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
文/刘新宇
总有一些事情,难以忘怀,总有一些话语,牢记心中。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种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抗战与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学术研讨会,并在分组会议上作了题为《"黄河大合唱"的震憾力和影响力的分析》发言。同时,在本次会议上,我还聆听到了十位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顶级教授的发言,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论说,让我对"延安是红军的落脚点、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党的各项工作的试验点"观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吴起镇的军民鱼水情,延安抗大的歌声,党的"七大"会议宗旨,尤其是延安的开放政策、爱国保家的炽热情怀、打倒日本侵略者的号角,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他们在延安学习、锻炼、充实,又分批奔赴抗日最前线。
据有关资,全国各地先后奔赴延安的青年达4万多,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约占40%,初中学历的约占30%。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延安,包括冼星海、光未然,他们爱祖国,爱这个民族,热爱共产党。当然,这些青年人,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侯,他们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只有奔赴延安,跟着共产党走,到抗战前线去,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在谈到那个时候的延安时说:"在延安的城墙上、树上到处张贴着抗战街头诗和抗战标语,遍地歌声更是延安的一大特点。"
可见,抗战时期,无数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奔赴抗日前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政策导向的巨大成功。
会议的最后议程是,参观鲁艺学院旧址,这里有冼星海旧居,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演讲的广场,有许许多多革命家的身影。站在这里,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的话,又浮现在脑际,他说:在冼兴海初来延安的几天,延安城遭受日军空袭。冼星海看到,们虽然在慌乱中躲进防空洞,但当空袭过去,却又马上恢复了斗志,延安城又是歌声四起。相比国统区的颓废、压抑和遭迫害,延安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和兴奋。延安遍地的歌声点燃了冼星海的创作激情。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我站在冼星海旧居前,久久不愿离去。是的,冼星海的音乐天赋,爱国热情,在那个时候奔放,《黄河大合唱》曲谱谱成。首唱那天,毛主席评价,给了三个"好"。
延安行,延安大学"文化抗战与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学术研讨会,激励着我,启迪着我,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者简介
刘新宇,西安市区划地名专家智库专家、周至现代文学研究院院长。曾任周至县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至县村务公开 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周至县政协三届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书籍16部,有《天下第一村》《天那边有颗明亮的星》等。长篇小说《村主任》曾入围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社区主任》获周至县委宣传部文学文艺奖。短篇文章获中国散文学会奖。获民政部民间组织先进工作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