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活中的传奇人物
冯宝哲
前多日,孙宏泉先生来电,告诉我他正在策划出回忆录的事,要求我写几句话,我自感人微言轻,不敢妄为,岂料孙君心诚意笃,一再恳请,我岂能拂人感情,不识抬举,因此只好勉力而为了。
我同孙先生的相识,缘于我县郑板桥研究者党明放先生的介绍,当时党先生托我为其好友孙宏泉、姜秀云夫妇题写嵌名联,我爽快地答应下来,为其撰写了“身居陋室宏图秀;泉在高山云水欢”的七字联和“山势恢宏,甘露一泉水;风光秀丽,红霞几抹云”的九字联各一副。当时我只知道先生退休前是蒲城县东陈镇卫生院长,及至相熟了解情况后,竟觉得先生就是我们普通生活中的传奇式人物。
传奇之一是:他在不足周岁的时候就遭塌天之祸失去了母亲,是父亲既当爹,又当娘把他从襁褓中拉扯长大,十四岁时过继给其舅为嗣,舅父又是个命运多舛、青年丧妻、中年丧子的鳏夫,其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先生尚未成年即参与成年人也要为之叫苦的重体力劳动,先是以人力换畜力,后来干脆去了村里棉花房揽上了人力驱动的苦差事。由于过早的参加超重劳动,体力严重透支,竟患了腰椎结核,借钱求医,两度手术,硬是在医生判残的情况下,坚强地挺立起来。他的这种在命运面前永不低头、永不言败的精神,是我等一般常人难以企及的,因此我为之折服。
传奇之二是:他因经济拮据所迫,只读到完小毕业,以这样的文化程度他竟能自学成医,而且能成为一方名医,领导东陈卫生院艰苦创业,成为全国七个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县的定点之一,出席了全国卫生院长联谊会,并被选入主席团,获得了全国百名"旗手奖"称号。这虽然是他自强不息、勤奋攻读的必然回报,但却反映了他获得了异于常人的特殊业绩,因此我为之仰慕。
传奇之三是:他在贫病交加之中,能够发奋拼搏,不断进取,走上兴家致富之路。他一九五九年结婚时竟因家中的破败而借住在大姐家,直至一九六一年春才在村邻的帮助下打起了庄基的院墙,盖了三间瓦房,以后的五年里,五次修建,由三间而四间,一直到八间,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后,东陈建立新集镇,他是落户的第一家,从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九年的十年间,他又九次盖房,不断翻新,由厦房变楼房,几乎每年都要续建。二○○二年他又搬住县城,先租后买,在城里建起了自己的家园。更为可贵的是他致富不忘乡亲,多次捐款资助焦庄的学校、自乐班、社火等文化活动,就连儿女为其祝寿也不忘邀请村上的老军人、老干部和古稀老人举行敬老尊老茶话会,突出敬老主题,弘扬敬老作风。他的这种富不忘本的精神令人感动,因此我为之赞叹!
以上三条,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容易做到的,因此我称他为“传奇人物”,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清泓甘露一泉水,秀丽祥云万道霞。”清澈、甘甜、祥和、灿烂。人生若能至此,应当是高境界了。
2012年3月3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