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七百年的山水对话
——致赵孟頫先生的一封信
天 琮
赵孟頫先生:
展信如晤。此刻我站在济南城北的黄河之畔,遥望城子崖方向——您的《鹊华秋色》图里那两座魂牵梦萦的山峰,正静静伫立在时光里:一座浑圆如卧牛横陈,是鹊山;一座峭拔似青锥刺天,是华不注。七百多年前,您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意趣,将它们的秋光定格在绢帛之上;七百多年后,清代学者周永年在雨中眺望此山,写下“这美丽的鹊华二山,大约是‘南北气相接’的缘故,是仙境一般的罗浮山双峰,降落到齐鲁大地济南”的浪漫想象。此刻,我仿佛看见您与周先生隔空对坐,一位以丹青凝固山水,一位以诗心续写灵韵,而我,有幸站在你们的目光交汇处,与二位共赏这方山水的千年风华。
先生,您或许想不到,在众多书家的字帖中,我临摹最多的便是您的墨迹。从楷书《胆巴碑》的端庄严谨,到行书《洛神赋》的遒媚潇洒;从草书《千字文》的流畅飞扬,到行楷《汲黯传》的清劲秀润——您的笔墨如同一座桥梁,不仅让我触摸到书法艺术的精妙法度,更让我透过线条的起伏,感受到您作为艺术家与文人的温度。记得初学楷书时,我总被《胆巴碑》中每一笔的藏锋与回锋吸引:横画如千里阵云,平稳中暗藏劲力;竖画似万岁枯藤,挺拔间带着韧性。您将唐楷的法度与晋人的风韵融合,在严谨的结构中透出灵动的生气,让我明白“规矩”二字从不是束缚,而是通往自由的阶梯。后来临摹行书《洛神赋》,又被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气韵折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如流水相续,笔画的轻重缓急似琴弦轻拨,既有“二王”的潇洒飘逸,又多了几分温润典雅。而草书《千字文》则让我领略到您笔下的另一重境界:线条如疾风骤雨,却又在狂放中守住筋骨;章法似乱石铺街,却在纷繁里暗藏秩序。这些临摹的经历,让我对您的艺术有了更深的亲近感,也让我在面对您的画作时,多了一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共鸣。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先生,您画里的鹊华二山,是文人画史上的经典意象。彼时您在济南为官三年,离任后仍念念不忘城北这两座山峰。您以淡墨晕染秋林,以细笔勾勒田舍,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江南水乡的温润悄然融合——鹊山横卧如几案,稳重而舒展;华不注孤峰插天,陡峭如锥尖,直刺云霄。这种“平远”与“高远”并置的构图,不仅是自然形貌的捕捉,更藏着您对“中和之美”的追求:粗犷与秀润并存,野趣与诗意共生。周永年先生说,这“横如几,卓如锥”的绝妙比拟,让您画中山水的形貌跃然眼前;而我想,这形貌的背后,是您以“不求形似求神韵”的笔墨哲学,为鹊华注入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周永年先生的诗,恰似为您的画作补上了一抹流动的色彩。他在《雨中望鹊华二山》中写道:“白日当空耀,光彩夺锦机。帝青与宝碧,莫能状其奇。”这是写鹊华雨前晴日的绚烂——丽日当空时,山色披黛,近水拖蓝,那光彩如同展开的织锦机,百彩荟萃,连世间最珍贵的帝释青宝珠、碧空美玉都黯然失色。而“鹊山横空如屏,怪石突兀,野树参差;华山孤峰插天,杂草铺地,槐柳披拂”的烟雨之景,更让我想起您画中留白的匠心:您不曾细描晴雨变幻,却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涵烟欲雨时,二山浮于云雾如墨染;丽日当空处,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恰似您笔下“一洗工气”的天然意趣,又被周先生以诗语凝为永恒。
最令我动容的,是周先生对鹊华山“仙境降临”的浪漫想象。他说这二山或许是“南北气相接”的缘故,是罗浮山双峰降于齐鲁大地的济南。南朝陈徐陵诗云“罗浮无定所,郁岛屡迁移”,周先生的灵感或许正源于此。这浪漫的联想,让您画中的鹊华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峰,而成了连通仙凡的桥梁——它们带着岭南云雾的湿润、山石的灵秀,飘落于齐鲁大地的水畔,从此扎根于泉城的血脉之中。原来经典的意义,正在于后人不断为其赋予新的想象:您用画笔定格它的形,周先生用诗句激活它的气,而我通过临摹您的书法贴近它的心——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先生,您或许不曾想到,《鹊华秋色》图会成为中华文化中“诗书画合一”的典范。您以笔墨教会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是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将个人的情感、时代的印记与山水的魂魄融为一体。周永年先生则以诗文提醒我们: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每一代人用新的目光与心灵为其注入活力——从您画中的秋光,到周先生诗里的晴雨,再到今日我们眼中的鹊华烟雨,这方山水始终在“变”与“不变”中焕发着光彩:形貌或许随四季更迭,但那份“天人合一”的意境、“文脉相承”的温度,却永远鲜活如初。
此刻,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您在画案前挥毫时的轻笑,周先生在雨中望山时的低吟,还有我临摹您字帖时笔尖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原来所有的传承,都是不同形式的对话。这跨越七百年的对话,让我懂得:所谓经典,从不是孤立的杰作,而是无数心灵的同频共振;所谓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老的美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生长。
愿这封信,能带着当代人的敬意,穿过历史的烟雨,与您共赏那永远鲜活的鹊华烟雨。更愿我们都能如您与周先生一般,以真诚之心感知自然,以创造之力延续文脉——因为这世间最美的风景,从来都藏在“人与山水互相成就”的故事里,也藏在“一笔一画皆关情”的传承里。
敬慕您的后人
2025年8月25日/乙巳七月初三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