留下的生动多彩的痕迹。
陡峭曲折的石板路、缀满常春藤的奥斯曼建筑,让人恍若步入童话世界。每一个街角,都藏着令人流连的咖啡馆、餐厅与酒吧。难怪至今,这里仍是艺术家、摄影师、电影导演,以及无数巴黎人和世界各地游客的心头所爱,他们循着记忆与光影,探访那些曾出现在经典画面里的动人场景。
2024年11月,我漫步在巴黎的秋日阳光下,特地前往蒙马特高地,探访那家久负盛名的煎饼磨坊餐厅,品味地道的法式美味。“煎饼磨坊餐厅”原是位于蒙马特高地的一家风车磨坊,因出售甜酒与煎饼而得名,19世纪成为巴黎市民阶层周末聚会、跳舞的热点。如今,它依然以餐厅的形式存在,成为游客朝圣雷诺阿画作的地标之一。雷诺阿当年在蒙马特高地租下房子与画室,就在这家煎饼磨坊餐厅附近,他不辞勤劳地用画笔捕捉那个时代的生活剪影,为我们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蒙马特的印象。

巴黎蒙马特的网红店-煎饼磨坊餐厅 2024
“蒙马特”之名源自拉丁语 Mons Martyrum,意为“烈士之山”,与巴黎首任主教圣丹尼的传奇紧密相连。相传他因坚守信仰而被罗马人斩首,却奇迹般地拾起自己的头颅,踉跄走下山坡,直至力竭倒地。正是这些流传千年的故事,为蒙马特蒙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然而,在声名远扬之前,蒙马特不过是山顶上一个静谧的小村庄,环绕着葡萄园、花园与果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坡间曾矗立多达十三座风车,用以碾磨小麦、大麦与黑麦。真正改变一切的,是十九世纪的到来。彼时的蒙马特,以林立的酒馆、似乎总是能给艺术家带来朦胧创意的苦艾酒、低廉的房租与自由随性的氛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聚集、创作、狂欢,使这片昔日的沉睡村庄,从此焕发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之光。
十九世纪末,磨坊不再运作,它们变成观光景点,也是巴黎人开怀畅饮、尽情起舞的社交消闲场所。这个巴黎社区对于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而言,有着近乎神圣的意味。蒙马特也是印象派的摇篮。擅长画芭蕾舞的德加、画向日葵出名的梵高、画红磨坊的劳德累克、乃至毕加索等都在蒙马特生活创作;如今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已成为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蒙马特街头的咖啡馆 2024
当我走进煎饼磨坊餐厅,就被迎面墙上悬挂着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经典之作《煎饼磨坊的舞会》所吸引 -在这幅复制品的画面中,巴黎工薪阶层正沉浸在周末舞会的热烈氛围里,欢笑、旋转、调情,一切都洋溢着青春的律动与浪漫的气息。
我一边沉醉于画作的灵动与色彩,一边享受着美食与好友的陪伴。当朋友举起相机为我在雷诺阿画作前拍照时,意外的一幕发生了:一位风趣的法国侍者双手端着有美味佳肴的托盘笑着“闯”入镜头,故意站在我与画作之间,摆出一副仿佛要与画中舞者共舞的夸张姿势。好在他还算厚道,没有遮住我的脸,被我的朋友咔嚓一下定格在画面里。

侍者与画中舞者共舞 2024
那一刻,现实与画作短暂交汇,时间仿佛打了个结。我仿佛置身于雷诺阿的画布之中,成了那场舞会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 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于1876年创作的一幅大型群像画,描绘的是19世纪70年代巴黎蒙马特高地的一个典型周日下午,年轻人聚集在“煎饼磨坊”(Moulin de la Galette)跳舞、饮酒、社交的欢乐场景。雷诺阿创作这幅作品时年仅35岁,他希望用画笔捕捉巴黎市民阶层最具活力的生活瞬间。这件作品曾参加1877年第二届印象派画展,被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收藏。
1894年卡耶博特去世后,雷诺阿作为遗嘱执行人之一,把卡耶博特收藏的这幅雷诺阿作品,以及其他印象派收藏一起捐赠给法国政府,最终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Musée d’Orsay。

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画: 《煎饼磨坊的舞会》 1876
《煎饼磨坊的舞会》已成为印象派艺术的经典象征。画作前总是人头攒动,仿佛所有人都想从这片流动的光影中留下一帧属于自己的瞬间。若想拍下一张称心如意的照片,除了运气,更需耐心地等待那一刻的空隙,就像等待舞会中转身相遇的那一瞬美好。

观众在《煎饼磨坊的舞会》前驻足观画 2024
每次翻看那张《煎饼磨坊的舞会》餐厅照片,我都忍俊不禁,彷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法式幽默的蒙马特午后。在现实与艺术相遇的罅隙里,我获得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浪漫体验,一场与画中人共舞的奇遇,这成了我整段巴黎之行中最难忘的一瞬。
蒙马特并不仅仅停留在往昔的辉煌——它依旧是巴黎最迷人的街区之一。今日,幸存的两座风车已成为这片迷人街区的永恒象征。
旅行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不经意间,一幅画、一抹光、一声笑,便成了我们人生画卷中最灵动的笔触。正如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所言:“美,总是带着一丝奇异。”
2025年8月27日

作者简介:
顾睿: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曾先后在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任英语翻译,上海交通大学英语老师,德国采埃孚亚太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海外会员。著作和译作分别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最新著作《走近梵高》2023年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8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