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执炬照农桑
于德宽
当“银龄行动”的春风漫过台安的田埂,唤醒了垄间的禾苗,也点燃了一群白发人的赤子心。他们鬓角凝霜,眼里却盛着比朝阳更炽热的光,循着乡村振兴的召唤,成了田野间最执着的追光者。台安县老科协的这群老科技工作者,以科技为笺铺展希望,以初心为墨浸润乡土,把半生积累的智慧与经验,细细熔铸进乡村振兴的长卷,用科普的火种,一步步点亮农民脚下的致富路,他们便是这片黑土地上最坚定的“执炬人”。
执炬而行,先筑“通途”。老专家工作站与科技示范基地,是他们为科普搭建的“双翼”,让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能稳稳落在农民的田垄上,长成丰收的希望。常务副会长寇贺忠等经常带领相关人员到各乡镇指导引领农民科技,在他们的统筹推动下,6个省级老专家工作站、7个银龄科技示范基地,像撒在田野里的星火,点点微光渐成燎原之势;全县62个县级以上示范基地,更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成长摇篮,让特色产业在科技的滋养下,从纤细幼苗长成能为乡亲们遮风挡雨的“大树”。
西佛镇的示范基地里,每年有150个玉米新品种在此扎根试种。老专家们蹲在田间记录数据,在实验室反复比对,把密密麻麻的试验报告,变成了指导农民生产的“金钥匙”——哪类品种抗倒伏,哪类产量高,哪类更适配本地土壤,他们摸得门清,也讲得明白,让农民选种、种植不再“凭经验”,而是“靠科学”。
执炬而行,再送“宝典”。科普讲座与实用手册,是他们递到农民手中的“技术字典”,循着农时的节奏,从不缺席。县老科协的报告团像追着节气跑的“候鸟”,县老科协常务副会长寇贺忠也常带头参与其中,春天讲育苗技巧,夏天授防虫妙招,秋天传采收诀窍,冬天教储粮方法,把技术要点揉进农人的日常;今年春日编印的《台安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汇编》,一页页记的都是“干货”,免费送到农民手里时,大家攥着手册笑称“这是咱的致富经”。近三年来,这样的培训年均31场,5000余名农民跟着学技术、长本领,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遥远的愿景,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执炬而行,更育“新苗”。在台安的田野上,老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群星闪耀”。他们不仅自己发光,更要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让科普的火种在乡土间代代相传。
雅化村的福禄考花田,藏着一份“国字号”的骄傲。花卉分会会长何德润,最初只是想让“一花独放”,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带起了“满园春色”:他扎根花田钻研栽培技术,把1万亩花田的芬芳辐射到周边乡镇;他的技术讲座被央视《农广天地》录成30分钟教程,还被载入百度文库,成了北方宿根花卉种植的“技术指南”。如今,雅化村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福禄考也成了台安县花,而何德润就像一只采蜜的蜂,把技术与希望,悄悄播撒在每一寸花土上。
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分会会长张士良,把精力都放在了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上。他牵头的农民骨干培训班,一年要办96场,从选种育苗到产品销售,从理论知识到实操技巧,手把手教出了一批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这些人回到家乡,有的办起了种植合作社,有的搞起了特色养殖,成了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领头雁”,让科技的力量在乡土间扎下根、开了花。
高级农艺师任百岩的手机,在农民眼里是随叫随到的“农业110”。40年扎根黑土地,退休后他依旧闲不住,只要农民有需求,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他准会扛着工具包赶到田间地头。黄沙坨镇有菜农的大棚茄子得了僵果病,叶子蔫了、果子硬了,眼看一季收成要打水漂,任百岩火速赶来,蹲在棚里翻土观察、仔细分析,很快给出了“良方”,保住了菜农的收成。他就像田野里的“老郎中”,把对土地的深情,都融进了一次次耐心的技术帮扶里。
“茄子大王”宋玉深,是台安农民口中敢吃“螃蟹”的人。他第一个尝试在温室种茄子,不仅打破了“露天种植”的老传统,还把自己摸索出的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后来受聘担任科技副镇长,他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编种植教程、钻进农户大棚手把手指导、开讲座把专业术语讲成“家常话”,总能让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在他的带动下,台安茄子保护地发展到10余万亩,6万余户农民跟着踏上了致富路,温室里的紫茄子,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
西佛镇的“科普大院”,藏着吴庆凯的“家常式”智慧。2500多名农民的微信和电话里,都存着这位“知心朋友”的联系方式。这位“最美老科技工作者”,把自家的农资商店变成了农民的“技术交流站”,不摆架子、不讲空话,就用唠家常的方式传技术:“麦复葱”怎么实现一地双收,玉米“四比空”耕种能多打多少粮,地膜西瓜怎么种才甜……他推广的“玉米高产集成技术”,让10万亩玉米的亩产稳定达到双千斤,十年间为台安增产12亿斤,农民的腰包像被施了魔法般鼓了起来。
付绍志的“田间课堂”,是最接地气的科普舞台。他不设讲台、不拿课本,直接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民蹲在田埂上听,他就蹲在旁边讲,手把手教选种、育苗、插秧,面对面授防病虫害的要领。他创办的水稻育苗工厂,让秧苗成活率提高了近两成;推广的无人机喷药技术,比人工效率快了十倍;试验成功的稻田养蟹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如今,台安5万亩水田实现了机械种收,2万亩稻田能“稻蟹共生”,每亩地多挣1000多元,增收的农民脸上,总挂着藏不住的笑容。
时光悄悄染白了台安县老科协科技工作者的鬓发,却始终带不走他们对土地与农民的赤诚。从统筹规划的会长耿平、常务副会长寇贺忠,到扎根一线的各领域专家,他们以余生为墨,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上续写着壮丽诗行,诗行里满是对土地的忠诚、对农民的牵挂,以及薪火相传的科普初心。当夕阳西下,他们的身影映在金色的田野上,终将成为台安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指引着更多人走向丰收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