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沾化实验中学苑小红老师散文集《徒骇河东岸》分享会(组诗)
文/房永敏
1.苑小红《徒骇河东岸》分享会
群英荟萃聚高楼,一语一言新作讴。
沾化文坛添盛事,你追我赶竞风流。
2.济北诗书之薮(新韵)
诗书之薮作家增,璀璨古今文曲升。
徒骇河东悬紫气,栆乡代代有精英。
3.浣溪沙·赞《徒骇河东岸》
妙句优辞自浅深,母亲河岸豁胸襟。珠玑盈箧鹤童心。
忧乐常关家国事,抒情每伴孔门音。字斟句酌万人钦。
4.新书分享会
沾化文坛盛事多,风光恰似镜新磨。
美篇佳作邀人赏,省市专家唱赞歌。
5.藏头诗
苑门代有圣贤育,小试锋芒写美文。
红透栆乡诚可待,俊才直赶宋词人。
6.榜样
文似行云染墨香,笔耕不辍著华章。
你言我语同声赞,激励新人付梓忙。
7.新书评价(新韵)
一本文集终问世,满腔心血付其中。
句篇彰显才华溢,字里行间情意浓。
8.发行感怀
实验中学桃李艳,风光览尽展宏图。
多年勤奋终无悔,心血今朝分享舒!
9.影响
徒骇河流波浪扬,春秋几度阅风霜。
一书问世终无负,留与他人当食粮!
10.远大前程
敬业爱岗甘奉献,文田种玉享生平。
热诚作品映人品,豪壮真情写世情。
笔底才思如意表,胸中沟壑自由鸣。
多尝冷暖多修炼,结果开花奔远程。
11.西江月·赠书沾化区一中实验中学职业高中等学校
立夏章文付梓,入秋捐宝区中。宏钟响耳舞东风,夙愿成真见梦。
孕育禾苗万棵,艰攀理想千功。青松翠柏校园融,热浪掌声都颂。
寄语苑老师:
衷心祝愿《徒骇河东岸》能走进更多读者的视野,在他们心中播撒文学的种子。期待苑小红老师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继续以笔为剑,披荆斩棘,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留下更多动人的“雪泥鸿爪”。愿这本承载着岁月与情怀的文集,在文学的长河中激起涟漪,让更多人领略到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也愿她在文学与教育的双重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房永敏笔名金水木,山东滨州沾化一中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理事,滨州市作协书协会员,沾化作协书协理事。
以诗为媒,礼赞文心——评房永敏《苑小红〈徒骇河1东岸〉分享会》组诗
房永敏此组诗,以苑小红老师散文集分享会为锚点,将纪实场景、地域文化、文人品格与文学价值熔铸于传统诗词形制中,既见笔墨功底,更含赤诚敬意,是一组“因事赋情、以诗咏志”的鲜活篇章。
一、内容:全景式叙事,多维度聚焦
组诗10首诗词加1则寄语,构建起“事—人—文—值”的完整叙事链,脉络清晰且层层深入。
- 记“事”之真:开篇《苑小红〈徒骇河东岸〉分享会》《新书分享会》,以“群英荟萃聚高楼”“省市专家唱赞歌”等直白诗句,还原分享会“众人讴新作、文坛添盛事”的热闹场景,寥寥数语便定格活动核心,兼具纪实性与现场感。
- 塑“人”之准:中间篇章精准勾勒苑小红的双重形象——作为教育者,《藏头诗》“苑门代有圣贤育”暗合其教师身份;作为写作者,《浣溪沙》“忧乐常关家国事”凸显其文人情怀,《榜样》“笔耕不辍著华章”则凝练其创作坚守,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 承“文”之韵:组诗紧扣《徒骇河东岸》的“地域根脉”,反复提及“徒骇河”“枣乡”,如《济北诗书之薮》“徒骇河东悬紫气,枣乡代代有精英”,让文集与沾化地域文化深度绑定,既显作品的乡土底色,也传地域的文化气韵。
- 升“值”之境:结尾《影响》“留与他人当食粮”、《远大前程》“热诚作品映人品”及寄语“播撒文学的种子”,将单本文集的价值,升华为对读者的滋养、对新人的激励、对文学传承的助力,立意高远。
二、艺术:守格律之严,融质朴之真
组诗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传统形制”与“当代情感”的和谐统一。
- 体裁灵活,格律谨严:涵盖古体诗、藏头诗、词(浣溪沙、西江月)等多种体裁,既不脱离传统诗词的格律规范——如《浣溪沙》上下阕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西江月》“立夏章文付梓,入秋捐宝区中”句式对称;又巧用“新韵”,如《新书评价(新韵)》,降低阅读门槛,让传统诗词更贴近当代读者。
- 意象鲜活,语浅情浓:选取“高楼”“紫气”“珠玑”“青松翠柏”等具象意象,既贴合分享会的喜庆氛围、苑老师的高洁品格,又避免晦涩。语言多为平实之语,如“满腔心血付其中”“多年勤奋终无悔”,无雕琢之感,却将对苑老师创作艰辛的共情、对作品的认可,直白又深切地传递出来,实现“浅语藏深情”的效果。
三、价值:超“贺作”之限,显人文之暖
作为同属教育界与文学界的从业者(房永敏为高级教师、多协会会员),诗人的视角兼具“同行共情”与“专业审视”,让组诗超越了普通“贺作”的应酬属性。
- 于个人而言,是对苑小红“文学+教育”双重坚守的深度认可,如“在文学与教育的双重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的寄语,尽显同行间的理解与鼓励;
- 于地域而言,是对沾化基层文化盛事的记录与传播,让“沾化文坛添盛事”的场景被诗词定格,助力地域文化出圈;
- 于文学而言,是对“基层写作者价值”的肯定,通过“枣乡代代有精英”“俊才直赶宋词人”的赞颂,为基层文人鼓与呼,传递“文学不分圈层,真诚便有力量”的信念。
总而言之,这组诗既是一场分享会的“诗性记录”,也是一位文人对另一位文人的“心灵致敬”,更是对地域文化、基层创作、文学传承的“深情守望”。读之,既能品出传统诗词的韵律之美,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对文学的热爱、对坚守的敬佩、对传承的期待,温暖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