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家坡的传说
文/巩钊
首阳山下,有一条蜿蜒四十里的沟叫做耿峪。耿峪沟由外向里又有马岔沟、东岔沟、白杨岔、仁安岔等大小不一的山沟,有深有浅,形状各异。在东岔沟里有一面向阳的坡,人们叫它“巩家坡”。
在我小时候听族中老人讲,巩家坡很早以前有巩家人盖的一座小庙,祭祀的是当地山神爷。每年阴历四月十五,巩家人就会带上香烛供品,来到庙中叩拜烧香,以感谢山神对自己的救命之恩。
说的是很早以前,巩家弟兄三个,眼看小麦即将成熟,屋里无有烧火做饭的柴禾,决定同去山里砍柴,老母亲准备了一天的干粮,弟兄们高高兴兴的进山了。就在现在巩家坡的山上,每人砍好了一担柴,找了个平畅的地方吃着干粮喝泉水,休息一会就可以挑柴下山了。
突然之间,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随即而至,没有准备的他们顿时全身就湿透了,要下山根本不可能,在这危急时刻,老大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个凸出来的石崖,便大喊:向崖底下跑!到了崖底下,因为是背对着大雨的方向,有四五个平方大的地方还是干的,就座下稳了稳神,在近处找了点干树枝生起了火,才想到刚才急着跑,把正吃的干粮丢在下面了。
雨,丝毫不见减小,夜,越来越黑。身上的单衣抵抗不住风雨带来的寒冷,弟兄们就挨着火堆轮流睡觉,只希望天亮后雨停了赶快回家,家里的老娘不知道急成啥了。
天亮了,一道道乌云翻滚着,大风吹着树木发出凄厉地叫声,看样子大雨在短时间内不会停下。这时候肚子也饿的不行了,老大一边安慰两个弟兄,一边漫无目的的东张西望,突然,在右下方有几个松鼠在惊慌失措的跑着,再仔细一看,好像是核桃在向下滚着,忙叫老三过去看看,老三没有走到跟前就大喊:核桃!真的是核桃!
弟兄仨人顾不得头顶漂泼的大雨,来回奔跑,把被雨水冲出来的核桃转往崖底下,等到转完了一看,足足有一背笼,就这样饿了就吃核桃,渴了嘴一张就喝石头上流下的水。
第三天下午,雨终于慢慢的停了,砍好的柴是拿不回去的,弟兄们脱掉身上的衣衫,用藤蔓扎住袖头,把吃剩下的核桃装进去背回家了。
家里人心急如焚,邻居们都怀疑可能人已经遭遇不测了。没想到弟兄仨不但人回来,还带回来几十斤核桃,听了他们的经过,都说这是山神保佑,以后每年到了四月十五要好好向山神爷还愿。
老大找到族长,把弟兄们被困在山上,多亏了山神爷送给他们核桃吃才渡过一劫。族长说道:这大的恩拿啥能承谢?我都想着你弟兄们都活不了,那么大的雨,别说山上,山下一个时辰都能淋死人的,等到夏忙后,叫几个人去,盖个小庙,只要咱巩家的人在,用枓用工都不怕。
麦子庄稼收完了,农村人有了空闲时间。族长老人家就吆喝着巩家门中的年轻人背上干粮修庙去,在山上盖房,就地取土打墙,近处伐树砍檩砍椽,不花啥钱,仅仅半月,一座小庙就起来了。
以后嘛,因为庙是巩家人盖的,每年的四月十五都有人烧香,对这个地方也就熟悉了,进山砍柴也就喜欢来这里,顺便给庙里送点香火,其他姓氏的人就把这里叫巩家坡。
用现在的解释很简单,雨下的太猛,把松鼠存放核桃的库房冲开了,松鼠们辛辛苦苦积攒的食物被弟兄仨个填饱了肚子,与山神爷半点关系都没有。不过巩家人从此上山砍柴到是名正言顺了,到了解放前,河南一家逃荒的住进了庙里,巩家人上山不但能喝上热水,遇到吃饭时,河南人还给每个人舀一碗饭吃,现在的青年人也没有人在上山了,也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留下了关于巩家坡的传说。
巩家坡现在在百度上还可以搜到,不过显示的是谐音“龚家坡”罢了。
巩钊,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魁星文学社《耿河》杂志副主编,有作品集《云水情怀》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