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吟诗
(散文)
作者:林友如

人云吟诗,大抵以为风雅之事,而我独以为平常。诗者,不过人心之自然流露,如溪水之潺湲,如鸟雀之啁啾,原不必故作高深,亦不必强求工巧。
我尝见市井老叟,于夕阳西下之时,倚门而歌,其声苍凉,其调古朴,虽不协律吕,而自有一种动人之处。又闻村妇采桑,随口唱和,虽词句俚俗,而情意真挚,较之某些文人雕肝琢肾之作,反觉更近于诗之本真。
诗之妙,在于自然。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心中有感,发而为声,声成文,谓之音。故诗不必皆合平仄,不必尽押韵脚,但能达意传情,便是好诗。今人作诗,往往斤斤于格律,拘拘于典章,反失其真趣。譬如笼中之鸟,虽羽色鲜丽,终不及林间麻雀之自由活泼。
吟诗之道,贵在谦和。不必自以为高人一等,亦不必鄙薄他人之作。诗之境界,本无高下之分,只有真伪之别。真者,虽拙亦巧;伪者,虽工亦劣。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白乐天“晚来天欲雪”,皆以平常语写平常心,而千古传诵,正在其真。
我每见青、叟才俊,下笔千言,自以为得计,其实多半是前人牙慧。又见老学究摇头晃脑,字字计较,反将一点灵明拘束殆尽。诗若成了炫耀才学之物,便失了本色;若成了攀比技艺之具,便堕了下乘。
真正吟诗者,当如农夫种地,春播秋收,顺应自然;当如匠人制器,精雕细琢而不失本真。心中有所感,方才下笔;胸中无所碍,乃可成篇。不必强求惊人之语,不必刻意避用俗字。大巧若拙,大雅若俗,此中真意,非躁进者所能领会。
吟诗最好是在雨夜窗前,或月下独坐,心平气和,自然流露。若存了要作好诗的心思,反作不出好诗来。这好比与人交往,越是谦和自在,越能见得真性情;越是刻意表现,越显得矫揉造作。
诗道如茶道,重在品味,不在豪饮;如禅道,重在悟入,不在多言。愿与诸君共勉:作诗时存一份平常心,吟诗时带三分谦抑意。如此,虽不能成李杜,亦可谓得诗中之真味矣。
诗心即平常心,此理至简,而世人多惑之。悲夫!今有和原玉诗一首以证其真矣:
《奉和原玉论吟诗》
岂敢高台竞妙辞,漫循萤雪探幽奇。
云壑千重藏韵底,风箫万籁隐参差。
裁句每惭明月皎。临笺更敬松柏姿。
雕龙末技终为浅,沐手长吟李杜诗。
作者简介
林友如,广东省平远县人,华南师大文科专业毕业,从事教育40年,任教导主任退休,编辑出版“平远拾遗诗文”共32集电子书,在视频号里发表图文三百多幅,计九十多万字,为文杰们服务。
(图文供稿:林友如)
《赣雩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