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名誉社长:谭丽华
特约顾问:张振林 孟祥忠 岳新华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岳新华 王世元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资本主义的苗在疯长
作者:楚旺群
打开番茄畅听,好像豪车就是地位的象征,总裁便是世界的存在。真是人的境界到了无以复加低下的地步,而且正在不断架构年轻一代的浮华。这时想到昔日毛泽东思想时代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是何等正确。
日间看到一个视频号说,遵义会议如果不是一个地下党及时提供蒋介石铁壁合围情报,历史将有可能改写。这是对武器装备的鼓吹,对毛泽东思想的低估。国际共产主义的斯大林唯物质论,在苏联大革命年代,推行城市包围农村,他的目的是占有了城市资本家的物质,革命才能胜利。毛泽东思想旗帜鲜明提出“中国革命的出路,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思想所看重的是人民群众的的力量,“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人(心),不是物(财)”中国共产所实行的“游击战”,国民党也东施效颦实行“游击战”,共产主党运用此战术取得了胜利,国民党的游击战却失败了,其关键在于游击战中共产党最得人心,有广发人民的支持,国民党的游击战处处扰民,他们的游击战没有人民的支持,所以失败了。无数次实践证明,任何鼓吹武器决定战争胜利都是错误,毛泽东思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用来指挥战争无往而不胜。蒋介石并非一次对共产党铁壁合围,一次次在毛泽东思想领导下彻底被粉碎,他们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逃跑到台湾。
番茄畅听畅唯物质之上的作品构思,只能说明现代作家境界的低下,那样的作品泛滥,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苗在疯长。
怀念人人有活干的岁月
作者:楚旺群
回首大集体时代,那是一幅男女老少齐上阵、热火朝天的劳动画卷。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有活干,内心便充盈着满足与踏实。人们满怀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干部与群众之间没有森严的等级隔阂,大家更不是被人驱使奴役的劳工,心甘情愿地挥洒汗水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旋律。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了不朽的红旗渠精神和学大寨精神。经典现代剧《朝阳沟》《人欢马叫》,更是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与奋斗热情。
在那个人人有活干的年代,劳动源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主动意愿,每个人都洋溢着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大家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然而,有人质疑大集体时期出工不出力,可他们却无法解释林县那被誉为世界第一天河的红旗渠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凿而成;也无法忽视大寨人民四战狼窝掌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干劲。全国各地留存至今的蓄水大水库,更是那个时代依靠人海战术创造出的不朽功绩,它们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辉煌,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建国初期,计划生育政策尚未推行,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家家户户养育五六个孩子也并不觉得吃力,因为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信仰,这份信仰化作了无穷的力量,支撑着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前行。
反观今日,在世界经济内卷的浪潮冲击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成为了许多人的奢望。生活的压力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难题。抚今追昔,我们更应重新审视劳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获取经济报酬的手段,更是充实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记得当年聆听郑大马教授的讲课时,他分享过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典故:建国初期,日本专家前往上海考察一家国营工厂。看到这家工厂拥有七千多名职工时,专家们兴致勃勃地提出,按照他们的规划,只需七名职工便足以承担工厂的运作。这份报告呈递给周总理批示后,原本以为会得到批准,没想到周总理却旗帜鲜明地予以否定。总理的理由掷地有声:中国有几亿人口要吃饭,科学发展固然重要,但必须循序渐进,在当时的国情下,确保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才是头等大事。
如今,再回味这段历史,我们对那个人人有活干的时代,不禁更多了几分怀念与思考。
买书是好事,但一定要读完作者:楚旺群
不知道如今买书的有几人?即便附庸风雅或心血来潮买了书,能把书读完的又有几人?曾国藩落榜后借了一百两银子买了书,父亲见到后没有责怪,说:买书是好事,但一定要读完。
过去我读过《毛泽东的故事》,说毛泽东小时候爱读书就像老牛一头扎进了菜园子,就想吃个够。读书能缔造辉煌人生,都在历史成名人物的伟业中得以映像。恰恰正是能热爱读书的人凤毛麟角,才在时代舞台上成就非凡的人就那么几个。更多人走出校门就把书扔进了九霄云外,哪里还会再看书半眼,这就是许多人成为庸俗人的悲哀,他们不读书只能在劳苦中挣扎一生。
书是通灵的法宝,拥有了书一定要读完。把书吃尽肚子里不行,要吃进脑子里才好。有的书读过了还要保存,好书不妨读十遍二十遍。我家存着《毛泽东五卷》,小时候我通读过,这次看了曾国藩父亲说曾国藩的话,准备再通读《毛选五卷》,从中学习伟人分析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