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以来,我通过自己言行举止清晰地看到自己身边两种完全相反的人群。到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别人眼中的我,从来都不是最真实的我。甚至说,在别人眼里的我是怎样的,我自己并不确切知道,更重要的是: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我既阻止不了,也没必要阻止。因为每个人所看到的我,都不可能是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我,而只是他们以自身的立场、情绪、偏见所折射出的一个片面形象。
有的人眼中,我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偏执狂,是一个整天胡言乱语、叛逆、异类、自私自利、披着道貌岸然外衣的小人。总而言之,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不跟他们一路”的坏人。他们需要用这种投射来划清边界,把他们不能理解的、不能认同的东西,直接打包成“坏”,然后一脚踢开,这样他们才能维护自己内心脆弱的平衡。
而另外一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看到的我是真诚、勇敢、愿意付出、有爱心、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真知灼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向不公不义发声抗争。他们觉得我所说的东西有逻辑、有事实依据,不是空洞的喊叫,而是真实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洞察。他们觉得我能用简单的语言点出问题的本质,让人从多个角度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我”,却在不同的人眼里,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一边是恨之入骨,一边是认同欣赏。问题就来了:那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事实上,他们所看到的我皆是我,但他们所看到的,都不是最真实的我。他们看到的,只是被他们自己的认知偏见、立场情绪所过滤之后的那个我。真正完整的我,从来不可能被某一个人单一的视角所看到。甚至我也必须承认:连我自己,可能都未必真正看清了自己全部的样子,但至少,我比别人更接近我自己。
要知道,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看不清自己的。人们往往都活在别人眼光的评判里,活在外部标准和舆论绑架里,而不是成为自己本身。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我曾经也是活在别人眼里的那种人,小心翼翼地试图迎合,试图不被排斥,试图让所有人满意。然而,这些年随着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判断力的建立,我才逐渐挣脱了那个虚假的外壳,开始试着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世人眼中的我,皆是我;但世人眼中的我,也都不是真实完整的我。你眼里的我,只是你认知、偏见与情绪投射中的那个我。换句话说,你是什么样的认知,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我。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你就会赋予我什么样的标签。真正的“我”并不在别人眼里,而是在我自己对自我的理解中。
我必须说一个很扎心的事实:那些对我恨之入骨、对我咬牙切齿的人,他们虽然嘴上痛骂我、心里厌恶我,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隐隐想要成为我。他们渴望独立,却不敢承担独立的代价;他们渴望自由,却不愿承受自由的孤独;他们渴望真实,却只能在虚伪里苟且。他们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承认了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无能与懦弱。所以他们干脆选择用仇恨来掩饰这种自卑。
而那些认可我的人,其实你们所看到的“好”,也不只是我的好,而是你们自身的一种映射。你们看到我的独立思考,正说明你们心里渴望独立;你们看到我的敢做敢为,说明你们心里压抑了太久的冲动;你们看到我的真知灼见,说明你们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去接近更高的层次。所以,当你们说你们欣赏我的时候,我更愿意说:你们其实是在看到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必须很明确地指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不可能完美。只要是人,就会有认知盲点,就会有缺点,就不可能是所谓的圣人。那些拼命寻找“圣人”的人,本质上只是害怕面对真实的人性罢了。任何人都不值得我们去盲目崇拜。我们可以向厉害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与智慧,但如果把他们神化,结果只会让自己失去独立的判断和自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为谁的样子,而是为了成为我们自己本身。
所以,你眼中的我,对我而言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看清你自己,你敢不敢面对你自己,你能不能成为你自己。你认知到的自己,才是你唯一该负责的真相。
而至于别人对我投射的各种评价,我看得越来越轻。因为我很清楚:绝大多数人口中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对事实的描述,而只是他们自身局限的回声。就像一面面哈哈镜,把他们的恐惧、嫉妒、崇拜、怨恨投射到我的身上,然后再喊一句“看,这就是你”。他们以为自己看清了我,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和自己的影子对话。
最后,我想补上一段刺耳的讽刺,也算是送给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很多人口口声声喊着要“做自己”,却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他们努力讨好群体,唯恐与众不同,他们把“合群”当作安全感,把“盲从”当作正确性,把“虚伪”当作智慧,把“自欺”当作成熟。结果到头来,他们活得既不是真实的自己,也不是别人眼里的英雄,只是一个麻木的傀儡,一个空壳的行尸走肉。讽刺的是,这些人最爱对别人指手画脚,最爱骂别人虚伪,却从未敢照过一次镜子。他们用一生来苛责别人,却没花一刻钟去看清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注定只能在平庸里沉沦,而永远无法理解:真正的自由,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敢不敢看清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