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大刀记》出版50周年
丁再献、巩天宗向郭澄清纪念馆捐赠书法作品
天 琮
在8月26日纪念红色经典《大刀记》出版50周年座谈会上,其中一个环节向郭澄清纪念馆捐赠书法作品,会上有数名书家进行了捐赠。著名文化学者、东夷骨刻文字系统破译者丁再献先生与笔者巩天宗,共同向郭澄清纪念馆捐赠了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以表达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崇高敬意和对其文学精神的传承。
此次捐赠不仅是一次文化的馈赠,更是对《大刀记》所代表的革命精神与文学价值的高度肯定。

一、学者丁再献先生捐赠作品
丁再献先生捐赠的是一首以自己破译的“东夷骨刻文”书写并附有汉文释文的原创七言诗。诗云:
武智文光一馆呈,德州往事笔端盈。
大刀气节今犹在,鼓角争鸣又远行。
落款:东夷骨刻文集诗一首,郭澄清纪念馆惠存。乙巳秋月,丁再献。
这是一首专为郭澄清纪念馆创作的藏珍诗。这幅作品融合了古远的文字智慧与当代的文人情怀,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每一句都蕴含着深意:
1. 首句“武智文光一馆呈”: “武智”指《大刀记》中英雄们的武略与智谋;“文光”指作家郭澄清先生的文采与光芒。此句总领全诗,意为:英雄们的武略智谋和作家的文采风华,如今都在纪念馆中得以集中展现,熠熠生辉。
2. 次句“德州往事笔端盈”: 点明郭澄清先生作为德州籍作家,其笔下充盈饱满、生动描绘的正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可歌可泣的往事传奇。
3. 第三句“大刀气节今犹在”: 这是全诗的核心与升华。明确指出,《大刀记》所弘扬的那种宁折不弯、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和革命精神,在今天依然存在,并未随时间流逝,仍需我们继承和发扬。
4. 结句“鼓角争鸣又远行”: 寓意深远。“鼓角争鸣”让人仿佛重回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而“又远行”则笔锋一转,指出这种精神并未停留在过去,而是如同再次吹响的号角,激励着我们新一代人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奋勇远行。
关于“东夷骨刻文”, 这是丁再献先生深入研究并破译的一种比甲骨文还早1300年、更古老的文字,与华夏5000年时间节点相衔接的、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使用这种古文字书写,极大地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唯一性和学术内涵,寓意着《大刀记》所承载的精神如同远古文明一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乙巳秋月”: 此为干支纪年,对应公元2025年秋季,精准记录了捐赠时间。

二、笔者巩天宗捐赠作品内容为一副对联:
刀刻英雄史,魂凝正义篇。
这副对联虽短,但较精准地概括了《大刀记》的精髓。
上联“刀刻英雄史”: “刀”字一语双关,既指《大刀记》中主人公们赖以战斗的物理意义上的“大刀”,也喻指作家郭澄清先生那支如刀锋般犀利的“笔”。这支笔,如刀刻石碑般,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英雄史诗,永恒地镌刻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廊中。
下联“魂凝正义篇”: 此句升华了主题,指出这部史诗的核心是“魂”——即革命先烈与人民大众为国为民、不畏强暴的“民族魂”和“正义魂”。这部巨著,正是这种崇高精神凝聚而成的正义篇章。整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深刻揭示了《大刀记》作为“史”的文献价值和作为“篇”的精神价值。
此次捐赠活动,是当代文化界、艺术界对红色经典《大刀记》及其作者郭澄清先生的一次崇高致敬。
丁再献先生的骨刻文诗,博古通今,以学术的深度和诗歌的韵味贯通了文明的精神;巩天宗先生的对联,如金石铿锵,以书法的形式铭刻了文学的历史。两幅作品一今一古,相得益彰,共同为郭澄清纪念馆增添了极具分量的文化艺术珍品,也必将激励后人不断从《大刀记》这样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力量,让蕴含其中的“大刀气节”与“正义之魂”鼓角长鸣,代代远行。
注:摄影作品由与会者方宏轮、赵经孝先生提供。
2025年8月27日/乙巳七月初五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