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李纲
陈宝明
宜兴自古佛教发展兴盛,佛寺林立,高僧辈出,历史上曾有寺院400余座,故有“禅窟”之称。其中坐落在宜兴城西南50里善卷山的善权(卷)寺,规模宏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气势壮观,是宜兴最早由皇家建立的佛寺。善卷寺香火旺盛,闻名遐迩,被历代誉为“佛光胜景”。明代苏州籍宰相王鏊说:“江南多古刹,善权号最胜。”这里的“国山烟寺”,被列为宜兴古代“荆溪十景”之一。
善善寺创建伊始,与“梁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明万历十八年(1590),《宜兴县志》卷一载:“善卷禅寺,齐建元二年(480)以祝英台故宅创建。”宋代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则云:“齐武帝(483即位)以祝英台故宅创建。”值得一提的是,善权寺曾是古时高人隐居首选的地方,也是古人读书圣地。全国许多学子,前来拜师求学,形成了浓厚的崇文重教风尚。
唐代大司空李蠙、北宋宰相李纲和南宋观文殿大学士李曾伯,年少立志的三人,皆在祝英台读书处改建成的善权寺藏经楼寓居求学攻读,后来都成为朝廷大臣。民间传成了他们三人轮回转世的传奇故事。他们在仕途中飞黄腾达时,都对梁祝文化的传承和善权寺的重建与修葺作出过重要贡献。因此当地人为了缅怀“三李”,就在善权寺内建了“三生堂”。明代“吴门四大家”的沈周,留下的千古诗词《三生堂》凝练地进行了赞誉:“一姓转身三宰相,三生完寺一因缘。”
李蠙之后,宋代李纲青年时,也曾寓居善卷寺藏经楼读书求学。
《咸淳毗陵志》卷十八·人物中载:“李纲,字伯纪,邵武人,建炎初作相,为汪、黄所沮,去位。尝游南岳,有诗赠寺主,及留题善卷寺。后居锡山,自号梁溪温漫叟,有《梁溪集》二十卷。”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邵汉(今属福建)人,祖籍福建邵武。其祖父在北宋至和年间(1054),癖爱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风景旖旎的无锡与义兴(今宜兴),后迁居江苏无锡县兴宁乡五都大李墅。父亲李夔,是北宋龙图阁待制。李纲生于无锡,但后来却与宜兴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年时,他在善卷寺就读,聪明好学,求知欲强,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上课专心致志听讲,下课废寝忘食复习,晚上还要借佛灯看书,一丝不苟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课余,他总要下楼走过长满青苔的石径,到大殿听高僧宣讲佛法。他虽是官家子弟,却生活朴素,每天与和尚们一样吃素饭,一点也不像官宦子弟。
元末明初,翰林学士朱昇到善卷洞游览,他用诗歌描绘了李纲刻苦学习的情景:“昔贤心性静,为客借僧堂。听法过苔径,拥书据石床。佛灯燃两倍,僧饭煮泉香。虽自纡宋祖,幽期岂暂忘。”李纲在善卷寺苦学几年后,又到无锡等地深造,最后游学至京城洛阳,政和二年(1112)考中进士。
1123年,李纲从外地到无锡探亲期间,心系阳羡,不忘阳羡山水风光和少年时的读书处——善卷寺。这犹如清代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所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月的一天,李纲约好友周仲居同游阳羡,因周仲居家中有事,无法同程。李纲独自来到宜兴,攀登高峻的铜官山、离墨山,碰到了隐居深山不愿做官的好友,好友送给他春笋、蕨菜等土产。
他来到善卷洞,走进洞穴,登临上洞和中洞,沉浸在浓浓的云雾里,犹如腾云驾雾如入仙境。游了下洞和水洞,宛如进入龙宫地府,顿觉心旷神怡。款款出洞,步入善卷寺,遂拜访了高僧主持,用了中餐。又走进山林路旁,但见淙淙泉水,清澈见底。溪旁鲜花盛开,翠竹摇曳,他不由感叹:“真像在‘图画间’。”天黑了,舍不得离开。他表示:要赏尽阳羡山水的美好景象,领略其间的奥妙,享尽山水的乐趣,一定要在这里买所房子,居住在这里,将来退休了,我一定要寄情山水,徜徉在山水中,直至终身。
他回无锡后,将春笋和蕨菜等分成两份,一份请人送给周仲居,一份留作自己享用,并作诗一首,诗序说:“近约周仲居游阳羡,以私不果,见寄笋蕨,因成此诗。”诗中写道:“胜游尚尔阻跻攀,自愧闲中亦未闲。多谢幽人分笋蕨,宛同春日到云山。洞天上下烟霞里,溪水回环图画间。暂过岂能穷妙赏,结庐终欲老疏顽。”李纲认为宜兴的山水风光如同一幅朦胧画卷,给人以神秘和梦幻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人生在世,就要像李蠙、苏东坡一样,结庐居住下来,寄情山水,畅享人生,诗的最后表达了他终老宜兴的愿望。
徽宗政和年间,李纲就任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官职)。他上任后,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抗击金兵,整顿朝纲,重振法纪,以期复兴南宋。可是皇帝身边的黄潜善、汪伯彦等主和派,坚决反对李纲的抗金主张,使许多复兴南宋的政治主张得不到落实,李纲激愤之余,要求辞去宰相职位。高宗虽经挽留,但最终还是罢了李纲的相位。
李纲罢相后,只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洞霄宫是杭州著名的一座道观,南宋时主要安置去位的宰相,坐食俸禄而不管事,说白了就是闲官,但李纲一点都没有灰心,随时想的都是忠心报国。后来李纲谪贬鄂州,又被贬到岭南。1129年底遇赦,“任便居住”,他立即携家北返。
李纲来到镇江,叛兵欲抢掠无锡,他的四弟与无锡知县郗渐精心商榷,愿倾家荡产惩罚叛兵,竭力阻止他们入民宅抢劫。此事被李纲的政敌知道,政敌向高宗诬告:“派遣弟弟以资通敌。”高宗信以为真,遂派人监视李纲的举止。李纲有家难回,决定来善卷崇道禅院。他从镇江乘船顺流而下,在宜兴徐舍丰台的渡济桥上岸,观看了一座由李白撰文的石碑、书家李阳冰书写的贞义女碑后,留下了《投金濑有感》的诗词。
李纲回到善卷,看到昔日读书的善卷寺,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旧不堪,墙面斑驳开裂,屋顶蛛网密布,楼体破如洞穴,楼梯扶手断裂,地面坑洼不平。佛殿里的菩萨,灰尘满身,面目不清,呈现出一片狼籍和悲凉景象。他发自内心地感到震惊,心情沉重,决定拿出家资主持兴修寺宇。
他请来丹青高手,对寺内大小菩萨重新绘彩,对破旧房屋进行全面修缮,对雕梁画栋再次油漆。就是寺院外墙,他也用黄浆全面粉刷一新。整座寺院,可谓庄严肃穆焕然一新。寺院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烟雾缭绕,暮鼓晨钟,磬声回荡在善卷的绿水青山间。他胸怀豁达,心情激荡,在雄伟壮丽的景色激发下,借景写下《善权即事十首》组诗,以记事抒怀。如:“十日荆溪雪未晴,敲冰聊作善权行。最怜击碎琼瑶片,欲爱长闻环珮声。百仞岩端仙梵过,千株松下老僧迎。斯游自觉平生少,颇怪淹留景太清。”诗词吐露着他对宜兴的无限依恋,对善卷寺的深情思恋,也表达了乐不思蜀、醉心宜兴山水、愿终老阳羡的愿望。
李纲在修缮善卷寺时,是住在离善卷寺不远的青龙山山脚下的。住处前,有半亩大小的水潭。潭边石缝中有一泉眼,不断地涌出清澈的泉水。李纲喜欢品饮阳羡茶,煮水沏茶便用潭里的泉水。由于当时青龙山上的泥土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流入,渐渐流入水潭,污泥堆积潭底,水潭也越来越小、越来越浅。周围平民百姓常年到水潭里来挑水、淘米、洗菜。日久天长,潭里脏物逐渐增多起来,并腐烂发臭,潭水受到影响。李纲为了让潭水保持清洁干净,使当地百姓放心饮水,出资请人在潭周清理整修,挖尽污泥,把水潭扩大到2亩左右。又买来几百块青石板铺在潭底,开掘泉涌,再在潭周用石垒筑起堤坝,引进清醇甘泉,惠民生活。当地山农为感谢李纲,把水潭命名为“丞相潭”。
据史料记载,李纲任宰相仅77天,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宰相,同时也是一位抗金名将。宋代理学家朱熹称李纲“孤忠伟节,一世伟人”;周恩来总理赞誉李纲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
李纲深爱宜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善卷寺读书勤奋,自出俸钱修缮善权寺,清理拓建水潭,捐建庆福庵;他还多次瞻仰周孝侯庙,坚定地表达了他一心为国、赤胆为民、重义轻财以及誓不与投降派为伍的志向,其人其品就像“丞相潭”的清泉一样清冽甘甜。他既崇文重教,又情系宜兴和善权寺,更使宜兴梁祝文化的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着当今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
李纲为善权寺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值得后人永久传颂。
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云:“三人皆李姓,人以为公式之轮回。今寺有三生堂,正此义。”这是梁祝文化派生出来的奇葩,也是梁祝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从前人留下的碑刻、传记、史志和载有大量诗文的典籍中,我们可以打开尘封的历史,寻探“三李”到善权寺的深深足迹。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