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交换”
文/庄木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父母对儿女的付出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但作为儿女,仍需牢记父母养育之恩,进而膝前进孝。
离开父母,人总是要参与社交活动的,这个过程就是个交易或交换的过程。“交易”不只存在于商业活动之中,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交易”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听起来不那么顺耳,容易让人想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之类的词儿,令人不爽。为了照顾国人面子,姑且把一切有来有往的活动统称为“交换”。
古人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换句通俗些的话来说,就是人家给了你这个,你得还人家那个,价值不一定对等,至少要意思意思。商业活动必须如此,人类社交依旧如此。中国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拿串门来说,你不管到谁家,手里总得拎点儿什么,因为人家要请你喝茶、吃饭,甚至还得备上好酒好菜。有人坚信“君子之交淡如水”,本人也不认为携带十分贵重的礼物就算情深,却也不认为空着两只手就是得体。假如你空着手到好友家走一两趟人家不说,恐怕第三趟人家就会给你脸色了。
人是高级动物,做什么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或求人办事,或向人请教,无利不起早,话糙理不糙!有钱的朋友找没钱的朋友的机会不会太多,因为人家求不着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手头十分阔绰的朋友时不时请你一坐,既有好酒好茶,又有和颜悦色,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呢?莫非他想从你这里寻找情绪价值?如果穷朋友这样想,那一定是想多了!人常说,越有钱的越抠儿,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穷朋友请富朋友的时候往往更多,不是想托人家帮着给自己、给孩子、给朋友找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就是想借俩钱儿度度饥荒,至少可以为吹牛攒点资本,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儿。
农村人喜欢认干亲,说起来是风俗,实际上就是想攀高枝。我从没听说富家找穷家认干亲的,总是穷的一家去找富的一家,高枝不一定能攀上,至少寻个心理安慰,好向外人炫耀。
我在跟朋友喝酒的时候,常能听到有人说出“我亲家是局长”“我亲家是大老板”之类的话,其实一点儿光都沾不上,纯粹自己抠着自己的肚脐眼儿上房——自我抬高而已!
家人之间同样时刻进行着交换,成了家的更要注意这一点。假如你去看望你的父母,带些好吃、好喝、好玩的是天经地义的,那么空着手就是不懂礼数了。一方面你的父母会挑理,说你大老远来了,怎么能空着手呢?如果跟你父母住在一起的还有个嫂子、弟妹,背后议论你的话可能就不堪入耳了,甚至给你扣个“白吃”的帽子。
出嫁的闺女常跟嫂子、弟妹闹矛盾,大凡皆因此类事情。带礼多的总会讥笑带礼少的,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假如你是个无名英雄,悄悄把礼送了过去,那你有可能就成冤大头了。更有甚者,有的人总想从父母那儿得到更多,对照顾老人则不肯付出。虽说老人一般不跟孩子们计较,心里却跟明镜一样,都是有秆秤的。有人说老人偏心眼,其实是说这种话的人觉得自己吃了亏,却不想想自己付出了多少,是不是不如别人做得好呢!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懂得这一点,生活更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