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甲归田笔为媒 非遗传承后来人
郑建军

铁道兵风采人物 吕卫国
本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春风轻抚江南,穿过善琏弯弯的小径,给这座千年承续湖笔技艺的古镇,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在浙江省湖州市的善琏镇, 善琏春风湖笔厂可谓是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更被人广为称赞的,还以因敢闯能干、敢为人先、讲信用、重品牌而家喻户晓的退伍军人吕卫国为首。从战场洗礼到光荣退伍;从安排工作到自主 创业;从一腔热血、不畏艰险的退伍军人到踏实肯干、振兴非遗产业的企业家, 吕卫国一路走来,筚路蓝缕 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 "退伍不褪色" 的铿锵誓言,凭着在铁道兵部队练就的吃苦耐劳、专心致志,打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凭借着敢想敢作敢为和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带领着一家只有 500元启动资金的民营小企业,栉风沐雨、勠力同心,发展成拥有一家年销量达50万支、年销售额700万元的现代毛笔生产大企业。
青年入军旅,载誉携志归
1978年12月 ,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边境乌云密布,昔日的 "同志加兄弟"对祖国神圣的领土亮出了锋利的爪牙。吕卫国,作为一个普通的农 家孩子,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选择弃笔从戎,报名入伍,成 为光荣的铁道兵二师十团一名战士。 1979年 2月 ,遵照中央军委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侵犯我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入伍不久的新兵吕 卫国说: "我名叫吕卫国,卫国,就是要保卫祖国啊! "就这样, 虽然稚气未脱, 却豪气冲天的吕卫国,义无反顾地向连队领导递交了决心书,冲上了对越自卫还 击战的前线,用生命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以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和大义凛然的气概,在服役不到半年便荣获三等功,得到了革命军人的崇高荣誉。
1982年 1 月 , 吕卫国从铁二师六团脱下了他挚爱的军装,满腔热忱地退伍 回到家乡。 由于自幼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热爱和对湖笔制造工艺的追求,他在旁 人不解的目光中 ,放弃了进国企和到保卫科当干部的机会,来到善琏湖笔厂。 初进厂时,主动选择进车间成为一名一线工人, 从最基本的 "择笔" 开始学习 制笔手艺,并师从名匠胡祖良、金妙青等。通过十余年对制笔工艺的不懈追求, 以及对湖笔市场前景的不断思考,熟练掌握了制作优质湖笔的各项技能,对湖 笔工艺进行了数次科技改良,还带出了高徒吕韬、杨伟丽等。
躬身耕匠心,精艺谋腾飞
20世纪 90年代, 由于思想僵化, 经营不善,善琏湖笔厂在改革浪潮中举 步维艰。 吕卫国痛定思痛,毅然选择抛开按部就班的平凡生活,凭借着过硬的 专业技术和对市场发展的准确判断, 以仅仅500 元的启动资金,顶着巨大压力 从零起步,一举创办了善琏春风湖笔厂。
笔厂开办至今, 虽已渐入佳境,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但在部队锻炼出 来的韧劲告诉他, 必须坚持铆在一线,亲自把关,对各种毛料和制笔的工艺质 量, 控制更要严之有细,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在产品创新上锐意进取,亲自 遴选学徒,不断探索改进湖笔传统制作工序,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和技术。在 接受采访中 ,他告诉笔者,一次受邀到四川参加试笔会,会上有书画家表示, 以纯羊毫为特色的湖笔非常好,但书写时太软,不够 "有劲儿"。简单的一句话, 在勇于创新的吕卫国眼中就是一块新大陆,他以此为出发点,亲力亲为地投身到对传统湖笔的改良改造中 ,积极 探索、深入研究, 不知尝过了多少 失败的苦果,付出多少努力 的汗 水。在无数次测试改进后 , 吕卫国 开发出了加入马鬃、猪鬃等毛的改 良版湖笔,改变了劣手工、小产量、 贵材料、高价格的过去。 同时,他又广泛邀请了上万名来自全国的书画名家、爱好 者进行试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从此一战成名, 打通了 "制作、 宣传、销售"的链条,使得善琏春 风湖笔厂在市场中站住了脚跟, 拥有了不可或缺 的重要地位,坐实了湖笔文房四宝之首的"宝座"。 "因为喜欢才坚持到现在,一直不停地学习 ,越学越有劲。"上过战场的吕卫国并没有被眼前的 成功冲昏头脑, 小有名气的他仍全身心地投入湖 笔的创新研发中。 由他亲自带队研制的防笔斗系列, 笔杆能防弯曲 ,笔尖能防脱毛,都成了业界的标杆。他本人也拥有两项新 型实用专利:《一种改进型适合书写习惯的毛笔》和《毛笔笔杆抛光机》,彻头 彻尾地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一名研发工匠的华丽转身。

"守住了湖颖,就守住了湖笔。"这是吕卫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四十年 来,他从一名退伍军人摇身一变成为湖笔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 吕卫国 始终对匠艺心怀敬畏。 由于对湖笔制作流程改进改良的不断探索,也让他对这门 工艺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湖笔又称 "湖颖",传统技艺传承了千年, "颖"指笔 头尖端一段透亮的部分, 又称 "黑子"。 "肩架齐, 黑子明"是制笔要领, 即每根 笔头的 "黑子"部分长短一致,且锋颖段越清晰透明越好。 吕卫国凭借着自己对 制作工艺的深入追求和独特理解,硬生生在用传统做法制作一支湖笔大大小小 的 120道工序中, 又添加了4道工序,即: "去浮毛" "干挑没头" "盘头"与 "湖 笔出厂前对笔杆和挂绳进行细化处理。" "去浮毛"是笔头结好后,把笔头的浮毛 彻底去干净; "干挑没头"是为了让毛笔在书写时,笔锋收得好,不容易分叉; "盘 头"就是对笔锋进行二次加工;还有就是 "对笔杆和挂绳的细化处理"。细微之处 显成败。也正是因为这四项独家工序,春风湖笔厂出产的湖笔凭借着其精湛的品 质,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业界与市场一致的好评和青睐。
铁肩担重任,兴业报家乡
除了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外, 吕卫国还对工匠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湖州市善琏春风湖笔厂是一家民营企业,凭借着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和创新精神,从 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到现在已发展成湖州市十大名企、 十大名笔。身为创始人 的吕卫国为了打响湖笔品牌, 早在 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自掏腰包到大城市做 广告。不仅如此, 吕卫国还凭借着其与时俱进的创业精神和独到敏锐的长远眼 光,不仅成为当地首个注册湖笔网站、开拓线上市场、启用网络营销的第一人。 其一手打造的春风湖笔厂,更是成为向世界推广湖笔文化的第一家。由他牵头 制造的高端定制系列产品,更是作为中国湖笔文化领头羊, 率先冲出国境。在2008年奥运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拍摄前夕, 中央电视台派来摄制组 来到善琏镇,经过严谨周全的考察,最终选择了春风湖笔厂作为唯一一家制笔 企业参与宣传片的拍摄。 向全世界展现中华制笔的传统工艺,打出了湖笔产业 中响当当的 "金字招牌" ,让具有 "中国文房四宝之首" 之称的湖笔,在世界的 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是他至今最引以为傲的事之一。 吕卫国成为奥运会开、闭 幕式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宣传片的手艺人后,为传统的湖笔制作技 艺载入国际性大事添上了新的一笔, 受到奥组委和张艺谋导演的肯定和赞扬。
如今,他生产的福寿湖笔、奥运纪念套笔均被中国文房四宝精粹深圳博物 馆永久珍藏。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举办的工艺美术博 览会上,获2014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 美术精品奖、铜奖; "精纯美"礼品盒被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选为国礼赠送外国元 首。他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第六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笔制作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湖州市湖笔协会优秀统计员、南浔区湖笔行业协会副秘 书长、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他曾在《书法报》发表《 国之瑰宝说湖笔》,受到 同行的广泛赞誉;湖州晚报、浙江卫视品牌视角栏目先后对 吕卫国做了专访。

匠心带来了口碑, 口碑保 证了市场,而市场又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善琏, 不少湖笔厂工人的薪酬都是根 据成品的数量结算,但在春风湖笔厂, 吕卫国给笔工的薪酬是按工作时长来计算的。他解释说: "就是担心工 人们简化工序,不能让笔工们静心、精心地做精品, 我们要保证每一支笔的质 量。"在善琏的众多湖笔厂中 ,吕卫国制作的湖笔日益红火,始终保持递增销量, 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如今的吕卫国,在坚持工艺创新的同时顺风顺水地搭上了 中国伟大复兴这一发展快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推广销售的新路子。 在天猫、京东等一众线上渠道中 ,春风湖笔厂都有自己的专营店。用品质精湛 的春风湖笔攻占了日本、韩国等利益可观的海外市场,并且通过电商销量已占 到总销量的 40% 以上。成为前沿工艺的开创者、行业标准的缔造者、市场发展的引领者。
一路走来, 每当回忆起自己人生之路上的点点滴滴,那最先浮现出颜色的 永远都是那一抹浓浓的国防绿,那最先涌上心头的永远都是那一份珍贵的军旅 情。他常对子女说起: "我有今天的成就,与我那时参军参战的铁道兵部队经历 是密不可分的。 部队是个大熔炉,在部队锻炼了我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勇于 奉献的精神品质。 我始终感恩部队,感恩党的教育、感恩我的祖国给予了我一 个能在和平年代创业的好环境。"
而今, 已近七十的吕卫国,仍然坚持着做人就要脚踏实地干事业的信念, 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和推动家乡的发展始终在努力着、奋斗着。因为他坚信, 只有守住了人生中的"湖颖", 才能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 守 住心中那永远的 "湖笔"。

作者郑建军, 1981年服役于铁道兵六团, 供职于中铁十二局集团下属工程项目部, 先后任职办公室主任、党工委副书记 (专职 )和纪工委书记等, 直至退休。曾先后在中央、省、地级报刊上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 出版有诗集 《生命的乐章》 《生存的代价》和 《生活的节奏》 ; 与人合作, 主编有 《襄渝记忆》《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第一工程处简史》《管理心理学笔谈》《美苑撷英》等; 有多件作品入书入集, 并获奖。
责编:槛外人 20205-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