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下古镇诱人的人文气息
文丨曾新友
半副巧联 难倒帝王
步入江苏省淮安市河下古镇,纵横交错的街巷便向你吐纳着绵长的人文气息。“千载河下繁华景,半卷清明上河图。”民居、小桥、流水、绿柳、飞鸟……景致应接不暇。据《河下志》记载,这里曾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如今,古镇依然保持着明、清朝代的建筑风骨,平整的石板路蜿蜒串连,时光仿佛在此凝固。
此地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河下古镇参与一家酒店“文赌”的轶事。这位帝王为品尝“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淮扬菜,来到河下古镇兴致勃勃在这家酒店玩起了吟诗作对的“文赌”——输者买单。乾隆一生酷爱诗文,踌躇满志,却在这家酒店被一位小姑娘的半副对联难倒:“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东西”。
初看平淡无奇,细品方觉妙意无穷。“小大”、“上下”互为反义,“南北东西”皆为方位,而“东西”一词更兼有物件之意。这副浑然天成的下联,竟让才思敏捷的乾隆帝苦思良久,终不得佳对。他虽败犹喜,不仅欣然买单,还将此店赐名“文楼”,以彰文采风流。至今,“文楼”的墙上,那半副上联的位置依然虚位以待,静候着能与那“小大姐”配对的佳联。
连一位小女儿都能以文思令帝王折服,这方水土所蕴育的才情与智慧,又该是何等璀璨夺目?
寻找《西游记》的“根”
我一直喜欢《西游记》,不曾想来到江苏省淮安市区的河下古镇却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时隔九年的盛夏又一次单枪匹马到他的故居故地重游。吴承恩故居是全球首部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拍摄基地。
吴承恩故居的停车场已经变得宽敞。车场对面的荷塘:翠盖亭亭托起粉面荷花,莲蓬低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一幅塑像——吴承恩与他笔下的传奇人物:沉静的唐僧、灵动的悟空、憨态可掬的八戒、忠厚的沙僧,悄然伫立水中央。这成了来此观光者首个打卡的地方。
吴承恩故居入口的木门虽不大,可供想象的空间却不小。里面景致玲珑,布局精巧,都是园林式的架构,雕梁画栋间,曲径通幽,回廊相连,每一步都牵引着思绪向更深处漫溯。故居的后面部分是露天的“悟园”。石径蜿蜒,假山嶙峋,凉亭翼然,池水清幽,古树婆娑,矮墙围合出一方静谧天地。偶有飞鸟往返,清脆的鸣啭仿佛在与这方灵地酬唱应答。
假山下面是他祖辈收藏的一根两米多高的海里宝物——石柱。正面是圆形的,背面圆中带凹,天然雕饰,透着岁月的奇诡,好几处有不同尺寸的变化。它带给了吴承恩“定海神针”的灵感,最终幻化为那根可大可小,成为齐天大圣掌中叱咤风云的“如意金箍棒”。
吴承恩自幼便沉醉于奇闻异事、神魔志怪之中。然而科场之路崎岖,屡试不第,人到中年才得了个不起眼的“岁贡生”。曾在浙江长兴短暂为官,终因不合时宜,拂袖归乡。晚年靠卖文为生。
在嘉靖二十一年,他将毕生搜罗的神话传说、民间轶闻等熔铸一炉,淬炼出《西游记》的初稿。晚年定稿。以玄奘西行为骨,血肉丰满地塑就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经典的鲜话形象。
我小时候借《西游记》来看还觉得不过瘾,又买来收藏。有趣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观看《大闹天宫》动画片电影,夜行几公里跨县赶场。一个晚上先后分两个村庄露天播放,两场都看完。回家的路上大家津津有味趣谈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的迅疾,还与天兵天将斗得天昏地暗的观感。结果,我到河下古镇找到了《西游记》的“根”,还摸到了“金箍棒”和“定海神针”。同时,感受到吴承恩在困顿生涯中用想象点燃的不灭火焰。这火焰,从河下的青砖黛瓦间升腾,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仰望奇幻苍穹的双眼。
古镇三绝:科举冠冕、状元抗倭、巾帼擂鼓
走进江苏省淮安市的河下古镇,浓郁的书香墨韵与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这片沃土被誉为“进士之乡”。仅在明、清两朝就孕育了十三位翰林、六十七名进士、一百二十三名举人。更令人惊叹的是,此地“三鼎甲齐全”:明嘉靖状元沈坤、清乾隆榜眼王廷珍、明崇祯探花夏日瑚,星光璀璨。汪廷珍还担任过道光皇帝御先生、礼部尚书、都御史等要职。而在明万历己卯至清康熙庚戍年间,这里的刘氏家族更是创下“五世巍科”的盛举——一门五代之中,一人中举人,六人登进士,堪称“科第萃于一门,莫如此为盛”,足见文脉之昌隆。
这里素有“梦里水乡”、“泡在水里的古城”之称。发达的水系与便捷的漕运,曾让此地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然而,这份富庶也引来了垂涎的倭寇。时值状元沈坤因母丧在家丁忧,面对倭患他毅然倾尽家财、招募乡勇,训练出一支千余人的“状元兵”。这支劲旅,屡次击退来犯的倭寇,立下战功。后来,乡民们自筹资金修建状元楼后写道:“倚马成文,上马杀贼;国子师表,天子门生。”值得一提的是,沈坤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不仅是同乡、同窗,更是挚友。坊间传说,这位能文能武的状元郎,正是孙悟空形象的重要原型之一,为神话英雄平添了几分现实底色。《西游记》还借用了沈府的景观进行魔幻场的创作。状元府北面的房子直接与护城河连在一起。房子里面的树木、花草、竹子生机盎然。信步闲游就能惬意地“听水声,享绿意”。
古镇的荣耀,还镌刻着一位巾帼的英名——梁红玉。她是“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也是正史唯一明确记载的巾帼英雄。曾经与丈夫韩世忠驻兵河下古镇对抗金兵。如今,古镇建有“梁红玉祠”,门口写着“也是红妆翠袖,然而青史丹心。”离祠一百多米的高处还有她英姿飒爽的塑像:她仗剑挺立,裙裾翻飞如战旗,身前战鼓仿佛仍在回荡着黄天荡战役那惊天动地的鼓声。1129年10在京口(江苏镇江)焦山梁红玉登楼船,白天击鼓举旗为号,晚上击鼓举灯为号,指挥军队围住金军战船,以元军十分之一的兵力大战四十八昼夜之久,成就以少胜多的“黄天荡之战”范例。另外,1129年3月,梁红玉秘传太后平叛口谕与韩世忠调集兵马突袭临安,平息苗傅、刘正彥叛乱。宋高宗封她为“护国夫人”。后来,她与韩世忠合葬于苏州灵岩山,其英魂浩气长存。
河下古镇,这一方水土,不仅以翰墨书香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更以状元抗倭的胆魄、巾帼擂鼓的豪情,铸就了贯通文脉与武魄、辉映青史与传奇的不朽风华。
【作者简介】:
曾新友:广东岭南诗社副社长、清远诗社社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任《清远诗歌》总编辑。系“2021年度全国十佳诗人”和荣获第23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