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包学军,女,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社会工作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首届杭州(日报)发布十佳金笔杆奖。西湖区“阅读第一区志愿讲师”。从事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二十余年,曾任杭州市西湖区社区工作者协会会长 。
书中自有清凉地书中自有清凉地,月下常留淡泊心。人人有个小窗子,月影在檐边,清光在砌下,凉风在襟袂,要须凌风缥缈,作个闲中人。
夏日席地而坐,随意读着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暂能拂去心中暑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那些年的夏季,在西子湖畔与儿子共读古诗,是童年记忆中最美的时光。
晨光中,杨柳依依,近水清波漾漾,远山有的绿,有的青,有的浓,有的淡,像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我们一家人坐在石凳上,儿子最喜欢背诵贺知章的《咏柳》。
夏日读书,文字好似一泓清洌泉水,褪去燥热。所以,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夏天好像不热,可能是书香解暑吧。
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成年了,有自己的朋友圈了。
今年杭州夏季和初秋被高温笼罩,于是,晨起或黄昏,我经常与家人、朋友相约新华书店、图书馆、户外浓荫处、凉亭里,在自然光影中沉浸书香。书中世界带来诗意与清醇,仿佛穿越时空,在蝉鸣与书页声里寻得宁静。
于是,前几天与朋友相约,又一次走进湘湖,走近贺知章的故乡。
湘湖周边还保留着与贺知章相关的历史景观,贺公堤,就是为纪念“诗狂”贺知章,湘湖作为浙江文明的发源地,与贺知章的《咏柳》等作品共同构成了地方文化记忆。
贺公堤位于湘湖西南,西南起自定山广场,东北至湘云路,全长约1200米,与压乌山岛隔水相望。堤名“贺公”源于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萧山)人,其故居位于湘湖畔的知章村。
在湘湖三期,漫步贺公堤,便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好诗句,在“咏柳”故事中,将“碧玉”比作宋朝汝南王的爱妾……
这么想着,忽而,一片柳叶正好轻抚发丝,那是诗意的须臾。
于是,想起一则民间传说,86岁的贺知章返乡后与友人饮酒赋诗时,曾醉眼朦胧间错认柳树为舞姿曼妙的少女,欲涉水探访,幸被友人拦下。酒醒后此景化作"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绝妙诗句。
堤上共有五桥,联岛通岸,跨越4个小岛,形成“岛桥交替、陆断水隔”的江南水乡风韵。堤上遍植荷花与紫薇、木槿等花卉,形成4.6万平方米的“十里荷香”盛夏景观,其宏大与野趣更符合“治愈系”、“文艺系”需求。
自定山广场,沿杨柳岸往东行,见拂浪桥。桥北,与压乌山岛隔湖遥视,再远处老虎洞山绵亘蜿蜒;桥南,均水桥与之平行,遥望相守。桥名出自明代蔡仲光“为寄相思拂浪回”的诗句,寓意湖波与诗意的交融。
拂浪桥东北,相连着踏雪桥,是一座七孔石拱桥。站立桥上远眺,石岩山宛若一头雄狮卧护在湘湖边,守护着钱塘江南岸的“西城湖”。桥名“踏雪”,出自清末民国初“辛庐八景”之一的“至湖岭踏雪”景观,呈现冬日湘湖静谧之美。
走过踏雪桥,沿堤向东便是问客桥。桥名出自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寄托乡愁与人文雅趣。
在问客桥上,我们想象着贺公这首诗的意境,忽尔,耳闻一儒雅的中年男子,道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身旁一位穿一袭素色连衣裙的中年女子,回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两人作揖对望,浓浓乡情,淡淡惆怅,感受着人间的温情脉脉。
桥北隐约可见石岩山上的先照寺及金刚塔。桥的南面,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十里荷香”,这个季节,来此观荷花坐游船品荷莲的杭州本地人很多,可以感受"酝作芙蕖万斛香”的意境。
映雪桥,坐落于问客桥东南,也是一座七孔石梁桥,以“孙康映雪读书”典故命名,传承苦学精神。
文笔峰下的史家桥村是贺知章的故里。贺公堤北面就以文笔桥收尾 ,该桥系单孔石拱桥。往南遥望,依稀可见“主文运”的文笔峰而得名,寄托文化期许。
站在文笔桥上,迎面走来一位帅气的爸爸,牵手一位虎头虎脑的小男孩。
“我以后长大也会写诗吗?我现在会背好几首诗了呢……”小男孩奶声奶气地对爸爸说道。
“当然可以啦……以后成为像贺爷爷那样的诗人……”爸爸的话越行越远,听不清晰。
短短几句话,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位父亲的智慧和能量。这位父亲用脊梁托起孩子看世界的瞭望台,给予孩子的那份鼓励和力量,让孩子有能力有期望看到更远的风景和梦想。
文笔桥,一座满载希望和力量的桥梁。
如果希望自家孩子有才情,可以经常带孩子来走走看看。
酷暑天,携带一本自己欢喜的书,走过湘堤,走过越堤,走过杨堤,来到贺堤歇息片刻。
在这里,放眼望去,湖畔垂柳轻拂水波,翠叶层层叠叠地倒映在碧潭中。
如临藕香间,微风拂过,轻柔而清凉,手捧书卷,沉静读书的你,是画,是诗,是别人眼里的白月光。
202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