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先珍
那年11月24日下午6时许,我兴奋地去到北京音乐厅,参加石夫老兄的交响音乐会。
大厅灯火辉煌,两边摆满了祝贺的五彩花篮,有文化部的、中国音协及全国各地音协的,有故乡湘潭市委及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的,还有名人王蒙、周巍峙、高占祥、金铁林等人的。大厅右边的条案上摆放着石夫的著作、音乐光盘。大厅二层的正面墙上高挂着石夫的巨幅彩色照片和朱践耳赠送的贺联“高山顶上一顽石,百花园里勤耕夫”。不少人欢笑着在石夫的照片下摄影留念。
演出的时钟敲响了。指挥大师谭利华走向舞台中央,观众热烈鼓掌。音乐会共演奏《恰恰尔尕》木卡姆交响曲,音诗《墨韵—-大序》,第四交响乐(又名“小交响乐”),第二交响乐《思》,交响诗《帕米尔之歌》等五组交响乐曲。
时光静静流淌,乐曲缓缓奏响。首曲交响诗《恰恰尔尕木卡姆交响组曲》把人们带到了新疆维族地区,那苍劲的高山森林,传递来古老苍黄的乐声;那葱绿无际的牧场,飞扬着典雅、欢快的乐诗。管弦乐中加入冬不拉、手鼓等民间乐器,尽显地域特色,听众领悟到维族人民感叹人生,歌颂爱情的风貌;当演奏第二交响乐 《思》时,人们深感人生不是享乐,而是追求中挫折,奋进后成功。乐曲循环往复,听众冥想连连。压轴曲目是《帕米尔之歌》,作品热情歌颂伟大祖国,旋律优美奔放,曲中插入女中音独唱,使交响诗更赋欢快的情趣,听众兴奋地随之律动。
交响音乐会演出结束。石夫在掌声中登上了舞台,频频点头致谢,不少观众献花,合影。有位维族姑娘跑上台将一顶维族小花帽给石夫戴上,亲昵地称:“您是我们慈祥的维族爷爷。” 石夫跟大家一起幸福地笑了。辉煌的交响音乐会胜利闭幕。
11月25日,天空一片晶蓝,阳光格外灿烂。下午2点,我去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音协共同举办的石夫交响音乐理论研讨会。推开门一看,啊!人真多,长桌旁满满地坐着三圈人,多为资深的音乐家,如老前辈吴祖强、杜鸣心,著名歌唱家李光羲、雷克庸,古琴弹奏家黄梅,青年作曲家张莉达等,还有不少记者。大家兴奋地谈笑着,热气腾腾。
会议由北京音协副主席杨青主持。他说:石夫是一位多产的、杰出的作曲家。今天对石夫的交响音乐作品进行理论座谈。
参会者一致认为,昨天的交响音乐会十分成功,是我国民族音乐作品转化为交响音乐作品的完美体现。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是不能举办交响音乐会的。而石夫勤奋刻苦,广收博取,涉猎音乐的各个领域,如艺术歌曲、歌剧、舞剧、钢琴曲、协奏曲、交响曲、吉他音乐等等,硕果累累,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水到渠成。代表赵季平等作曲家的一位先生说:我们曾是石夫老师的学生。他常教导我们,要“宜古化之、宜新化之、宜洋化之、宜民化之”,总之,不论是学习古代的、现代的、洋人的、民族的都要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而不要生吞活剥。昨天演奏的交响音乐作品,是石夫老师“四宜”理论的生动体现。
音乐理论家王振亚笑着说:“我来谈谈石夫创作《木卡姆》的花絮吧。当年赛福鼎副委员长通知文化部把《木卡姆》创作成交响曲。中国音协在作曲界摸排了一遍,觉得石夫有交响音乐的创作水平,对《木卡姆》也很了解,决定找他。我和石夫随即去到赛老的深宅大院,他们一见如故,谈论着新疆古老的维族木卡姆艺术特色。石夫欣然“领旨”,果然很快创作出来,由中央乐团严良堃大师指挥,新疆爱乐乐团首演,后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木卡姆研讨会上献演。昨天演出的《木卡姆》就是这样产生的。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时间近下午六点了,要发言的还很多,主持人要求尽量简短。著名音乐家杜鸣心:“我就说两句。我是石夫的老师,我以有这样的学生欣慰。他的《木卡姆》交响曲是民族音乐作品转化为交响音乐作品的典范。”
歌唱家李光曦深情地望着石夫:“我俩是多年的好友。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民族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他手一扬:“这种感情是长在肉里、心里的!” 会场上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一袭白西装,一头银发的张锐(歌剧《红霞》作家)从南京匆匆赶来,说:“我已八八了,但我要来祝贺,祝音乐会开得如此成功!祝石夫永不衰老!”会议在友爱、激情、探讨的氛围中圆满结束。石夫激动地起立,拱手向大家致谢。
11月29日,报刊突然登载“我国著名音乐家石夫因病逝世”,人们疑惑,悲痛。距音乐会、研讨会仅四天时间,睿智的、生气勃勃的音乐家石夫怎么驾鹤西去了呢?
12月5日,北京八宝山会议厅挂着黑底白字“著名音乐家石夫追悼会”的横幅。挽联是“妙曲清音谁知一奏成绝响,高山流水世上几人是知音”。厅里正前方是石夫黑白照片,空间低回着石夫的第二交响乐曲《思》。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副主席王世光等数百人向安卧玫瑰花瓣中的石夫默哀告别。
我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啊!然而去到石夫家,却找不到老兄的身影。墙上那飘着黑绸带的石夫遗像,似乎说:我虽然离开了你们,但我的音乐永远陪伴着你们。我翻阅全国各地发来的几大本唁电和挽词,著名演员、诗人杜声显在挽诗中说:石夫是深埋地下强劲的野草,他在新疆戈壁滩,在北京,在神州大地,在春风中永远蓬勃!
我从梦中惊醒,石夫是一位将美好音乐铸成生命的天使。他不仅是我们家族、家乡的骄子,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日我又听到孩子们欢快唱着《娃哈哈》,广播里又播送着《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牧马之歌》《阿瓦日古丽》等金曲,九十五岁的老指挥家郑小瑛女士也曾赶来北京举办并指挥石夫作品室内音乐会,不少城市正举办他的“来自天山的琴音”钢琴演奏会…。石夫没有走,他的音容、精神、作品流传千古,永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