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里藏着说不完的乡愁
文/李澳琪
“月是故乡明”,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最常吃的便是那小小的月饼,圆圆的外形象征着团圆,也包含着无数在外漂泊游子的乡愁。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中秋节,因为可以吃到月饼。一到中秋节,我就总催促着母亲去打月饼。那时的月饼并没有现在这么多样式,但那时我总觉得那是天地下最好吃的美食了。因此,幼时的我总想快点长大,能够为家里分担一些并且也想把月饼吃个够。那时的我总是充满着孩提的童真,如今回想却也是潸然落泪了。
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孩子也成为无数游子中的一个了。虽然我不常记得过节日,但唯独爱吃家乡的那个月饼。去年中秋节,母亲打电话来问我:“回来过节吗?”忽然间我怔住了,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回去了,刹那间思乡的情绪涌上心头,所以我也就决定回去陪陪他们。
我的家乡位于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当我踏上那回家的列车时内心充满着激动。我到家时已经是下午了,当我走在这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时,无不对家乡发展和变化之快而感到震惊。我推开门看到的仍然是母亲劳碌的身影,母亲看着我没有说一句话拉着我去吃她早已买好的月饼并对我说:“这是你小时候最爱吃的。”我看着母亲微微弯曲的腰和脸上的皱纹突然间我红了眼,内心也是五味杂陈。晚上我陪着母亲一起聊天,母亲嘘寒问暖的问我:“这些年过的好吗?”我总是笑笑的对她说:“一切都挺好的,请您放宽心吧!”抬头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圆圆的月亮,但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我发现今夜的月亮比我这些年看到的都更加圆和亮。幼时学“月是故乡明”时,总不解为什么月亮在故乡时是最明亮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因为故乡的月亮包含着无数游子浓浓的乡愁,所以看起来很亮。就像余光中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或许也正是这小小的邮票把我们送离了家乡故土。还有那月饼里面的五种馅料,好像再诉说着人生的百般滋味,它们圆形的外表象征着我们终能够回到乡愁开始的地方。乡愁或许是埋藏在我们记忆深处永远剪不断的那份情怀吧!
很快就又到了分别的时候了,内心仍然是不舍。这些天吃着儿时的月饼陪着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觉得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幸福的一次了。临走的时候,母亲递给了我一包月饼,并再三叮嘱我:“出门在外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我点了点头对母亲说:“妈妈,你也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母亲红了眼没有说什么,我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再送我了。当我坐上列车时,看着包里的月饼陷入了沉思。想到了儿时为了多吃一块月饼会与母亲斗智斗勇,也想到了儿时与同伴在月光下一起嬉戏打闹。不知不觉间我落下了一滴眼泪,也许那时我感慨到了,那小小的月饼竟然能承载着我们无法言说的浓浓乡愁。
古人将乡思给予月亮,把乡愁藏在月饼里。月饼本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家乡的月饼,或许我喜欢的不单单只是月饼,而是对回不去的时光的追忆和对家乡故土深深的思念。
时代在变,许多糕点也发生了改变,但家乡的月饼留存在我心里的那个味道一直都没有改变过,或许正是这传统月饼的纯粹与永恒,让它成为了我们这些漂泊游子心中故乡不变的味道。不论走到何方,那留存在心里的乡愁是不会变的。
时光荏苒,我们仿佛在时间的长河里渐行渐远,直到天涯海角,触及不及时。我们才意识到,家乡月饼的味道,是任何甜食所无法替代的。我们也只能伸出双手,去捧起那皎洁的月光和拥抱那份深深的乡愁。就像苏轼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所饱含着无数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还有那封存在人们心中、藏在月饼里说不完的浓浓乡愁。
作者简介:
李澳琪,河北省衡水市人,喜欢阅读和写作,并喜欢用哲学思考人生,在阅读中升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