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林:艺海寻幽》(2)
---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闪光点
学术界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是指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即公元476至1497年的近千年时间,在美术史上截止于意大利文艺复兴。
要深入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摡貌,必须把古罗马帝国作为衬景。
奥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建立了横跨欧亚环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后,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传统,也享有了最富庶地区的资源,势力几乎快与中国西汉帝国握手了。
可悲可叹的是帝国的战士在以血肉之躯奔袭在崇山峻岭时,皇室贵族却开始了极度奢靡荒淫的生活,正史有名的尼禄的乱伦,卡里古拉淫乱宫廷并虐奸大臣们的妻子,卡拉卡拉建造的可供上千个裸体男女共浴的大浴池,以及被人们称为天谴的维苏威火山埋葬的庞贝古城,都成了荒淫堕落的代名词,从现在考古挖掘出来的庞贝古城街市房屋的残垣断壁来看,春宫画比比皆是,古罗马就是灭亡于整体的社会颓败。
罗马帝国建立以来就压制代表了广大贫苦人群的基督信仰,人民把基督视为救世主。公元260年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把基督信仰定为国教,所以自称为基督教正宗,后来也称东正教。
475年西罗马灭亡,北方蛮族入侵,分裂成多个国家,但是在文化上都被基督教文明同化,欧洲开始了所谓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普世道德是“摩西十戒”,如今依然是西方国家的道德基础,基督教从此成为世界性宗教。
我们以往被指认的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是从意大利文复兴以来谈论中世纪时产生的定冠词,实际也是为古罗马艺术还魂。
实际上,基督教思想是古希腊柏拉图以后晚期唯心主义哲学打下的基础,耶稣只是偶像了,基督教思想是多位神学家如奥古斯丁、阿奎纳等人续写的,基督教提倡的平等普世理念正是与罗马贵族等级社会形态对立的,后期基督教产生了腐败行为,但是中世纪的艺术本身不是黑暗的。
介绍中世纪艺术首先要提到教堂建筑艺术。从造型艺术建筑、雕塑和绘画而言,建筑的地位最高,当古人还住地窝子时,祭祀天神的却是高高的人工土台,当古人住上有门窗的简易房子时,神殿是用巨石料建在山顶上。所以建筑艺术是集财力、人力、科技和美学于一体的。中世纪的教堂主要有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风格。
罗马式教堂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神殿柱廊式元素,外观凝重均衡质朴,著名的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坎蒂圣母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大教堂等等。
哥特式教堂是以北欧野蛮游牧部落称谓命名的,其外在特征是高耸入云的尖塔和半圆形拱门窗,著名的有法国的夏特尔教堂、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教堂、德国的瑙姆堡教堂等,它们的内部穹顶高高起券,在长长的柱子衬托下极富升腾感,给人一种心灵飞升的幻觉,透过彩色玻璃窗的五色柔光更具神秘气氛,再配合祭坛的烛光、弥漫的梵香、管风琴声和唱诗班的弥撒曲,不仅仅可以使信徒们恍若超凡脱俗、进入天国,就是现代穿梭忙碌在职场的人进入这里,心灵也会得到安宁净化。
这也是与中世纪的音乐发展分不开的。人类原始的宗教音乐是单调的打击拍节,最多不过是手鼓脚铃,基督教音乐是最成熟期,它的最大贡献是在原始音乐分化出世俗娱乐性时,把音乐原始的崇高本质保留下来了,这也不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的事情。
经过近千年宗教音乐的演进,后来西方近现代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就是在宗教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琴、小提琴、交响乐、协奏曲、五线谱、合唱队、唱诗班等等都源于宗教音乐需求,这些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流行了。
如果体验一下由庄重的教堂音乐转到马赛曲、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转到国际歌曲调、再转到轻盈的华尔兹舞曲,是不是会感知到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不是同样让全世界人沉醉?
《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风在吼-”的多声部合声是不是要比单声更雄浑?
电影插曲《我的祖国》中“,,,,这是美丽的祖国,”是不是比女生独唱更让人荡气回肠?
这些音乐作品的乐理都能追溯到源头。
中世纪艺术明珠还有东罗马帝国遗留的拜占庭艺术,拜占庭就是现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游历过这里的人无不被其华丽的装饰艺术所惊艳!
此外,在中世纪的圣母崇拜影响下,产生了追求凄美柔肠爱情的骑士文学,那种爱在心里却因为某种限制只能引而不发的惆怅缱绻,正像流行歌曲“只要你活的比我好 ,,,”这可能让现代杯水主义者汗颜!在圣母崇拜和骑士文学影响下,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尊重妇女儿童的传统。
总之,中世纪欧洲是修养生息的时期,除了艺术还有多方面的发展贡献,在教会支持下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大学,如至今还领导世界文化科学发展的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等等都是中世纪建成的。
因为圣经手抄本的流行需要,极大的提高了书籍装帧水平,对比一下古代线装书就能明白。广泛的推行“摩西十戒”,至今还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规范,连影响了世界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英国大宪章都是在中世纪反复修订的,中世纪的欧洲通过十字军东征,保持了基督教文化的持续发展,更对现代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凤林
2025年8月2日
于福松源庄画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