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东工地吗?
冯家才
在我们兴平东北塬上的人,把秦岭公司叫西工地,而把距我们南位镇定周村约七里之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台称为东工地。
听村中的老人讲,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为了发展广播事业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听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于是就决定修广播转播台,对外称铁塔,是在前苏联的技术人员指导下修建的。为了修建铁塔,当地的咸阳专区从铁塔附近的几十个村庄抽调了大量的民工参加基础建设,我们定周村的村民早上六点在家吃完饭,然后拿上铁铣,镢头步行到铁塔修建地,(村中人称为东工地)主要的任务是挖铁塔地基和打地基,而建铁塔主要是苏联技术人员负责,当时由于对外称秘密工作,因此周围都站着荷枪实弹的解放軍战士守卫,任何闲人不得靠近,每隔半个小时还有人员巡逻,十分严格,铁塔的工地周围还拉有一丈多高的铁丝网。经过广大技术人员和民工长期的艰苦建设,铁塔终于修建成功投入使用,从此几十年时间,我们白天从远处只能看见几十个高高的铁塔屹立在空中,晚上,只能看见铁塔上几十盏紅灯在闪闪发光,十分耀眼。铁塔工地内部有解放軍战士手握钢枪日夜巡逻。
直到一九六九年的春天的一个下午,雨过天晴,天上瓦兰瓦兰的,春风在微微地吹着,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村东的墩头下拨猪草,这时,从西边大路上过来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穿着中山装,骑着自行车走到我们跟前问道:“小朋友,给中央广播电台转播塔去从哪儿走?”我们几个人听了都莫名其妙,这里那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塔?那个人用手指了指前方很远处地铁塔说:“就往那里去”,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说,顺着河岸向南走一里地就是大路,然后向东一直走就到了,那个干部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从此以后,我们才知道铁塔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台。
一九七五年正月初八,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地面上的雪有半尺厚,我和三伯,七爸到苏家庄我二伯家走亲戚,我们从转播台经过看见里边一排解放军战士手握冲锋枪在巡逻,到了二伯家我说了此事,二伯说:“国家对保卫转播台很重视,就连我们村的民兵都有保卫任务”,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一件事,一九七二年的夏天,他和几个村民在门前说闲话,拉家常,突然来了两个操东北口音的男子说来收旧货(指文物),然后在村子转了一圈就朝转播台走去,我二伯是村里的基干民兵,警惕性很高,
我二伯看两人鬼鬼祟祟,于是就悄悄地跟在后边,他怕那两人发现就上了村口茂盛的大槐树,观察那二人动向,只见那二人来到转播台傍边用手指指点点,又从怀中拿出望远镜向里边望去。二伯立即跳下大树到大队用电话向咸阳市公安处反映了情况,公安处同志叫二伯回去盯着不要惊动那二人,说他们一会儿就赶到。
过了一会儿一辆三轮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向二伯处开来,下来两个公安便衣,二伯详细地向二人说明了情况,那两位公安人员对二伯说;你完成了任务,剩下来就交给我们吧,于是二伯就回了家。
二伯说:“过了十几天,一天下午,他正在和村民在门前拉家常,两个公安便衣推着自行车指着他说,老伙计,你要的腊牛肉给你买来了,到家喝一杯酒”,我二伯一听就明白了,和公安同志一起走向家里,公安同志说:经过我们十几天的侦察,最后将二人抓获,原来那人是反革命,要对转播台进行破坏活动。公安同志还表扬二伯警惕性高。二伯讲到这里对我们三人说:“我们周围村子的民兵都有保卫转播台的任务,如果形势紧张我们民兵就昼夜巡逻,时刻保卫着转播台的安全,使千家万户随时都能听见党中央的声音”。
现在广播电视转播都有卫星转播,声音也亮了,画面也更加清晰了,但中央广播电台转播塔还继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现在,每当我们村子的人从它跟前经过时还把它叫东工地。
作者简介
冯家才,陕西省兴平市人,兴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经阁《都市头条》散文部编委。兴平地域文化平台首席撰稿人之一。曾参与编写《兴平县商业志》曾在《兴平文艺》《微视兴平》、《醉美新兴平》、《风尚兴平》巜颜泉》、《长安文苑》、《槐里书苑》、《陕西法制网》、《中华冯氏网》、《兴平文旅》《金秋文学》,中华诗经阁《都市头条》《神谝兴平》《蓝天文苑》《宇雨绮润》等平台发表过多篇文章,同时《腾讯网》、《百度网》、《搜狐网》、《新浪新闻网》等各种媒体转载过多篇文章。在各种媒体发表文章计肆拾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