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老县衙大院:一座官署的千年嬗变与当代新生
编者按:
泰山南麓、岱庙之畔,泰安老县衙大院从不是一座孤立的古建——它是明代萧大亨府邸的余韵、清代“前朝后寝”的官署标本,更是当代“文化+商业+社区”共生的活态空间,400余年时光里,始终以“嬗变”姿态,记录着泰安城的治理智慧与文脉流转。
本文以“实事求是的笔触”,剖开老县衙的三重身份:其一为“凝固的官署史”,从萧大亨府邸的兴衰,到清代县衙“贪兽照壁”“喊冤鼓”的规制细节,再到江休复、毛澄等名吏的治绩,文章在建筑遗存与史料记载中,还原了古代地方治理的“礼法合一”;其二为“突围的文化体”,细述2009年改造中“修旧如旧”的坚守,博物馆“升堂断案”的沉浸式体验,非遗工坊与美食街的烟火气,展现老县衙如何从“废弃官署”转型为“文旅地标”;其三为“生长的社区芯”,从外卖小哥的“红新暖心”驿站,到中小学的“模拟升堂”研学,再到通天街大集的联动,让古建不再是“旅游展品”,而成为嵌入居民生活的“文化客厅”。
更难得的是,文章未回避活化中的痛点:当商业店铺稀释官署氛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渐进式更新”;当年轻群体对古建兴趣递减,三维扫描、数字藏品的“元宇宙”尝试,这些思考不仅是老县衙的破局之道,更给同类“官署型遗产”提供了“保护不僵化、开发不异化”的参考。
读懂老县衙,实则是读懂“历史空间如何服务当代”:照壁上的“贪兽”仍在警示廉政,非遗工坊里的皮影正续写新篇。愿读者循着文中脉络,在古衙的青砖灰瓦间,既触摸到古代地方治理的温度,也看见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可能——这正是老县衙“千年官署存文脉”的真谛,亦是中华地方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
泰安老县衙大院:一座官署的千年嬗变与当代新生
张庆明
在泰山南麓的历史文化中轴线上,岱庙正南88米处,泰安老县衙大院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群,历经400余年风雨,从萧大亨的府邸到清代县衙,再到如今的国家级旅游文化园区,它不仅是泰安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在官署建筑中“实用主义”与“文化兼容”的微观缩影。
一、历史长河中的官署记忆
老县衙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这里原为明代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的府邸。萧大亨官至从一品,其府邸规模宏大,尽显明代高官的显赫地位。然而,因萧大亨在任兵部尚书时曾围剿后金(清朝前身),其家族在清朝建立后遭遇灭门之灾,唯有一孙幸免于难。这段历史恩怨,为老县衙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县设立,知县李松在萧大亨故居基址上构建县衙 。此后,乾隆、咸丰各朝多次重修,逐渐形成规模齐整的官衙式建筑群。至清末,老县衙已成为泰安县的行政中心,承载着地方治理的核心功能 。民国及建国初期,这里仍为泰安县政府所在地,直至20世纪末行政办公迁出 。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老县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体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官署“前朝后寝”的布局理念 。照壁上的“贪兽”浮雕,警示官员廉洁奉公;大门东侧的“喊冤鼓”,是百姓诉求的通道;仪门的“生门”与“死门”,则折射出古代司法的森严 。这些建筑细节,不仅是权力象征,更是儒家“礼法合一”思想的物质载体。
历史上,老县衙曾见证多位名吏的治绩。北宋奉符县令江休复首创“便民留牍”制度,改革税制,修建“崇礼渠”,以工代赈安置流民千人,被欧阳修赞为“政简而民安”。清末知县毛澄三任泰安,主持修缮泰山古迹,被誉为“三治泰安、泰安益治”,其“恐为泰山羞”的治政理念,至今仍为后人传颂 。此外,宋代包拯曾任泰安县令,留下“包公祠”的传说,成为廉政文化的象征。
二、当代转型中的文化突围
2009年,泰安市政府启动老县衙改造工程,投资逾亿元将其打造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文化园区 。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明清建筑风貌,同时引入现代商业元素,形成“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独特景观。
老县衙博物馆是文化活化的核心。馆内通过雕塑、仿真刑具、沙盘模型等,复原了清代县衙的审理场景,展示了泰安历代县官轶事、城市变迁等历史内容 。博物馆还运用声光电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升堂断案”的过程,使沉睡的历史“活”了起来 。此外,馆内展出的廉政碑石,如明代年富的36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成为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中,老县衙探索出“文化+商业”的复合模式。一方面,引入泰山皮影、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开设手作体验工坊,让游客参与传统技艺制作 ;另一方面,打造美食街、文创市集,汇聚泰安豆腐、驴油烧饼等地方特色小吃,以及泰山石敢当、大汶口陶器等旅游商品。这种“非遗活化”与“市井烟火”的结合,既保留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基因,又满足了现代游客的多元需求。
三、遗产活化的现实挑战与创新路径
尽管老县衙在保护与开发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商业化与文化本真的冲突依然存在。部分游客反映,老县衙内餐饮店铺过多,历史氛围被稀释,“县衙”的符号意义逐渐模糊 。对此,泰山区政府于2024年出台《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明确老县衙核心保护范围,限制新建商业设施,强调“渐进式更新” 。
为提升文化体验的深度,老县衙引入数字化保护技术。三维激光扫描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建筑群进行高精度建模,建立数字化档案,为文物修复和虚拟展示提供支撑 。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项目,已完成5亿字古籍数字化整理和8000多幅古图文导入,开发出泰山石刻、碑刻等7个系列数字藏品,让千年历史以“元宇宙”形式呈现 。
在区域联动方面,老县衙与岱庙、通天街形成“文化三角”。2025年重启的通天街黄河大集文玩市场,每周吸引数万人次“淘宝”,与老县衙的非遗展演、岱庙的祭祀文化形成互补 。春节期间,老县衙举办“非遗里的年味”活动,泰山皮影、糖画等30多个项目集中展示,每日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成为泰安文旅新地标 。
四、从官署到社区:空间功能的当代重构
老县衙的活化不仅停留在旅游层面,更深入社区生活。2022年,岱庙街道在老县衙商圈成立泰安市首个外卖行业党支部,打造“红新暖心”党建品牌,为外卖小哥提供休息、学习的场所。社区还利用老县衙的公共空间,举办健身展演、书画展览等活动,使历史建筑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客厅” 。
教育研学是老县衙文化传承的另一维度。泰山学院等高校在此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官署建筑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小学组织学生参与“拓印古碑”“模拟升堂”等活动,让历史教育从课本走向现场 。这种“学术研究+教育实践”的模式,使老县衙成为活态的文化传承课堂。
结语: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延续文脉
泰安老县衙大院的故事,是一部中国官署建筑的演变史,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它从明代的府邸到清代的县衙,再到当代的文化园区,始终在适应时代需求中延续生命力。如今,当游客漫步在三潭叠瀑旁的听泉山房,或是在数字化展厅中触摸千年碑刻,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建筑的物理存在,更是泰山文化“兼容并蓄”“与时偕行”的精神内核。
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中,老县衙为同类历史街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以历史本真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翅膀,以社区参与为血脉,让古老建筑在当代社会中“活起来”“火下去”。正如老县衙博物馆门前的楹联所言:“千年官署存文脉,一脉岱云护古今。”这座见证了泰安400余年兴衰的建筑群,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泰山脚下的文化传奇。
咏泰安老县衙大院
岱庙南偎古县衙,明府清衙岁月遐。
萧府残基存故辙,贪屏古训儆官邪。
公堂演史声光焕,坊里传薪剪镂花。
千年治道今仍洽,长伴岱云护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