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王辉老师的《空巷》樊志和,范文曦
/樊志和
一、总体印象
《空巷》写的是诗人三十年后重访故乡“三道巷”的所见所感。通篇以“空”字为眼,却“空”而不虚、“空”中见“实”:巷内草木横生、荒寂凋败,巷外却有一幕“彩钢房”里的天伦之乐。诗人用层层对照,把“空”写成“满”——满是对往昔的眷恋、对故人的追怀、对时间流逝的痛感,也有对新生希望的欣然接纳。于是/,“空巷”成为一座立体的情感剧场:过去与现在、荒凉与生机、疼痛与抚慰,在同一空间交错上演。
二、结构梳理
1. “是时光的鞭子”——总起(1~3行)
用“鞭子”作喻,把“时间”拟人化为施刑者,一鞭抽疼“怀乡”的痛点,定下全诗疼痛、追怀、急切的情感基调。
2. “还是那有名的三道巷”——进入现场(4~11行)
“更长/长到陌生”一句,先声夺人:长度变成了心理距离。紧接着“青蒿蓬草”“黄鼠狼”“蝈蝈”“青蛙”……生物狂欢与人迹罕至形成鲜明反差,让“空”字有了画面、有了声音、有了气味。
3. “巷子中间该是外祖家的旧址吧”——追思故人(12~20行)
由“地理”转到“人事”。蒲公英的意象绝妙:种子随风,暗示亲族四散;“根”却深扎故土,暗示记忆永驻。一句“苦涩的春天”将个体乡愁上升到世世代代的生存况味。
4. “再也看不见……再也听不见……”——童年意象的连环消逝(21~26行)
山里红树、铁犁钟声、上下班笑脸,三组意象迅速切换,形成蒙太奇式的“消失”镜头,把“失去”写得短促而剧烈。
5. “空相不空”——陡转与升腾(27~33行)
诗人突然用佛语“空相不空”作转,语势顿挫。紧接着“彩钢房”“蹒跚学步”“芍药花高举簇簇火把”,色调由灰暗转明亮,节奏由低徊转昂扬,完成了情感上的“再生”。
三、意象与象征
1. 青蒿蓬草 / 黄鼠狼 / 青蛙 / 蝈蝈
自然反扑、时间侵蚀的象征,它们“胆大地打量陌生客”,反衬“我”才是闯入者。
2. 蒲公英
“亮晶晶的小伞”是离散,“根”是留守;“风的方向便是家的落点”一句,把“家”写成既确定又漂浮的悖论。
3. 山里红树、锈铁犁
山里红树挂满祖母的故事,是“母性—童年”的复合象征;铁犁钟声把乡村农耕文明与校园青春记忆并置,一“红”一“锈”,色彩对比鲜明。
4. 彩钢房 / 芍药花
彩钢房是现代工业材料,突兀却坚固;芍药花高举火把,是古典诗学里“照夜红”的延续。新旧并置,使结尾不流于廉价的“光明尾巴”,反而呈现出一种“疼痛后的和解”。
四、语言与修辞
1. 通感与拟人
“阳光分割着/旧栅栏斑驳而凌乱的投影”——阳光似一把刀,视觉里带着触觉的“分割”。
“黄鼠狼端坐路心/胆大地打量陌生客”——动物被赋予人的神情,荒诞里透出荒凉。
2. 矛盾修辞
“空相不空”是最显眼的悖论。佛家讲“空”,诗人却用“不空”把情感坐实。
3. 颜色调度
灰绿(蒿草)、锈红(铁犁)、绿茶色(雨水)、彩钢(蓝白)、芍药(火红),呈“冷—暖”两极,使情感色彩富于层次。
4. 动词的力量
“抽疼”“遮盖”“端坐”“分割”“撑不起”“斜沉”“攥紧”“高举”……动词密度大,画面被持续“推”“拉”“扭”“抬”,读者仿佛置身摇晃的手持镜头之中。
五、情感张力
全诗的情感呈“U”形:
鞭疼(高)——荒凉(低)——蒲公英离散(更低)——童年消逝(最低)——芍药火把(回升)。
但回升并非回到原点,而是带着“苦涩”后的“澄明”。诗人没有强行圆满,而是让“空”与“不空”继续对话,留一个开放式的情感余味。
六、主题升华
1. 时间与记忆
时间不是线性的“过去—现在”,而是不断回旋、不断重击的“鞭子”。记忆也非静态存档,而是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播撒,落地生根。
2. 故乡的“可逆”与“不可逆”
物理空间可以“重返”,但心理故乡却不可逆地“空”了;然而“空”又孕育新的生命场景,提示我们:故乡不是固定坐标,而是持续生成的情感场。
3. 生命循环
荒草—断垣—新生幼儿—芍药火炬,形成“衰败—再生”的闭环,使个人的乡愁获得“类”的普遍性:每一代人的故乡终将老去,也终将年轻。
七、小结式点评
王辉用极俭省的笔墨,把“空巷”写成一部微缩的乡土史诗:草木有灵、人畜对视、亲人四散、童年崩塌、新婴学步……诗行短促却景深辽阔,情感疼痛却终究温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回乡,不是回到地理的巷子,而是回到对生命的宽厚与怜悯。那“高举火把”的芍药,正是诗人递给每一位漂泊者的“归家灯”。
评者简介:樊志和·北方阳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阿卜村立新屯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几亩地、一群鸡鸭,心里装着四季。不求出名,只愿庄稼旺、邻里和、家人安,把日子过得像院子里的向日葵——抬头就能看见光。
《空巷》赏析:时光深处的记忆与新生/范文曦
王辉老师的《空巷》以一道熟悉又陌生的巷子为时空坐标,通过细腻的意象并置和情感张力,完成了对故乡变迁的深沉书写。诗中“空”与“不空”的哲学思辨,让这首乡愁主题的作品获得了独特的审美高度。
诗歌开篇便以暴烈的意象劈开记忆:“时光的鞭子”抽打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原乡的失落感。三道巷的“陌生感”源于双重隔阂——不仅是三十余年时光流转带来的物非人非,更是现代性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诗人用荒芜意象群构建废墟图景:青蒿蓬草、黄鼠狼、断垣残壁、沉没的瓦罐,这些被野性自然重新占领的人类生活痕迹,形成文明与荒芜的强烈对峙。
诗中最精妙的转喻在于将逝去的亲人转化为“蒲公英亮晶晶的小伞”。这个意象既包含生命轻盈易逝的怅惘(小伞的飘零),又暗含生生不息的希望(蒲公英的繁殖力)。“风的方向便是家的落点”一句道出当代人无根状态的普遍性,而“苦涩的春天”的复现,则让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产生了互文。
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怀旧伤感,在结尾处刻意安排新生意象:彩钢房代表现代性对传统的覆盖,学步孩童与芍药火把则构成生命循环的象征系统。“空巷不空”的辩证法最终完成——物理空间的荒芜与人文精神的延续形成悖论式共存,那些被时间带走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在记忆与生命中重生。
这首诗的叙事结构堪称典范:从怀乡之痛的闯入者视角,逐渐过渡到融入时空的观察者视角,最终在芍药火把中完成情感救赎。诗人用蒙太奇式的意象剪辑(锈铁犁与校园钟声、打招呼的笑脸与翻页插图),构建出多层时空叠印的效果,使得短短四十行诗句承载了三代人的生命史。
当现代诗歌常陷入过度私语化或观念化时,《空巷》示范了如何将个人记忆转化为公共叙事,如何让一条寻常巷陌成为照见时代变迁的棱镜。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故乡不在物理空间里,而在记忆与生命的延续中……
评者简介:笔名,文曦,原名范世荣。大专学历。执业教师。系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北京校园文化中心特约记者。诗歌《坎坷》获2002年“西柏坡杯”全国诗歌大赛青年诗歌组一等奖。《夜过呼兰河》被黑龙江省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唯一一首现代诗)——萧红纪念馆收藏。有多篇(首)作品和评论在省内、外纸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北国作家》《太行山文学》《先锋文学》等。
附原文
空巷/王辉
是时光的鞭子
抽疼我怀乡的痛点
重拾旧梦
踏上三十多年前的繁华旧地
还是那有名的三道巷
似乎变得更长 长到陌生
青蒿蓬草遮盖了
我惊讶的目光和踟蹰的步履
黄鼠狼端坐路心
胆大地打量陌生客
蝈蝈欢吟 青蛙乱鼓
联欢在自己的王国
阳光分割着
旧栅栏斑驳而凌乱的投影
断垣残壁
撑不起一缕炊烟的飘逸
泥淖中斜沉的半截瓦罐儿
捧着绿茶般落满飞蚊的雨水
巷子中间该是外祖家的旧址吧
外祖父外祖母和东邻西舍
还有他们的后代
早已是蒲公英亮晶晶的小伞
风的方向便是家的落点
只剩下蒲公英根须般的名字
攥紧故土
年年岁岁讲述着苦涩的春天
再也看不见童年的乐园
挂满祖母故事的那棵山里红
再也听不见
那块锈迹斑斑的半截铁犁
回荡在初中校园里激越的钟声
上下班儿打招呼的熟悉笑脸
也成了翻过去的页页插图
空相不空
一座新盖的彩钢房
矗在巷子的东头
一个蹒跚学步
一个慈眉善目
演一幕温馨的天伦剧
园边的芍药花高举簇簇火把
点亮我曾暗淡的眸光
作者简介:王辉,网名,王子。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诗词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盟》诗歌编辑,《中国作家在线》签约诗人。500余首(篇)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鸭绿江》《诗林》《西北作家》《诗词月刊》《章回小说》《天鹅》《岁月》等报刊及网媒。诗词联作品多次获奖,入选《中国民间短诗》《飞鸟的天空》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