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钱塘县瘟疫骤起 小承医初试金针
光阴似箭,转眼双胞胎已满八岁。这年盛夏,钱塘县突发时疫,患者高热咳血,旬日之间蔓延半城。县中医馆人满为患,吴县令急得团团转,张榜招贤却应者寥寥。
这日,张家义庄外忽传来凄厉哭喊。原来是被张宝田昔日所救的王老五,抱着七岁孙女跪在门前:"张老爷救命啊!杏儿她...她浑身滚烫,咳出血来了!"
张宝田急忙将人迎进偏房,见女童面如金纸,呼吸急促,胸前衣襟沾着暗红血迹。正要差人去请郎中,却见幼子承医扒着门框,小脸严肃:"爹爹,让我看看妹妹。"
"胡闹!"张宝田急道,"这不是玩闹的时候!"
承医却异常坚持,指着女童颈侧:"她这里跳得厉害,肺经有热毒,要刺少商穴放血。"说着竟从怀中掏出曾祖传下的银针包——原是这孩子日日揣摩《张氏医心录》,早已将穴位经络记得烂熟。
正当僵持时,窗外忽然传来熟悉的笑声:"哈哈哈!小神医既已诊断,何不一试?"只见济公倒挂檐下,拿着酒葫芦畅饮。
张宝田大惊:"活佛!这..."
济公翻身落地,抹着嘴道:"放心放心!令郎得祖上真传,更有功德护身,寻常疫毒伤他不得。"又对承医挤眼:"小娃娃,记得《医心录》里说的'针下存仁'否?"
承医郑重点头,净手焚香后,取三棱针在女童拇指侧轻轻一刺。黑血涌出片刻,女童呻吟一声,呼吸竟渐渐平稳!众人皆惊。
济公抚掌笑道:"善哉!百世德业今始彰矣!"说罢对张宝田道:"速将义庄辟为医棚,令郎主针,贫僧自有安排。"
当夜,济公走遍钱塘县七十二口古井,每口井中都投下一粒金丹。次日,患者饮井水后纷纷好转,"小神医张承医"之名不胫而走。
---
第八章 启儒童智破粮荒 劝善堂妙解纷争
时疫方歇,秋粮却因夏旱欠收。米价飞涨,奸商囤积居奇,穷苦人家灶冷烟稀。这日,县衙前聚集数百饥民,与粮商仆从推搡冲突,眼看要酿成大祸。
十岁的张启儒正在劝善堂听讲,闻讯赶来。见众人争执焦点在"是否该强征富户存粮",他忽然爬上石狮,朗声道:"各位叔伯!《大学》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小子有一策,可三全其美!"
众人见是"小善人",渐渐静下来。启儒不慌不忙道:"其一,请富户平价售粮,县衙立碑记善;其二,饥民以工代赈,修缮河堤以备春汛;其三,劝善堂开粥棚,我家愿出首批粮米百石!"
话音未落,忽闻喝彩声:"好个'三全策'!"济公摇着扇子从人丛中钻出,对粮商们笑道:"各位施主,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哟!"说着悄悄在某粮商袋中塞进一块石头——那粮商顿觉沉重难忍,急道:"我愿售粮!快帮我卸下这袋米!"
众人哄笑中,矛盾冰释。忽有衙役惊呼:"奇了!张家粮仓明明只余百石粟米,怎么源源不断搬出三百石还不见底?"
济公暗笑不语——原来他早将酒葫芦化作粮囤,暗中相助。吴县令闻讯赶来,见秩序井然,粮荒得解,竟对着小启儒长揖到地:"小先生大才!本县受教了!"
当晚,月光如水。济公带着俩孩子坐在屋顶,指着万家灯火:"瞧见没?这一盏盏灯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医者治人身,儒者治人心,皆需以德为基。"说着掏出两枚铜钱,吹口气变成温润玉佩,各刻"仁心""明德"二字。
"收好咯!"他眨眨眼,"这可是和尚我用狗肉换来的宝贝!"兄弟俩珍重佩戴,忽见玉佩泛起点点荧光,与天上星辰交相辉映。
济公望着星空喃喃道:"百世之德啊...就像这星河,看着远,走着走着也就到了。"语毕鼾声已起,留下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望着苍茫夜空。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