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周永开》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5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共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表彰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党员。周永开同志作为获奖者之一,以其九旬高龄仍坚守初心、奉献不止的事迹感动世人。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从不同体裁、不同角度,深情赞颂这位巴山赤子的崇高精神,构建出一幅融党性、人性与诗性于一体的艺术画卷。这组作品不仅是对模范人物的礼赞,更是对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诗化诠释。
在中国当代诗词创作中,主旋律题材作品往往面临概念化、模式化的困境,但马学林先生以周永开同志为歌颂对象的十首诗词却呈现了别样的艺术风貌。这组创作于2025年8月25日的作品,通过七律、五律和词牌多种形式,以不同的韵律和平水韵的不同韵部,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了一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光辉形象。这些诗词不仅是简单的赞歌,更是对共产党员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掘与艺术再现,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审美整体。
一、多维视角下的精神塑像:统一主题的变奏与升华
1. 十首诗词虽体裁各异(七律三首、五律三首、词四首),却共同聚焦于周永开的四大核心品质:忠诚信仰、清廉作风、生态保护与教育奉献。诗人通过不同韵律的转换,实现了对同一主题的立体化呈现。
2. 七律三首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从时空维度构建叙事框架。第一首“巴州赤子志贞坚”以“九秩年”为时间轴线,突出其生命历程与党的事业的高度重合;第二首“巴山赤帜映朝曦”通过“夙夜驰”展现其日夜兼程的奋斗姿态;第三首“四川松柏立穹苍”则以“穹苍”“日月”等空间意象,塑造其顶天立地的形象。三首诗共同强化了“丹心”“清风”“勋绩”三个核心意象,形成精神赞歌的三重奏。
3. 五律三首采用下平声一先、七阳、八庚韵,以更凝练的笔法提炼其精神特质。“巴蜀竹松连”以竹松喻坚贞,“巴州竹翠芳”以竹翠喻清廉,“巴蜀岁峥嵘”以岁月喻积淀。五律的简劲特质与周永开朴实无华的人格高度契合,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 四首词作(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则通过词体的长短句变化,增强抒情性与叙事性。《山花子》的“踏遍千峰护林海”以动作写奉献,《临江仙》的“烛光燃雪鬓”以意象写牺牲,《翻香令》的“锄奸恶,扶贫困”以事写实,《浣溪沙》的“皓首穷年山碧翠”以景写情,共同完成了一位模范党员的诗意画像。
二、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政治主题的诗化表达
1. 马学林巧妙运用古典诗词意象系统,赋予其新时代政治内涵,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主题的融合。自然意象的政治象征:诗中“松柏”“竹翠”“兰馨”等植物意象,既承袭了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象征,又注入了共产党人清廉坚贞的时代特质。“雪雨征程”“千层雾”隐喻革命路上的艰难险阻,“绿山峦”“万树诗”则象征事业结出的硕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护林”意象的反复出现(“曾经铁骨护林海”“护林踏破千层雾”“护林笑踏千层嶂”),将生态保护这一现代议题融入传统山水诗范式,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2. 色彩意象的精神投射:诗中“赤子”“红旃”“碧天”“丹心”等色彩词汇构成丰富的视觉图谱。赤色系列(赤子、赤胆、赤帜)象征忠诚信仰,绿色系列(林海、山峦、桑田)象征生态建设,金色系列(勋章、日月、熠熠)象征荣誉成就。这种色彩政治学使抽象精神品质获得了具象感知。
3. 数字意象的时空拓展,:“九秩年”、“千层雾”、“万树诗”、“百载芳”等数字组合,既符合古典诗词的对仗传统,又构建了时空的纵深感。“九秩”与“千山”的对照,凸显了个体生命与事业成就的辩证关系;“勋绩辉煌昭日月”与“丰碑熠熠耀八荒”的铺陈,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时空交汇。
三、格律技艺与精神内容的和谐统一
1. 作为传统诗词创作,这组作品展现了精湛的格律驾驭能力,使形式规范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韵律选择的精心安排:三首七律分别选用一先韵的开阔、四支韵的婉转、七阳韵的昂扬,与各诗内容紧密契合。如“巴州赤子志贞坚”用一先韵的“坚”“年”“田”“天”“笺”,形成坚定明亮的音响效果;“巴山赤帜映朝曦”用四支韵的“曦”“驰”“奇”“诗”“姿”,产生流动变幻的韵律感,与其“夙夜驰”的动态叙事相应和。
2. 对仗工稳而意蕴深远:律诗中二联对仗尤见功力。“荷洁清风标玉宇,兰馨正气润桑田”以自然物象喻精神品质;“两袖清风标劲节,一腔热血建功奇”,以身体语汇写廉洁奉献;“护林踏破千层雾,教育催开万树诗”,以动作叙事显事业成就。这些对句既符合传统律诗的形式要求,又准确传达了现代内容。
3. 词体运用的创新尝试:四首词作选择不同词牌应对不同情感需求。《山花子》的顿挫跌宕适合表现奋斗历程,《临江仙》的舒卷自如适于抒发人生感慨,《翻香令》的明快节奏利于歌颂成就,《浣溪沙》的简练含蓄便于提炼精神。特别是《翻香令》中“锄奸恶,扶贫困,赤子心、碧血润山乡”的句式突破,在传统词式中注入现代语法,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
四、英雄叙事与人民视角的双重书写
1. 这组诗词在赞美个人功绩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人民视角和历史眼光,避免了个人崇拜的单一叙事。勋绩与民生的结合:诗人始终将周永开的个人成就置于民生改善的框架中展现。“扶贫春雨润荒田”、“教育师生百载芳”、“千村桃李荣”等诗句表明,其勋绩的辉煌正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变化中。这种书写方式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2. 个体与时代的交融:诗词通过“建党百年”、“勋章颁授”等时代背景的设定,将个人故事融入党史叙事。“苍生永忆颂诗笺”、“山河铭刻美优篇”等表述,强调其精神价值的历史延续性。“人生白首仰殊姿”,既是对个人的礼赞,也是对所有奉献者的致敬。
3. 荣誉与谦逊的平衡:在歌颂勋绩的同时,诗人注意保持谦逊基调。“劲节常怀清露白”暗示功成不居的品格,“长照玉襟寒”表现慎独修身的境界。这种书写符合共产党人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使英雄形象更加可亲可敬。
五、传统诗词形式与现实主题的成功实践
1.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成功创作,为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实政治主题提供了有益经验。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品将“七一勋章”、“建党百年”等政治主题转化为“日月昭彰”、“丰碑熠熠”等诗性意象,避免了口号化、概念化表达。通过“清风两袖”“铁肩道义”等传统美德语汇,连接了共产党人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个人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全篇虽聚焦周永开个人事迹,但“竹松”、“兰荷”等意象象征的是整个党员群体的优秀品质。“典范立云巅”、“德范耀光名”等表述,树立的是可学可做的精神标杆,具有普遍教育意义。
3. 历史感与当代性的交融:诗人用“平水韵”、“词林正韵”创作,延续了古典诗词的血脉;而“护林”、“教育”、“扶贫”等现代词汇的运用,又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气息。这种古今融合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传统诗词的生命力。
六、
1. 从形式上看,这组诗词体现了传统诗词形式的丰富性运用。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三首五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下平声七阳韵和下平声八庚韵;四首词作则选用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四个词牌,各具声情特点。这种形式上的多样性安排,反映了创作者对传统诗词格律的熟练掌握,也体现了他通过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匠心。每一种形式都成为观察周永开同志的一个独特视角,多种形式叠加则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艺术形象。
2. 在意象选择上,这组诗词构建了一套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系统。“松柏”、“翠竹”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清风”、“明月”代表清廉正直的操守;“林海”“绿山”体现生态保护的业绩;“烛光”、“桃李”喻指教育事业的奉献。这些意象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机地融入周永开同志的生平事迹中,成为精神品质的外化象征。如“四川松柏立穹苍”中以松柏喻人格之高洁,“巴州竹翠芳”中以竹喻情操之清雅,都是传统意象与现代精神的成功结合。
3. 在精神内涵上,这组诗词精准把握了周永开同志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核心品质。“巴州赤子志贞坚”突出其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两袖清风标劲节”展现其廉洁奉公的品格;“护林踏破千层雾”体现其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催开万树诗”彰显其教育育人的情怀。这些诗句不仅记录事迹,更升华精神,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产党员精神图谱。
结束语:
1. 从艺术手法看,马学林这组诗词运用了多种传统技巧并有所创新。对仗工整而富有变化,如“荷洁清风标玉宇,兰馨正气润桑田”既符合七律的格律要求,又自然贴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品德影响。用典自然而富有新意,如“烛光燃雪鬓”化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却赋予了时代新内涵。比喻生动而富有深意,如“人生白首仰殊姿”既写实又象征,暗示其精神高度。
2. 马学林这十首诗词是一座用语言构筑的纪念碑,它不仅记录了周永开同志的感人事迹,更通过诗性的升华,使“七一勋章”的精神内涵获得审美呈现。在巴山蜀水的苍翠背景中,在九秩年华的岁月长河里,诗人用格律与词章为我们定格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赤诚形象——如松柏长青,如日月永辉。这组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中国传统诗词依然是表现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的创造性融合。正如诗中所言:“勋绩长留天地厚,人生白首仰殊姿”,周永开的精神因诗词的传唱而获得永恒,传统诗词也因表现这样的时代主题而焕发新生。
3. 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这组诗词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它告诉我们,主旋律题材同样可以富有艺术魅力,传统形式同样可以表现现代生活,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真挚的创作情感。马学林先生这组诗词正是以艺术的真谛和情感的真诚,完成了对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雕塑,也为当代诗词创作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