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辛弃疾
马延明
上周五下午,下班刚回到家,便接到同院自牧先生的电话,约我到山东省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去看演出,说实在的一般的文艺演出我是很少去看的,于是我回复说:“我不大喜欢看文艺演出!”自牧先生说:“去吧,期鹏(著名作家张期鹏先生)开车!”我说:“那好吧!”自牧先生说:“6点去接你!”我说:“好的,我六点在楼下等您们!”。
6点,期鹏先生准时开车接上我和自牧先生,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来到山东省广播电视台门口,停下车,我们步行到地下一层演播大厅,门口有一广告牌“山海和鸣.声如夏花—山东广播电视台暑期惠民文化季”,走进大厅,十几位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忙活,期鹏先生将我和自牧先生介绍给他的几位熟人,其中有著名作曲家张永红先生。张永红先生把我们安排到观众席第二排中间的位置,我和自牧先生就坐后耐心等待,听忙活的工作人员讲:“7点开始!”这时我仔细的看了一下演播大厅的大屏幕,大屏幕上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上面是一轮红日,前面是一潭碧水;右下角是三层的楼阁;左下角是水和莲花,在莲花深处有一古人左手持书,右手放到背后。再看屏幕上的文字:“山海和鸣 声如夏花—稼轩词曲专场演出......”由此可见,莲花中站着的古人便是辛弃疾了!

说到辛弃疾,和我是历城老乡,他的村子与我的老家梁王村相距不到10公里,为了纪念他,前些年,在他的村子边上建了辛弃疾纪念馆,多次路过,遗憾的是从没有进去参观过。
对于辛弃疾,我了解甚少,只知道他是南宋的著名词人与李清照并称“二安”,是豪放派的词人代表,只读过他几首著名的词。
7点演出正式开始,先是在屏幕上播放了短片—辛弃疾的一生。让我加深了对辛弃疾的了解。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随后,山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点点、张广良(饰辛弃疾),以”穿越小剧场“开篇串联全场。11个节目包含10首辛弃疾词及改编的歌曲,及原创《千古稼轩》。

整场演出总策划、山东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方宏建教授以深耕数十载的学术积淀,携手著名作曲家张永红、编曲家孙轶两位先生,以旋律为桥梁,加进现代元素,让辛弃疾词跨越时空;范晓艺、魏凡俭、范雅婷、王立夫、李敖、徐驰等著名歌唱家联袂山东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刘宇鑫、李敏、张琳等,他们用真情优美的歌声以及精湛的朗诵,把辛弃疾豪放磅礴的气魄以及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主持人刘宇鑫、李敏等朗诵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等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沙场点兵的雄壮场景和辛弃疾一心报国、壮志未酬的悲愤!范雅婷教授一首《鹧鸪天.若教眼底无离恨》饱含深情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了辛弃疾“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那柔情的一面;特别是李鳌教授演绎得《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和《浣溪沙.年年堂上寿星图》两首歌曲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让我们在欢快的气氛中欣赏到了辛弃疾笔下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生活气息以及他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最后,有张永红先生作曲,张永红和方宏建两位先生作词,孙轶先生编曲的《千古稼轩》,在方宏建、范雅婷两位教授领唱,所有演员合唱中又一次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这次专场演绎,让我仿佛品尝了一顿文化大餐,不仅欣赏了优秀主持人高超的朗诵水平和著名歌唱家精湛的演唱艺术,让我了解了辛弃疾的人生和他以刀为剑,血肉刻词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形象!真的不虚此行,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了他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