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乡土,心向远方
——我的诗歌与散文创作历程
文/群言堂笔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文字、关于梦想、也关于泥土与远方的故事。题目是《我写诗与散文的创作历程》。这历程始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源于一个青年不甘沉寂的心跳。
那是在改革开放的春潮初涌之时。我,一个十七岁的青年,刚刚经历了高考失利的苦楚,背着简单的行囊,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彼时,农村正经历巨变。还记得“没出勤没工分”的日子,生活的艰辛刻在每一道犁沟里,刻在父母紧锁的眉头上。直到农田实行了自主经营,时间才仿佛松开了无形的绳索。劳作依然辛苦,但那份属于自己的安排权,让我在挥洒汗水之余,意外地拥有了大块安静的时光——那是属于田野的黄昏与清晨,是属于内心的独白与回响。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种子悄然萌动了。生命丰沛的感知,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在冲击着一个年轻的心灵。最初的冲动,自然而然地投向了诗歌。我写映照在秧苗尖上的月光,写掠过麦浪的清风,写墙角倔强绽放的野花,也写内心深处对爱情朦胧而热烈的向往。然而,提笔的兴奋很快被沮丧取代。那些汹涌的情感,落到纸上,却如同散落的珠子,怎么也串不成想象中的璀璨项链。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心中的百灵鸟,唱出的却是沙哑的调子。那份苦恼,像田埂边纠缠的野草,蔓延心头。
苦闷中,我想起了一个人——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可敬的副校长。他虽身有残疾,步履蹒跚,但意志如钢,学识渊博,是全校师生发自内心敬仰的人。要知道,我们高考那年,刚刚恢复不久,许多学科底子薄弱,比如英语,几乎是临时抱佛脚。落榜的阴影笼罩着我们许多人,能考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即便如此,他对每一位学生都那么和蔼可亲。我鼓起勇气,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倾诉了我的困惑和渴望。心里却满是忐忑:一个已经毕业落榜的学生,老师还会在意吗?他那么忙……
没想到,几天之后,竟收到了老师洋洋洒洒、长达万言的亲笔回信!那厚厚的一叠纸,捧在手中,沉甸甸的,远超出我的想象。老师没有敷衍,没有客套。信中,他耐心地开导我,分享他对文学的理解。千言万语,精炼出来,核心就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诗也好,散文也好,没有真情实感,写出来就是一张废纸。有真情实感,而不懂得技巧,不明白为什么而写,也是打动不了人。因此想发表,也是一句空话。”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眼前的迷雾。原来困扰我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匮乏,更是对创作本质理解的偏差。老师还语重心长地指出:“专业的事儿,要有专业人员来解答。”这朴素的道理,点醒了我这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学徒。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更为了真正走进文学的门槛,我下定决心,报名参加了两个著名的文学函授班:一个是《鸭绿江》文学期刊举办的,一个是《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
函授的日子并不轻松。白天劳作,夜晚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啃读教材,一笔一划地完成作业。老师们的点评细致入微,仿佛就在身边耳提面命。结合课本的理论和编辑老师的亲身辅导,我像一个干渴的海绵,拼命吸收养分。两年的时光,在汗水和墨香的交织中流过。笨拙的笔触开始有了方向,混沌的情感逐渐找到了表达的路径。我从单纯描写风花雪月,到试图触摸生活的肌理和时代的脉搏。这,算是我创作生涯第一个质的飞跃。
生活的车轮滚滚向前。结婚、生子,生活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为了生计,我不得不告别故乡的田野,踏上了异乡的土地。在陌生的城市里,为柴米油盐奔波。写作,渐渐从一种日常的姿态,变成了夜深人静时奢侈的坚持。稿纸常常随身带着,工棚的床板、嘈杂的车站,都可能成为我短暂“创作”的据点。文学梦,像一个执拗的旅伴,始终不曾被彻底放下,它在生活的夹缝中喘息、生长,只是变得断断续续。
遗憾的是,自高中毕业,我就再也没能见到那位改变我人生的启蒙恩师。时空的阻隔,生活的辗转,成了心底一份深深的挂念。直到几十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老师的侄子。岁月的风霜已改变了彼此的容颜。交谈中,他的一句话,让我瞬间热泪盈眶:“我叔叔啊,后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文章!每次都特别高兴,聊起你,就眉飞色舞的……
那一刻,老师当年在灯下为我批阅万字长信的身影,如此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或许从未期待我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作家,但他一定看到了当年那个迷惘青年心中那点不肯熄灭的火苗,看到了那份笨拙却真诚的热爱。他为我点滴的进步由衷地欣喜,这份来自远方的、无声的认可,胜过世间任何奖杯。
回望我的创作历程,从乡野田埂上的诗歌萌芽,到迷茫中的求教,再到函授路上的跋涉,直至在生活重压下依旧不肯放下的笔,它从来不是一条坦途。它浸透了青春的失落与希望,铭刻着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普通青年的心灵轨迹,更凝结着一位恩师无私的指引和深沉的爱护。
我的诗与散文,扎根在故乡的泥土里,汲取着生活的养分,也沐浴着时代的光影。它们或许不够华丽,不够宏大,但它们是我用真情实感记录下的生命印记,是岁月长河中一个渺小灵魂试图发出的回响。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当年那封改变命运的信,和那位身残志坚、心怀大爱的老师。
文学于我,是苦涩生活中的一点甜,是劳碌奔波中的一隅桃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它让我平凡的生命,有了一抹不一样的颜色。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群言堂笔,本名孙学良,作品曾在《南京晨报》《金陵晚报》《金山》《小小说月刊》《传奇故事》《天采》《孤山泉》《高粱红了》等发表和结集出版。有诗作入选《中国城市优秀作品》《当代实力诗人的崛起》《诗乐园典藏卷》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点评有其一位,《常德之德》获入围奖,《赛里木湖畅想曲(组诗)》由诗赛结集出版。《吴仁宝一一一个时代的符号》获诗赛优秀奖,江苏一字千金最佳表现十强奖,镇江作协碧榆园杯二等奖,南京图书馆民族团结征文创作类二等奖,《南京晨报》我最喜爱绿地征文三等奖,江苏生态文明建设青山诗歌奖,获优秀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