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
一、秋老虎
文/农朴
体温已经爆表
空调在数沙哑的时间
树在街旁蒸馏热情
一棵浮云被副热带高压吞没
庄稼挥挥手走了
山地张开嘴喊疼
躲在树荫下的老太太
蒲扇咳嗽地喘不过气来
“处暑”是八月的小棉袄
道貌岸然地站成夏的门卫
一粒沉甸甸的风刮过来
洒下无数汗的种子
农朴,原名宋永基,1938年生,从事过教育、文化工作,作品见诸于各报刊。现在退休赋闲,以文为乐。
二、《泗河岸边的欢歌》一文/沙继国
泗河岸边鸟儿欢,
似灵动音符,在晨雾里轻弹。
河水悠悠,泛着银白的梦幻,
那是岁月流淌的诗篇。
垂柳依依,在风中轻颤,
像少女的长发,舞着温婉。
鸟儿穿梭其间,叽叽喳喳地交谈,
诉说着春日里的浪漫。
阳光洒下,给大地镀上金边,
野花绽放,点缀着河畔。
鸟儿站在枝头,引吭高欢,
歌声是对生命最美的礼赞。
老水车在光影中旋转,
吱呀声和鸟啼交织成弦。
那是乡村古老的歌谣,
在时光里流传,从未消散。
泗河泛起层层的波澜,
像大地的脉络,延伸向远。
鸟儿飞过,留下自由的弧线,
在天地间绘出一幅灵动的画卷。
我静静地伫立在岸边,
心随鸟声飘向云间。
这泗河的美景,这鸟儿的欢颜,
是我心中永远的眷恋。
沙继国,1962年11月生于山东泗水,大专学历,现为山东省书业商会理事,酷爱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担任国有企业负责人,2000年下岗创业,组建济宁圣泉塑胶公司,专业从事文化印刷传媒产业。
三、七律·处暑有吟文/赵祥友
时更处暑见微凉,日撵风催老叶黄。
八月乘舟江自渡,初秋迎面菊私香。
虫吟燕叫残蝉咽,雨泣云烦朽木伤。
默染青丝人未觉,心怀万物几经霜。
七律·探人生
文/赵祥友
四季轮回时速匆,秋冬春夏自西东。
千年开落花相似,百岁枯荣各不同。
恣在红尘歧路远,悲欢俗世坦途穷。
浮生半老恍如梦,转眼儿孩化妪翁。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对古诗也有涉猎。
四、忆秦娥·话七夕文/赵必胜
星光烁,每逢七夕千金诺,千金诺。良宵喜渡,爱衷难却。
牛郎织女佳期约,相思梦寄云间鹊,云间鹊。伤心离别,恨天情薄。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地雷战吟
文/李洪挺
就地取材石变宝,踏雷绊雷来创造。
家家户户齐参战,路村山野埋出妙。
山崩地裂下飞石,炸的鬼子一片嚎。
个个魂飞又胆丧,人民战争无处逃。
八女投江歌
文/李洪挺
纪念抗战八十年,缅怀八女泪涟涟。
掩护战友全突围,舍生忘死将敌转。
弹尽粮绝手挽手,豆冠年华浪花艳。
巾帼大义凛然举,惊天动地壮河山。
缅怀吉鸿昌
文/李洪挺
拒绝剿共兵权收,出国留学志未休。
回来收复多轮地,反法西斯斗争扣。
行刑挥枝雪洒诗,恨不抗日死感羞。
铮铮誓言作告别,庆八十后铭血仇。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 -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六、故乡的蜂窝煤 文/殷秀奎
虚心多眼似蜂窝,投身炉膛发光热。
蒸风煮雨煲餐饮,烹云炒月煨生活。
伴煤合污免黑烟,与气同流冒蓝火。
门前小树成绿荫,多少往事燃铁锅。
回忆从前货郎鼓
文/殷秀奎
车推寒暑咚咚曲,五花八门样样俱。
鼓敲三村农家乐,货卖十街庄户喜。
针头线脑妇孺适,糖蛋瓜子童叟宜。
小本生意不起眼,却把乡愁摇四季。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感怀
文/殷秀奎
布宫报喜六十贺,雪域儿女奏欢歌。
高原昂首庆盛典,大江撒练迎远客。
情深献茶递酥油,谊厚敬酒捧青稞。
天路长龙到藏家,民族团聚千山越。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曾被评为华金集团十佳通讯员,撰稿于《泗纸简讯》《华金报》
七、借酒文/张中邺
我借黎明一壶酒
醉了初春到暮秋
人生难得相思愁
朝如青丝暮白头
我借正午一壶酒
岁月静好可追求
幸福之舟任漂流
布衣神相为封侯
千里目高一层楼
我借黄昏一壶酒
大漠孤烟剑封喉
忘了红颜忘了愁
清茶一杯无烦忧
耕读渔樵无王侯
琴棋书画多自由
我借子夜一壶酒
华山论剑一何求
此地空余黄鹤楼
上苍赐我一壶酒
醉了一生春到秋
今宵酒醒不说愁
庄生梦蝶逍遥游
大鹏一日乘风游
明月千里照西楼
太白借我一壶酒
醉了岁月醉
张中邺,号醉荷,男,山东泗水人,爱好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八、 明天会更好
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文/李德举
五星红旗迎风飘,载歌载舞乐淘淘。
各族人民一条心,西藏明天会更好
李德举 山东省曲阜市人,爱好文学,曾任山东华金集团通讯员,是《华金报》主要撰稿者之一,在《中华纸业》等刊物发表稿件多篇。为宣传企业文化,提高华金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现主要针对现实作一些小诗,和各位文学爱好者交流
九、[正宫.叨叨令]秋雨偶得
文/翠柳
渐淋淋一夜心难受,
泣声声非病人消瘦。
苦呀呀独自眉头皱,
泪珠珠线断无情漏。
不是叨叨你也么哥,
不是叨叨你也么哥,
这痴情秋雨实实(难左)右。
十、游览盱眙都梁阁
文/王兴伦
本县堪称人气王,数千年内唤都梁。
看多时好句难得,绕一周毛孔扩张。
身影传三万华里,地盘占几百平方。
厅前那个朱皇帝,直使楼名胜岳阳。
十一、赋茶文/王巧英
天舞长云荡九遐,春还嫩绿染苔纱。
恰逢新雨滋山秀,喜沐轻风拂柳斜。
老友诚邀村北舍,兰言细品碗中花。
诗心宛若冰壶韵,相叙欢吟醉客家。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有《茶》《酒》《家》等获奖作品。
十二、七绝 赞九三大阅兵文/刘友朋
将睹阅兵场面盛,英姿飒爽颇威风。
目标明确武装硬,国泰民安华夏红。
刘友朋,山东泗水人,全国造纸行业优秀新闻工作者、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会员,现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十三、 用爱陪伴失忆公婆 文 / 钱玉珍
小城子村的儒学讲堂,总带着种静穆的暖意。墙上“孝悌忠信”四个字的匾额,被岁月磨得温润,像块浸了故事的老玉。阳光斜斜地从明亮的窗子挤进来,在亮堂堂的瓷砖地上洇出几块光斑,慢悠悠地晃着。
乡亲们坐在讲堂说起身边的好人好事,说来说去总绕不开“黄玉花”三个字。话音刚起,就有人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那赞叹里带着实打实的敬服。我早听过这名字,却总没机缘见着其人。听着听着,眼前就恍惚浮出个影儿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搀着赤着身子的老人,慢慢地往家挪。那背影里半分嫌弃都没有,只有一股子沉下来的耐心,阳光落在她背上,把影子拉得老长,和老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两株紧紧挨着的庄稼,在风里稳稳地立着。
黄玉花是圣水峪镇石旺村人,一九八0年三月出生在山坳里,家里姐弟俩,长的明媚大眼,水灵俊秀,从小聪明伶俐,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父母靠几亩薄田生活。二00二年农历腊月十三,玉花出嫁那天,她穿着红棉袄,忠厚的爹娘拉着她的手反复叮咛:“要跟婆家人处好,把公婆要当亲爹妈待。你公公婆婆养育这么多孩子,受尽了苦,嫁过去一定照顾好老人。小城子村离咱村很近,可不能让人戳脊梁骨,我们的愿望就是希望你们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她把这话揣在心里,二十多年来,灶台上的烟火气里,从没掺过一句红脸的争执。
婆家是个热闹的大家庭,六个大姑姐早已嫁作他人妇,丈夫在家最小。刚结婚那阵,日子像刚出锅的馒头,蒸腾着热气。二00四年八月,她生下第一个男孩时,全家人抱着孩子乐的合不上嘴,年轻力壮的夫妻俩总想着多挣点钱,便结伴外出打工,工地上的汗水和收入,一点点把日子填得厚实。后来第二个男孩降生,婴儿的啼哭像晨露,把这个家润得愈发有生气,饭桌上的笑声能漫过院墙。
可命运总爱在顺遂时拐个陡弯。二0一七年的冬天来得早,雪落满了屋顶,公公的老年痴呆症也跟着来了。黄玉花支持丈夫外出打工,她却不能再离开家乡,只好把在外地上学的大儿子接回身边,自己守在家里。家里的顶梁柱换了人——上有糊涂的老人要照料,下有两个孩子要拉扯,她的肩膀不算宽,却稳稳扛起了这一大家子的日子。日子像浸了水的棉絮,一天天沉下去。老公公的病,搅乱了神智。先前还能含糊认人,后来眼里只剩混沌,脾气也变得像六月的雷,说炸就炸。
有一天傍晚,婆婆端着温水进屋,想给公公洗洗脚。盆子刚搁在公公跟前,公公忽然发了狠,一把就将婆婆推了出去。婆婆像片落叶似的摔在门槛外,后腰传来钻心的疼,再站不起来——是骨折了。照顾的担子陡然重得压肩。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先给公公擦脸,再一勺一勺喂饭喂药,白天夜里还要处置大小便,一遍遍擦洗身子。理发刮胡子她都包揽下来。可最难的不是这些,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公公眼里没了章法的“跑”。
无论寒冬腊月还是三伏天,只要她转身去灶房做饭,或是在院子里晒件衣裳,回头时炕上就空了。小城子村挨着水库,又临着大路,来往的车“嗖嗖”地跑,水库的水绿得发沉。她的心总悬在嗓子眼,村头的老槐树下、田埂的土路上、水库边的石阶旁,处处都飘着她的呼唤,一声急过一声,惊飞了树桠上的麻雀,也惊得自己心头发颤。
她把家务都拆成零碎的片段,扫院时盯着窗内,做饭时支着耳朵,可总有顾不上的瞬间。有时正揉着面团,院里的鸡一扑腾,再回头,门帘已经晃悠着,人早没影了。她顾不上擦手上的面,急忙追出去,鞋跑掉了一只也浑然不觉。
那些年,她像根上紧了的发条,白天追着公公的影子跑,夜里守着他的鼾声醒。万幸的是,在她寸步不离的看护下,他终究没出过什么意外。只是病魔从不等谁,二0二0年的五月,公公还是走了。
婆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患有脑梗,冠心病、骨折等十多种病。近年来,每年都要多次住院。二0二四年二月份,八十四岁的婆婆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成了常态,清醒时少,糊涂时多,常常趁人不注意就把纸尿裤撕得粉碎,用沾了秽物的手在墙上、被单上抹出一道道痕。二0二五年五月被送进县医院监护室,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仍神志不清。玉花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坠了一下,沉得发慌。这场景太熟悉了,多年前伺候公公时,也是这般日夜不得安宁。只是如今的婆婆更重些,脑梗让她半边身子僵着,冠心病藏在喘息里,稍动一下就喘得像破旧的风箱。
每天天未亮,玉花的身影已在灶间晃动。铁锅沿腾起的白汽裹着她的鬓角,把那几缕早生的白发熏得有些湿润。她舀起一勺温热的米粥,吹了又吹,才凑到床沿——被褥里躺着的婆婆,眼窝陷得像两口枯井,浑浊的目光辨不出人,嘴里偶尔漏出几句含混的话。勺子刚碰到嘴唇,老人忽然烦躁地摆头,带着纸尿裤碎屑的手胡乱挥舞,昨晚刚换的床单上,又添了几处刺目的污渍。
喂完饭,她得赶紧往田里去,时令不等人,玉米苗在地里盼着浇水。日头爬到头顶时,她又揣着满头汗跑回家,换尿布、擦身子,喂水喂饭。傍晚的余晖刚漫过门槛,她已蹲在盆边搓洗那一大盆带了异味的衣物,用力搓衣服的声音,混着屋里老人偶尔的呻吟,在小院里荡开。夜里是熬人的,她和衣躺在床边的小榻上,耳朵支棱着,老人稍有动静就得爬起来,一晚上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既要擦净污物,又要提防她翻身摔下床。星月在天上转了一圈又一圈,她的眼泡总是肿着,像揣了两颗湿棉花。
她日复一日,一如既往,从不言弃,对患病公婆体贴入微,从无半句怨言,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小城子村,成为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夸她对公婆就像亲闺女一样孝顺。
乡亲们说,这么苦这么难,没见她流过泪,但一说起她在公婆面前胜似亲闺女,玉花在就忍不住声音哽咽,眼里含着泪花,她说:“说起亲闺女,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总感觉对他们有愧,母亲有病住院,弟弟在北京打工,父亲腰里的钢板刚取出来,右腿的假关节、左腿的假股骨头都经不起累,却硬撑着把照顾母亲的活儿揽了去。还一个劲的安慰我,要我照顾好婆婆。直到母亲感觉自己不行了,拉住我的手不让我走,在母亲身边只陪伴了一天两夜……‘’
原来,玉花的母亲身患重病多年,父亲在外打工时腰部受伤打了钢板,钢板现已取出,腰却不能负重,右腿膝关节换成假的,左退股骨头也换成了假的。近年来,父亲不再外出打工,和母亲一起种种地,两人相互关照着。去年母亲病重住院,玉花想去伺候母亲几天,替换一下父亲,父亲总是说:“这里有我,你不用担心,赶紧回家照顾好婆婆。”母亲出院后,她让自家弟媳帮着照料着婆婆,赶紧做些饭菜,买些礼物去看望母亲,尽尽孝心。坐不一会,父亲便催她赶紧回家。她弟媳发自内心的说:“姐,你这么多大姑姐,你从来不攀比她们,还总是体谅她们的难处。同样,将心比心,我也不能攀比你。”2024年11月,母亲的病故,给玉花带来很大的打击,因为父亲这些年没有离开过母亲,母亲走后,父亲像丢了魂,整日坐在门槛上发呆。她每次回去看父亲,都想多待一会儿,可父亲总催她:“快回去吧,你婆婆离不得人。”弟媳看她难,劝她:“姐,你别总想着我们,你这日子,换谁也熬不住。”她只是红着眼圈笑:“为了我的公公婆婆,我觉得亏对亲生母亲,我们现在没娘了,要把父亲照顾好。”她又心疼又担心有愧疚,因为父亲心里总是替别人着想。以往,她是两个家庭的理发师,在她的影响下,弟媳也经常给父亲理发,看到弟媳对老人悉心照料,她从心里感到欣慰。
二0二五年五月,二大姑姐看到母亲病重,担心病危,玉花一人在家忙不过来,便请了一个月的假来帮忙照顾。看到老人时而认人,时而把闺女当姐喊,一次性床单不知用了多少个。没几天 大姑姐就熬瘦了五斤。看着玉花喂饭时要先试三遍温度,擦身时要轻得像拂尘,清理污物时眉头都不皱一下,大姑姐红了眼:“这些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玉花正给老婆婆掖被角,闻言愣了愣,窗外的月光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像落了一层霜。她想了想,轻声说:“有时我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就想着,她多吃一口,就多撑一天。”
夜渐渐深了,屋里只剩下老人均匀的喘息。玉花替她翻了个身,又坐在床边打了个盹。梦里好像又回到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坐在床边,替她掖好被角,月光也是这样,轻轻落在母亲的发上。她站在空荡荡的屋门口,倒忘了该先做些什么。风穿过门框,像是谁在轻轻唤她,可回头望去,只有月光洒满地,白得晃眼。
阳光移过匾额,在“孝”字上投下一道暖光。我忽然懂了,为什么这个名字会被乡亲们反复提起——不是因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坚持,像檐下的风铃,风一吹,就把善良的声响传得很远。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泗水县老年大学退休干部。现任泗水县关工委副主任,华龄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任泗水县《老干部家园》杂志责任主编。撰写的《母亲两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78部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齐鲁文坛》、《济宁当代文学》、《中国草原都市头条》、《新长江文学》、《鲁地文艺》、《圣源文学》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济宁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作者/鲁源文苑诗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