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诗学:论《停水停电了》的现代性寓言
作者:天星寨主(孙友军)
当光明突然消失,现代文明的脆弱外衣被瞬间剥落,黑马建雄的《停水停电了》以一次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为切口,剖开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这首诗表面记录的是小区停水停电的普通事件,实则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黑暗剧场,在这个突然降临的黑暗中,人性的各种面相次第登场,现代生活的本质被无情地照亮——不是被灯光,而是被黑暗本身。
诗歌开篇以近乎新闻报道的简洁笔调交代事件:“小区突然/停电停水了”,这种平实的叙述却因接下来的“一片漆黑”而迅速转向形而上的维度。黑暗在这里不仅是光明的缺席,更成为一个特殊的诗学空间,一个让“幽魂”得以活动的舞台。这些“幽魂”在诗中被描述为“借黑暗/穿梭了/宇宙无数的空间”,它们显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鬼魂,而是现代人那些被日常光亮所压抑的精神碎片——未被满足的欲望、被掩饰的恐惧、被遗忘的记忆。当电力这一现代文明的基础设施失效时,这些精神存在获得了释放的可能,在黑暗中“将一丝不挂的/自然/演绎成/复杂的感情”。
黑马建雄在此展现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敏锐洞察。在光亮统治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自我装扮得合乎社会期待,而黑暗却迫使我们面对那个被剥离了社会伪装的“一丝不挂的自然”状态。诗人暗示,这种被迫的裸露不仅关乎身体,更关乎心灵——当现代生活的各种便利突然消失,我们必须直面自己最原始、最本真的情感反应。这种从“自然”到“复杂的感情”的演绎过程,恰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异化的轨迹。
诗歌第二节以设问的方式,将读者引入更深的思考:“有谁能预言/这个夜晚/会发生什么。”这不仅是对停电夜晚具体事件的发问,更是对现代性本身不确定性的哲学叩问。在光亮中,我们相信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而在黑暗中,这种掌控的幻觉被打破,暴露出存在的偶然性与脆弱性。诗人通过停电这一微小事件,巧妙地隐喻了现代性承诺的破灭——技术进步带来的所谓确定性,实则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基础之上。
接下来,诗歌展开了对两性关系的深刻观察。在黑暗的特殊境遇下,性别角色的固化与冲突被放大呈现:“女人在/男人的急躁中/慢慢/学会平静,/平静的成为死海”,而“男人在/女人的冷漠中/学会了矜持”。黑马建雄以惊人的准确性捕捉到了现代亲密关系中的困境——交流的匮乏、情感的僵化以及性别角色期待带来的双重压抑。女性被迫成为情感上的“死海”,无法被“小帆的殷勤”唤醒;男性则在挫败中退缩为“矜持”,不再追问“少女到女士/流逝的过程”。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两性之间的误解与隔阂,更暗示了在现代生活压力下,人类情感能力的普遍退化与异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死海”这一意象的选择。死海以其极高的盐度使生物难以生存,同时却因其浮力使人不会下沉。这一矛盾特质完美象征了现代亲密关系的困境——表面平静却缺乏生命活力,使人不致沉没却也无法真正生活。黑马建雄通过这一意象,将个人情感体验提升到了对整个人类关系状态的哲学反思。
随着诗歌的推进,时间维度被引入讨论:“天命之年的预言/在曾经/煎熬过的岁月里/开始发酵”。中年这一人生阶段被呈现为一个意识觉醒的时刻,个体开始回顾并试图理解过往的生活。然而,这种理解带来的不是解脱而是更深的困惑与失落——“那拽不住的红晕/在褪色里开始学会寂寞”。在这里,诗人揭示了现代人面对时间流逝的双重困境:既无法保留青春的热情与可能性,又难以在成熟阶段找到新的意义支点。
诗歌的结尾回到了黑暗中的具体场景,却赋予了这些场景深刻的象征意义:“有人/从积蓄里拿出油灯,总想点亮/风一样的历史,/有人/从黑夜的沉重里/开始反复总结”。这两种反应代表了面对现代性黑暗的两种态度——前者试图恢复过去的确定性,后者则试图通过理性分析找到出路。然而,两者都被暗示为徒劳:历史如风般无法被“点亮”,而“天地之间颠鸾/的奥秘”终究无法被总结出来。黑马建雄在此展现了对人类理性限度的清醒认识,同时也暗示了诗歌本身的价值——在理性解释失败的地方,诗歌通过意象和隐喻提供了另一种理解存在的可能。
从艺术表现上看,《停水停电了》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语言简洁而意象密集,节奏随着诗意的推进自然起伏。诗人善于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将一丝不挂的自然/演绎成复杂的感情”),又将具体事物抽象化(如“平静的成为死海”),这种双向的意象运动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张力。全诗没有使用华丽的修辞,却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和结构安排,实现了从日常生活到形而上思考的自然跃升。
《停水停电了》最终超越了其具体题材,成为一首关于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普遍寓言。在那个突然降临的黑暗中,黑马建雄让我们看到了被现代性光亮所遮蔽的真相:我们的情感如何被异化,我们的关系如何陷入僵局,我们如何既渴望确定性又不得不面对根本的困惑。这首诗的力量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以诗性的诚实呈现问题本身——在这种呈现中,我们或许能够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不那么黑暗的出路。
停水停电了
作者:黑马建雄
小区突然
停电停水了,
一片漆黑,
一些幽魂借黑暗
穿梭了
宇宙无数的空间,
在空间里
将一丝不挂的
自然
演绎成
复杂的感情。
有谁能预言
这个夜晚
会发生什么。
胜利者
用心抒写着历史,
失败者承受着
别人
写的悲伤。
女人在
男人的急躁中
慢慢
学会平静,
平静的成为死海,
怎么用
小帆的殷勤
也唤不醒
平时的温馨。
男人在
女人的冷漠中
学会了矜持,
不问受伤的心
等候
异军突起,
也不问
少女到女士
流逝的过程。
天命之年的预言
在曾经
煎熬过的岁月里
开始发酵,
那拽不住的红晕
在褪色里开始学会寂寞。
有人
从积蓄里拿出油灯,总想点亮
风一样的历史,
有人
从黑夜的沉重里
开始反复总结,
总结不出
天地之间颠鸾
的奥秘。
诗评作者孙友军,字泮桥、一竹禅悟,号无知堂、永清斋、明坤庐、深善堂、天星寨。诗书画印文人画家,中国“扬州新八怪”签约画家,“青城玄墨”立论人。发表出版军政、新闻、文学、书画评论诗词等各类文字三百八十余万字。有“水墨佛竹”、“焦刻摩崖”、“寻仙不辞远(山水)”等九大系列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认证。
曾任成都市政协常委,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裁,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新文人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