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华灯初上
月儿斜倚柳枝梢
像赴约的我
焦急在风里微晃
圆月之夜
相思以月为媒
托举着相思
悄悄地洒下清辉皎洁
星子缀满寂静
似要打破这呆板的夜
于是,微光在尘埃间游走
似要捡拾曾经的呢喃
一颗心的影子伏在小径
惟恐惊扰梦里的深情
评析:
这首《望月》以月亮为意象核心,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情感的投射,构建了一个充满相思之情的夜晚场景。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1. 意象运用与意境营造
· 自然意象的巧妙组合:诗歌选取了“月儿”“柳枝”“风”“星子”等自然元素,这些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思念、柔情相关联。如“月儿斜倚柳枝梢”一句,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斜倚”的姿态,既形象又富有情感色彩,与“赴约的我”形成呼应,暗示等待的焦灼。
· 意境的连贯性:从“华灯初上”到“圆月之夜”,再到“星子缀满寂静”,时间推移与场景转换自然,营造出由黄昏至深夜的静谧氛围。月光“洒下清辉”、星子“微光游走”等描写,强化了夜晚的柔美与思念的绵长。
2. 情感表达
· 相思主题的深化:诗歌以“相思”为情感主线,“托举”“捡拾”等动词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尤其是“一颗心的影子伏在小径”一句,通过“伏”字传递出小心翼翼、生怕惊扰的深情,与“梦里的追忆”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
· 矛盾情绪的刻画:“焦急在风里微晃”既写月影的摇曳,也隐喻内心的不安;“惟恐惊扰”则进一步表现了对过往回忆的珍视与脆弱感,情感层次丰富。
3. 语言与节奏
· 语言的清新与凝练:诗歌用语简洁,如“斜倚”“微晃”“托举”等词精准生动,避免冗余。
· 节奏的舒缓感:短句分行与逗号的停顿(如“悄悄地洒下清辉皎洁”后的断句)营造出舒缓的节奏,与月夜的宁静相得益彰。
4. 文化内涵与创新
·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诗歌继承了传统“望月怀远”的母题,但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现代诗的直白与意象跳跃(如“捡拾曾经的呢喃”),这种尝试值得肯定。
总结:
《望月》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短诗,通过月夜景象的描绘,成功传达了相思的细腻与温柔。在语言锤炼和意象创新上尚有提升空间,但整体已具备较强的感染力与画面感。作者对古典诗意的化用与现代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定的创作能力。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