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约定 | 李云刚
时而上弦月,时而下弦月
偶尔,倒挂在瓦檐中的金凤花枝上缠绵
一帘幽梦,时令转身
从一片枫叶的羞红,洇开……
东升南瓜,捧起一缕白月光
放在胸口慢火烘烤,烤成一枚板栗色月饼
风,柔顺而舒缓。芦苇和荻花
泛起亘古相思
蟋蟀和蝈蝈,藏身狗尾巴草和万寿菊
花丛中,唧啾一幕幕年代久远的社戏
稻穗着了急,橙黄色的呐喊
唱出一轮归乡的浩月
柿子点燃庭院里的红灯笼
村庄头顶上的袅袅炊烟,诵读着一首首
关于秋香,为月亮抒写的情歌
◎乡村的月亮
大雁,挟持了村庄的咛叮
驮上红土地的芳华,展翅远方
一叶扁舟,摇落雨丝茫茫
桂花酿制的酒,醉了三秋
青枫醺红的黄昏,乡愁
辜负了谁
你拉着我的手,到沟边
捡拾晾干的蛙鸣,把朝阳装进竹篓
去南山,采摘晚霞种植的菊黄
屋檐下的火(红辣椒),悄悄偷走了
母亲垦荒时种植的月亮
丝瓜藤,缠绕炊烟
眺望风帆,等待游子
归航
以秋为笺,写尽乡愁与约定——评李云刚《秋的约定》
李云刚的《秋的约定》与附诗《乡村的月亮》,以秋景为骨、乡愁为魂,将月光、秋物与乡土记忆编织成诗,字句间满是秋日的温柔与归乡的期盼,让“秋的约定”既有自然时序的浪漫,更有游子与故乡的深情羁绊。
《秋的约定》开篇以“上弦月”“下弦月”与“金凤花枝”的缠绵,勾勒出秋日月夜的灵动,“一帘幽梦”转场,借“枫叶羞红”点明秋的到来,开篇便奠定诗意氛围。后文意象尤为鲜活:“东升南瓜”捧月光烤成“板栗色月饼”,将乡土物产与中秋意象结合,满是秋日的香甜;“蟋蟀和蝈蝈”唱“社戏”、稻穗“橙黄色的呐喊”唤“归乡皓月”,以虫鸣、稻浪写秋的生机,更暗扣“归乡”的约定;末句“柿子点燃红灯笼”“炊烟诵读月亮情歌”,把乡村秋景写得温暖鲜活,让“秋的约定”藏在每一处秋物的灵动里。
附诗《乡村的月亮》则将视角转向“乡愁”,情感更显深沉。“大雁驮红土芳华”“扁舟摇落雨丝”,以候鸟、扁舟起笔,带出故乡的远与游子的怅;“桂花酒”“醺红青枫”点染秋的醇厚,却以“乡愁辜负了谁”道出游子的愧疚。诗中“捡拾蛙鸣”“装朝阳”“采菊黄”的细节,满是乡土生活的鲜活记忆;而“红辣椒偷走母亲种植的月亮”一句尤为动人,将母亲的辛劳与“月亮”(故乡的象征)相连,让乡愁有了具体的牵挂;末句“丝瓜藤绕炊烟望归航”,以植物的“眺望”收束,把游子归乡的期盼藏进乡村日常,让“乡村的月亮”成为乡愁的寄托,也呼应了《秋的约定》中“归乡”的内核。
两首诗一脉相承,均以“秋”“月”为核心意象,前者写秋的约定之美,后者抒月亮承载的乡愁,意象质朴却情感浓烈,将自然秋景与乡土记忆、归乡期盼深度融合,读来既有秋日的诗意,更有触动人心的乡愁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