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院校“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变革
陈晓纯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一、教师教学惯性的双重束缚
职业院校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沉淀的行为惯性,与哈克尼斯教学所需的“引导式探究”之间,存在着近乎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首先源于“教学思维的路径依赖”——多数教师从入职起就浸泡在“技能讲授-模仿练习”的模式里:课堂上拿住工具演示步骤,学生跟着复刻动作,最后以“是否按标准完成操作”收尾。久而久之,他们默认“教学的核心是把‘对的方法’教给学生”,至于“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别的可能”,往往不在关注范围内。
哈克尼斯教学模式正挣脱传统教学的固有逻辑:讲课的人得先把“现成结论”搁到一边,带着学生在问题里慢慢琢磨。就拿“实际操作时出了偏差”来说,不会直接说“你步骤做错了”,而是会问“你方才动了哪项设置?换个设置再试次会怎么样?”这种“不直接给答案”的教学路数,对习惯了“攥着课堂节奏走”的老师来讲,就像“让学生在迷雾里自己探路”,心里的没底很容易化成抵触。
拿烘焙制作专业的一次试教来讲,老师本打算围绕“戚风蛋糕为何会变形”组织围坐讨论。一开始有学生说“可能是蛋白霜没打发够”,老师下意识接话:“是这样,蛋白霜得打到干性发泡才行,课本里说得很明白……”话没说完就发现走偏了——本来该让学生接着琢磨“除了蛋白霜,面糊搅拌的力度会不会有影响?”结果反倒又回到了“说标准答案”的老套路上。课后老师无奈道:“总担心他们想岔了最后做不成蛋糕,忍不住就想把‘正确步骤’直接说出来。”这种对“教学过程能掌控”的在意,让哈克尼斯模式需要的“开放式的讨论”很难真正开展起来。
更实际的障碍是“和行业实际操作脱节”。哈克尼斯式的讨论要触及职业场景里的真实难题,讲课的老师得知道“企业现在常碰到什么问题”“新技术怎么用”,可多数职校老师常年在学校里,对行业里的新变化既不熟悉也跟不上。比如工业机器人维护专业,近年企业已开始用“预防性维护”取代“出了故障再修”,但不少老师对“振动传感器怎么提前判断机器人轴承的损耗”完全不了解——有次讨论“机器人运行有异响该怎么排查”,学生问“能不能提前测数据防故障呢?”老师只能含糊地说“先按课本里的步骤查线路”,根本没法带着学生往“数据监测和故障预警”的方向深入聊下去。
就算是在一些开办时间长的专业里,这种和行业实际的隔阂感也更明显。举个例子,中餐制作类专业,曾有老师想发起“传统红烧肉怎么改才能适应现代低盐饮食的潮流”的讨论,可对于现在餐饮行业里常用的“低盐酱油怎么调才合适”“用香辛料增味来少放盐”这类实际操作方法,讲课的老师并不了解——当学生问“盐放少了会不会香味不足”,老师只能回答“多试试不同的添加量”,给不出结合行业实际操作的具体思路。讨论到最后,学生们还是纠结“传统配方里该放多少盐”,根本没摸到“现代餐饮往健康方向改进”这个核心。这种“对行业实际操作环节的不熟悉”,让讨论总局限在课本里,也就撑不起职业教学本该有的“动手实操性”。
二、学生学习惯性的顽固制约
职业院校的学生早已在“被动接收”的学习模式里形成了固定的行为轨迹,要让他们主动跳进哈克尼斯教学需要的“主动探究”里,几乎要推倒重来。最直接的表现是讨论时的“集体沉默”或“无效发声”。很多学生从中学到中职、高职,习惯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要点、考试套模板”的流程,他们默认“学习就是等老师给答案”,至于“为什么要讨论”“讨论能得出什么”,心里根本没数。
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失能老人居家照护方向)的讨论课上,老师确定的主题是“如何应对失能老人居家喂饭时的呛咳情况”。前二十分钟,教室里只有翻动教材的轻响——学生们都低着头翻找教材里的“标准操作指引”,没谁乐意主动开口讲自己的思路。老师没办法,只好点了个学生起身,对方站着念道:“喂饭时将床头摇至三十度角,喂食速度放缓些。”念完就坐下了。老师又接着问:“要是老人吞咽力量特别弱,三十度角度够不够?需不需要把食物调得更稠糊些?”这之后再没人吭声了。后来和学生聊起这事,他们说:“说错了多难堪,反正老师最后会讲正确的做法,记下来就好,犯不着费脑筋琢磨。”这种等着“标准说法”的习惯,像层硬壳把主动思索的心思裹得死死的。
就算有人愿意开口,表达和配合的能力也撑不起有深度的讨论。职业院校的实训课大多是“分着干活”:你测个数、我记笔结果,或者你操作工具、我递个零件,很少有“围着一个问题争一争、补一补、改一改”的练习。这就导致讨论时要么各说各的不相干,要么陷在没意义的争执里,很难形成“观点碰出火花后再往深里挖”的路子。比如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讨论“古陶瓷碎片怎么拼顺序”时,一个学生说“先拼口沿部分,口沿的轮廓不容易错”,另一个学生马上接话:“得先把底部拼好,底部稳住了上面才好对齐”——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争起来,却没人想起问“碎片上的花纹能不能当参照?”“不同窑口的瓷片拼接是不是有不同讲究?”;更没人愿意接着问对方“你为啥觉得口沿(或底部)更重要?两种顺序都试过吗?”。到最后,讨论成了“各认各的理”,而非“借着讨论找到更妥当的思路”。
小组协作时的“散架”更常见。在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准备“茶馆主题设计”讨论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本想让每组拿出不同风格的方案再交叉点评。结果有个小组里,两名平时爱表现的学生抢着说“要做禅意风”,另外三名学生干脆低头玩手机——问他们为什么不参与,说“反正他们俩会定下来,我们跟着点头就行”。甚至有小组因为“谁主导”闹别扭:一名学生觉得自己懂茶器,非要按“茶器陈列优先”设计,另一名学生觉得该按“顾客动线”来,吵了十分钟没结果,最后干脆各写各的,讨论成了“假装在合作”的形式。
三、教学场域与资源的适配断层
哈克尼斯教学对“能自由说话、能随时取资料”的场域有天然要求,可职业院校现有的空间和资源,大多是为“技能操作”而非“深度讨论”准备的,两者撞在一起,处处是别扭。
先说空间。职业院校的教室要么是“黑板在前、课桌排整齐”的传统布局,桌椅钉在地上动不了,想围个圆桌都得让学生挪着椅子挤;要么就是实训车间——机床、仪器占了大半空间,剩下的角落勉强能站人,根本没地方坐下来慢慢聊。就像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实训楼,每个车间都摆满了拆解的发动机、待修的变速箱,学生要讨论“发动机异响的排查逻辑”,只能在车间门口的过道里站着说,旁边还时不时有叉车开过,说话得扯着嗓子;有时候讨论到一半需要看零件,还得跑回车间里翻工具箱,来回折腾几趟,思路早断了。
就算勉强凑出能围坐的地方,人数又成了问题。职业院校的专业班大多三四十人,哈克尼斯教学最合适的规模是十五六人——人太多了,总有学生插不上话,教师也顾不过来。有次护理专业想试试圆桌讨论“卧床病人压疮预防的细节”,把40个学生分成3组,结果每组十三四个人挤在一张大桌子旁,坐在外侧的学生得探着身子才能听清内侧的人说话;教师刚走到第一组回应“气垫床充气量的问题”,第三组就举手说“没人管我们了”,最后只能匆匆结束,讨论还没到核心就散了。
资源的问题更隐蔽,但影响更深。哈克尼斯讨论需要“能勾出真实问题”的素材,可职业院校能找到的,不是“从普通中学挪过来的案例”(比如“怎么理解一篇课文”),就是“几年前的旧资料”,和学生要面对的职业场景根本对不上。比如中西面点专业想讨论“现制面包的保鲜方案”,找遍学校的教学资料,只有“传统面包房的保鲜法”,可现在连锁面包店早用“充氮包装”“湿度调控柜”了——学生问“充氮包装会不会影响面包口感?”,教师拿不出新资料,只能说“教材里没提这个,先按传统方法讨论”,讨论成了“对着旧东西空想”。
就算有能用上的教学材料,也多是书面文字内容,很难让学生有亲手触摸、直观看到动态过程的真切体验。就像珠宝鉴别与销售专业探讨“翡翠镯子该怎么定价”时,单靠课本里“颜色、透明度、有无杂质”这类文字描述,学习者根本没什么实在的感受——要是能摆上几只不同档次料子做的镯子让他们摸摸,或是放段“翡翠从开采到加工的现场拍的视频”,他们说不定能聊到“雕刻师傅的工钱占多少”“运输时的损耗怎么算”,可学校里只有几张模糊的照片,学习者讨论时也只能翻来覆去说“颜色越绿越贵”,讲不出更深入的东西。另外有些新开没多久的专业,连能用的材料都寻不到: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这类专业,想探讨“车载系统的人机互动怎么优化”,网上搜遍了也没合适的教学案例,最后只好让学习者凭着想象说,讨论半天净是“得简单好用”这类没实际内容的说法,连“不同年龄段车主的使用习惯不一样”都没人说——没材料引导思路,问题根本没法往深了挖。
四、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反向拉扯
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总爱“定标准、卡时间”,评价也盯着“最后考了多少分”,可哈克尼斯教学偏偏“没定数”——讨论多久能出结果?学生说几句算有效?这些都没法按固定标准算,两边一拧,改革就容易被拽回去。
管理上的“刚性”最明显。职业院校的课表排得死死的:每节课45分钟,前5分钟点名,中间30分钟“讲课或实训”,最后10分钟总结。哈克尼斯讨论哪能掐着表走?有时候学生聊到兴头上,一个问题能扯出三四个分支,30分钟刚摸到门道;有时候卡壳了,20分钟都没人说话,得慢慢引导。有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讨论“复杂零件的加工路径优化”,学生从“刀具损耗”聊到“机床转速匹配”,正说得热闹,下课铃响了——教师不得不打断:“时间到了,下次再接着说”,可下次上课早忘了这次的思路,等于白讨论。
更麻烦的是“纪律管理”的矛盾。哈克尼斯讨论允许学生“小声凑一起说”“站起来拿资料”,可学校的“课堂纪律表”里还写着“不许交头接耳、不许随意走动”。有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讨论“不同脸型的发型设计逻辑”,一名学生觉得“圆脸适合侧分”,想拿旁边同学的头当例子比画一下,刚伸手就被巡查的教务老师看见,记了“课堂打闹”——后来教师只能让学生坐直了不许动,讨论时连手势都不敢做,原本该生动的“脸型分析”,变成了干巴巴的“念教材描述”。
评价上的“简单化”则直接浇灭了师生的热情。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盯着“技能证书通过率”“期末考平均分”,哈克尼斯教学能不能让学生多拿证?说不清——有教师试着用讨论替代了部分理论课,结果期末考里“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得分降了点,立刻被提醒“别瞎改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更糙:“课堂参与分”按“发言次数”算,说一句给2分,不管说的是“我觉得对”还是“这个问题可以从加工精度看”。有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讨论“室内吊顶的材料选择”,一名学生全程没怎么说话,最后却提了句“要考虑顶楼住户的隔热需求”——这个点戳中了实际施工的关键,可因为发言次数少,参与分得的最低;另一名学生说了八遍“石膏板便宜”,反而得分最高。学生慢慢摸透了“凑次数就行”,讨论时专挑简单的话说,没人愿意费脑子想深的。
五、校企协同的表层化症结
职业院校总说“校企合作”,可真要让企业掺和到哈克尼斯教学里,帮着出讨论主题、看学生的讨论成果,却难上加难——企业忙生产,学校忙教学,两边各有各的节奏,凑不到一块儿。
企业很少愿意“花时间管讨论”。对企业来说,和学校合作多是“缺人了招几个实习生”“捐几台旧设备”,至于“课堂上怎么讨论”,觉得和自己没关系。有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想请合作的服装厂师傅来看看“童装版型优化”的讨论,师傅答应了却总不来——要么说“厂里赶订单”,要么说“来了也不懂你们怎么上课”。好不容易请来了一次,师傅听学生讨论“怎么让童装袖口耐磨”,直接说“我们厂里都是按固定版型做,加层布就行,不用这么多说法”,说完坐了十分钟就走了。学生本来还想问问“厂里实际用什么布料加层”,也没机会开口,讨论最后还是落回“教材里的方法”。
就算企业愿意搭把手,学校和企业看重的点也压根对不上。学校希望讨论时多琢磨“为啥要这么做”,企业反倒更想直接说“该怎么做”。就像物流管理专业聊“电商仓储如何提升拣货效率”时,学校想让学生分析“不同拣货路线各有什么优劣”,合作的物流公司反倒只愿让学生记“我们仓库用的是‘分区拣货法’,照着做就行”。有次学生问“要是订单突然变多,分区拣货会不会出乱子?”,企业派来的主管直接说“按规矩来就乱不了,别瞎想”——讨论里那股琢磨的劲儿,就被一句“按规矩”给浇灭了。
甚至资源还会“打架”。企业捐给学校的设备、资料,本可以当讨论的“活素材”,可企业总说“这些是给学生练手的,别拿去瞎讨论”。比如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企业捐了几套新型板材样品,教师想让学生讨论“这种板材做衣柜的封边工艺”,却被企业说“别拆坏了,实训时再用”,最后只能让学生对着样品照片讨论——照片看不出板材的硬度、含水率,讨论时学生瞎猜“封边用胶就行”,完全没考虑实际粘合力,说出来的结论在企业里根本用不了。
这些滞于“人、场、管”的症结,绝非调整讨论议题、挪动桌椅就能化解的。哈克尼斯教学模式要在职业院校扎根,得耐着性子雕琢——雕琢教师的角色定位,雕琢学生的自主精神,雕琢场域与资源的契合度,更得雕琢管理与评价的灵活度。可就当下状况看,每一步都得逐个啃下。
基金项目:中国商业技师协会2025年职业教育课题《职业院校“哈尼克斯圆桌教学法”改革探索》,项目编号:ZJYB20250542。
作者简介:陈晓纯,女,广东揭阳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学生。喜欢文学创作,多篇作品发表于优质平台:《厝角诗痕:潮生故里行》入选《中国文化报》“寻诗远方·旅途日记”游记征集活动并发表(国家级),多篇文章被《青年文学家》等公众号发表,曾在“嘉宏杯‘米粽飘香·魅力端午’”征文比赛中斩获金奖,还获得过广东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二等奖、冰心文学奖一等奖,以及“珠江实业智慧人居杯”创新中国与创意湾区全国大学生写作与短视频创作大赛二等奖;此外,图书馆优秀奖、南方写作月“破茧成蝶奖”、“文心璀璨三等奖”等荣誉也收入囊中,创作与综合素养俱佳。
教师点评:“哈克尼斯教学法”作为教育学领域承载协作探究理念的专业范式,其以平等对话驱动批判性思维、自主建构的内核,并非泛泛可知之论,在大众认知场域中更属小众专精的学术话语。陈晓纯同学所撰写的本文,其价值已超越对专业术语的表层掌握,彰显出双重可贵特质:
其一,于学术认知维度展现出严谨的解构力。哈克尼斯教学法的核心要旨,在于消解传统课堂的权威遮蔽,构建师生、生生间深度互动的探究场域,这既要求对“平等对话—主动探究—协作建构”的逻辑链有精准把握,更需具备将理论范式转化为认知图式的能力。该生能对这一专业体系进行条理化阐释,足见其学术思维的锤炼与治学态度的笃实。
其二,于实践场域维度体现出敏锐的本土化观照。职业教育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要旨,课堂场域兼具“知识传递”与“技艺习得”的双重属性。该生以职业院校学生的独特视角切入,聚焦本土教学场景,剖析圆桌对话对技术思维养成、团队协作能力培育的赋能路径,实则是对哈克尼斯教学法“从知识传授到能力生成”这一本质的职业教育场域再诠释。若能进一步结合职业院校学情,探究该教学法与技能实训环节的融合困境与突破策略,论述或可更具纵深。但就目前文本而言,其既实现了专业理论的精准落地,又完成了实践场景的独特观照,已然展现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
点评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刘志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