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宝明
1934年11月11日,储南强先生历经15载的精心琢磨,倾尽家资,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地修葺善卷、庚桑(张公)两洞,同时,完成通往两洞的公路修建。是日,举行了庆典和通车典礼,宣告两洞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江南大地的风景名胜,开创了中国溶洞旅游的先河,更是宜兴“梁祝”文化开拓者和奠基人,其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储南强(1876—1959),字铸农,号简斋,出生于宜兴城内一官僚家庭,清光绪十九年(1893)曾就学于江阴南菁书院,与黄炎培、沙彦楷诸人为同窗好友。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乡,时宜兴、荆溪两县同设学务公所,他任总干事。力主新学,在宜兴创办第一所“知新”小学。辛亥革命后曾被推选为宜兴县第一任县民政长(今县长)、江苏省议会议员。一年后,调任南通县知事,政绩卓著。后离任赴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任国文教员。不久,辞职回宜兴搞水利建设,开辟西氿公园,建造宜兴县署中央台、大通桥,修造牧之水榭、任公钓台、岳亭、苏亭等古迹。
1920年,代任宜兴知事(县级最高官员),后三次向时任江苏省长韩国均提出辞职,决意退出仕途,并在50岁那年登报声明归隐乡野、谢绝世事之意,实际上是回家乡规划建设风景区。
1925年他正式归隐深山洞穴,与僧道相交往,意欲买下善卷、庚桑两洞山地,修葺成旅游胜地。他克勤克俭,节衣缩食,散尽辛苦积攒的巨额家财用于两洞改建,连儿媳陪嫁的嫁妆和分得的遗产也当成自家的财产取用。全家生活简朴,有时陷入窘迫状况,正如古人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清苦像极了清代郑板桥在一幅《寒梅图》里所题的“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这种情况下,他得到了好友荣德生先生的援助,情况才略有好转。解放后,他又把两洞无偿捐献给国家,当之无愧获得“中国现代溶洞旅游开发之父”“宜兴‘梁祝’文化开拓者和奠基人”等称号。
储老甘于淡泊,乐于清贫,对家乡倾注了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正是怀揣着满腔热血,本着“一草一木皆有情,一山一水皆心动”的真实朴素情感,热爱家乡、造福桑梓之情,“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自然生发一种引人靠近的力量。数十年如一日凭着专注和坚守,不忘初心,只为两洞开发建设。他与工匠们风雨同舟,冬天同住上洞,夏天同宿下洞,生活一切从简,每天以红薯或红薯丝粥度日,穿着简单,昼夜不分,潜心作业。如何塑造好两洞成为江南的旅游胜景,他绞尽脑汁,点灯熬油,苦思苦想,真是“一片丹心照汗青”,缔造了中国溶洞史上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开拓与滋养了“梁祝”文化,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历史壮丽画卷,在江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宇轩昂、大义凛然的赞歌,其情其绩可谓天地可证,日月可鉴。
民国十年(1921),储老就对两洞的景点景观实地勘察,认真、仔细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窥察溶洞的雄伟、奇特、巧妙和惊险。洞内的很多钟乳石、石柱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不相同,形象化的植物、动物、人物琳琅满目、千姿百态,这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们带来的神奇而有趣的感受和体悟。从那时起,他就决意着手开发整修善卷、庚桑(张公)两洞。当时,在善卷后洞善权寺梳理溪涧污泥时,就发现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碑,碑高2.2米,宽1.2米,厚0.52米,碑上铭刻“碧鲜庵”3个遒劲大字。字约两尺见方,魏楷,由唐代凤翔节度使李蠙所书,笔迹浑厚有力,纯古秀茂,为晋唐至今唯一尚存并可考的“梁祝”历史文物,显得弥足珍贵。
“碧鲜庵”碑从寺后泥土中挖掘出来后,引起储老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他仔细琢磨,反复酝酿,认定这块石碑非同小可。据宋代史能之编纂的《咸淳毗陵志》记载:“‘碧鲜庵’字,在善权寺方丈石上。”又载:“广教禅院(善权寺)在善卷山,齐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于是,明确了“碧鲜庵”石碑是研究宜兴梁祝历史渊源的重要古代物证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梁祝文化内涵,是见证东晋时代祝英台与梁山伯读书处的有力铁证。这无价之宝也是宜兴梁祝文化的“活化石”。就这样,犹如一缕阳光拨云散雾般解开了起先留在储老心田里的种种疑团,他如释重负,总算一件大事尘埃落定。他接着搭建了古碑保护亭,与善卷洞的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兼顾了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功能,让“碧鲜庵”碑重见天日,玉成了今天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顶国家级桂冠。
古往今来,泱泱大国有着多少的名人志士,传递着一份份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储老的“家国情怀”表现出来的是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家乡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美好追求,是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无不浸透着对家乡、对国家那份深沉而朴素的爱。
1925年,储老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壮丽的人生抉择,闪烁着他所特有的人生光辉,拉开了宜兴溶洞旅游先河的帷幕。他先后对善卷洞设计凿通中洞至下洞105级的通道,就历经10多年才贯通。开发水洞,仿“禹凿龙门”方法开掘,更是工程量巨大。“禹凿龙门”据《吕氏春秋》曰:“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水洞开凿十分艰险困䓀,工匠们要尽泅立水中,夹水施椎凿,也历时3个月槽通水落,后再精心加工,才循轨畅通,可以通舟。另一工程就是洞中瀑布,原先下洞对面的石堆中蕴藏着一条山涧水流,终年潺潺不息。储老煞费苦心,实地踏勘,三番五次地做试验。最后将周围30亩地改造成一座水库,顶筑10多米的高堤,并筑起水槽,每天夜间蓄水藏水库里,白天从水库里引水槽垂直泻下的壮观景象,就是现在我们游玩时所见洞中瀑布,前来观赏的游客赞叹不已。储老更是欣喜若狂,留下了“千涛万浪上边来,倒挂银河笑口开。流入先生肠腑里,荡为湖海郁为雷。”这样惊艳绝伦诗句。
善卷洞整修初显端倪时,储老就潜心投入张公洞修缮工程中去。张公洞是“乱山深处白云堆,地坼空中洞府开”的地形地貌与结构,要比善卷洞更为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石地质性比较差,工程量也相对要大些。面对这样的困难和险阻,储老非常英明睿智,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将积石、乱石堆砌石墙或简陋的墙壁和台阶。1932年,“海王厅”左侧倒塌,在“小西天”景观一带的所有景物景观烟消云散。事后,他就以人工竖起一棵“擎天石松”,既起到了防范落石塌方事故的发生,又成为海王厅一处壮丽景观,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天洞口也是一片乱石堆,工程很艰巨。储老运筹帷幄,梳理出三条自然曲折石路,直通天洞口,名“云梯”,途中设计了两只半亭子,绿树红亭,可供游客赏景休憩,回头仰望,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钟乳石犹如挂灯结彩,说不尽的富丽堂皇、锦绣荣华。
张公洞有两个大洞被储老称为“海层大场”“海王厅”,无数小洞名旱鼻洞、棋盘洞、台脐洞、洞中洞、地道洞、七穿洞、袖管洞等。构成了“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洞不同、洞洞相连”的特色,令人惊叹不已,置身其间,宛如行走在一座地下宫殿中,亦真亦幻,千姿百态,移步换景,景景不同。如果我们要在现实中寻觅到一处铁马金戈的地道古战场,大概就是这个地方。怪不得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时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冯玉祥将军率领军队来到宜兴进行抗日,就寻找到了张公洞,得到了储老的鼎力相助。其中“海王厅”设为冯玉样将军的抗日司令部,可以避开日军飞机频繁的空中轰炸,遥控指挥中国守军抗击日本侵略军。
善卷洞也被国民革命军中将冷欣作为地下作战指挥室,组织指挥对日军的作战行动。两洞内深邃宽阔、避影敛迹,具备了进行机动防御作战的基础和条件,为当时扭转不利战局、消灭大量日军、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可惜,储老的次子阿通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死亡。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称赞储老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援助有功,亲题“美志清风”四字相赠。在善卷风景区的南土坡上建有国民政府军33旅、59师、67师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五座。原国民军将领顾祝同有题写“浩气长存”残碑,现存置于景区碑廊里。
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24日,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苏南新四军撤往苏北前,在两洞分别张贴了一份《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通告》,要求新四军部队和国民政府保护宜兴两洞及储南强私产。这一切足以说明储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国东吴玺元年(276)8月,宜兴发生过一次地震,传说中善卷水洞有一条白龙出入。吴帝孙皓认为是国家祥端之兆,派司徒董朝至阳羡县离墨山封禅,由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书丹碑文。清嘉庆年间荆溪县令唐仲冕建护碑亭,咸丰年间亭遭毁。民国年间,储老非常重视古迹的保护,重建了一座国山碑六角护碑亭。2001年6月25日,“国山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储老不畏艰辛,不惧危险,经过他的精雕细琢,让两洞获得了“海内奇观”“万古灵迹”“欲界仙都”“洞天福地”的赞誉,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在中国溶洞旅游文化长廊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宜兴文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铁鞋铮铮,风骨犹存,无论春夏秋冬,非善卷即庚桑。十年如一日,一鸣惊人始至归,壁内条深深钎痕,只道一片匠心在两洞。”这是对储老开发两洞不辞辛劳的真实写照和赞美称扬。
储老历时15年时间,耗资18万银元,开发建成两洞后对外开放,将溶洞奇异天成的美景、稀奇古怪的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开发中让我们看到了储老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始终不变的是他这份深厚坚定、穷尽家财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他将两洞无偿捐献给政府,政府接管后,又义无反顾肩负起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双洞。1966年,善卷、张公洞内改善照明,摒弃火把。1970年,洞内设立导游讲解。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增设安全保护和游客休息设施,匹配餐饮、购物、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方兴未艾。宜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有意将旅游业打造、提升为地方龙头产业,提出了实施“旅游振兴”的发展战略。对两洞四周的采石矿场和山区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逐步取缔和关闭了矿山宕口,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守护绿水青山底色。2006年7月湖㳇镇专门成立阳羡生态旅游区管委会,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更深化推动规划引领,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完善体系。用制度和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洞犹如两座芬芳四溢的百花园,争芳斗艳,异彩纷呈。
国家4A级景区张公洞,洞内钟乳挺拔,石笋丛生,石幔高挂,石柱巍峨,石帘低垂,经过灯饰点缀的一处处景观,五彩缤纷,如梦似幻。它走了一条从原先单一溶洞旅游走向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之路:1994年恢复洞灵观、创建蒋义海艺术馆;2006年开辟山间漂流、地下河探险、恢复甘泉碑,增设陶艺馆等新景。它以独特的溶洞景致和浓厚的文化元素,生动演绎了徐霞客游历溶洞式旅游产业发展史上的精彩乐章,再现古洞勃勃生机,闯出了一条广受赞誉的溶洞旅游新路径。
国家4A级善卷风景区,从古到今,胜景似绣,游人如织,历代名贤雅士、文人墨客留下的一篇篇诗文堪称千古绝唱。20世纪90年代初,时值第三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暨’92中国友好观光年之际,宜兴市风景园林管理处依据诸多史料,准确把脉现状,前瞻未来方向,特筹资重建“祝英台读书处”,增其旧制,建有碧鲜园、琴室、英台阁、书斋、艺苑、蝴蝶轩、蝴蝶潭及三生堂等景观,院落中依旧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景致悦目,气质独特,看似古色古香,前后高低错落,院内曲径通幽,真实保留了江南书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充满着江南古人读书幽静的意味,赋予了旧时读书处新的形式、新活力,借梁祝文化的地方特色,体现宜兴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厚;2000年恢复圆通阁,改造前后螺湖,匹配建造了观光缆车和螺岩山庄等;2010年,投入2.5亿元,又新建了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蝴蝶苑、比翼阁、燕婉楼、连理桥、文化廊碑等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梁祝文化的挖掘、整合、研究中,处处呈现了储老对溶洞、善权寺、梁祝文化、国山碑等和善卷老人历史传说的由来等前期研究的历史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在全国4省6地中首屈一指,为宜兴“梁说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供了有力的遗址遗存实证,厚积薄发之后,犹如一朵璀璨的奇葩在陶都大地绽放,成长为宜兴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笔者感慨万千,激动万分,对储老心怀崇敬。自20世纪80年代始,笔者有幸亲自见证并参与了两洞景区开发建设的历程。我清晰地知道,两洞现今的辉煌始终凝聚着储老对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对亲人的眷恋挚爱,彰显着储老大义凛然的革命斗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当今讲求文旅融合的时代潮流中,正处“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关键时刻,我们要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砥砺前行,矢志不渝,赓续弘扬储老的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升生态旅游人文品位,挖掘梁祝文化品质内涵,讲好梁祝故事,多渠道、多形式向世人展示梁祝文化,为全面推动宜兴旅游加快转型振兴,高质量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