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出 的 六 百 元 钱
转眼到农场第四个年头了,从一九七六年“四人帮”倒台后,这两年已经形成了大批返城趋势。特别苏州、无锡知青首当其冲,盐场知青反映要迟缓一些。
这一年的年底,分场原书记员(也就是分场办公室主任兼党政秘书工作)是南京知青,他回城工作了。我被调到分场部接任他的工作,同时还负责全分场的宣传报道及广播站等工作。
这也还算轻松,可是,两个月后分场的出纳会计也调回城里了,那时分场负责对各连队工资的管理、审核发放,同时对各连队国有资产的管理。分场领导研究决定让我临时兼任出纳会计。这一下我可就忙乎了,也让我这个未经过专业培训的门外汉手忙脚乱。好在有经验丰富的老主管会计帮忙,手把手的教,总算慢慢上路子了,这段时间有两件事让我难以忘怀。
一件是随便丢放的一包钱。那天我到场部领全分场职工工资,领的是全分场八个连队和分场机关人员共近千人一月的工资。那年代工资很低,但是也有近四万块钱了。因为分场没有银行,到场部领全分场职工工资都是领现金,而且最大面额是拾元一张,四万元装了整整一大包。回到分场已经过了十二点钟了,分场食堂炊事员在门口看我骑车回来叫道:“小赵,快来吃饭,就剩你一人了”。分场食堂十几个人吃饭,谁未到一目了然。我听后应了一声,到办公室将包向办公桌上一扔,出门便跑向食堂。饭吃到一半老炊事员问我工资领来啦?“嗯,”我随口应答,脑子里猛然想到装钱的包还在办公桌上,门也没有关,这办公室和食堂是前后排,大中午的不一定有人进去,可这毕竟是不符合规定的。我匆忙跑回办公室一看,那包还完好的放在桌上,我立马打开保险柜将钱小心放入,再回到食堂吃饭。老炊事员听我说起这件事苦笑道:“你这个嘴上没毛做事不牢的马大哈”。从那以后“马大哈”的“桂冠”我算是戴扎实了。
第二件事是一次月底对账多出六百元现金。搞财务的有规定,出纳一般都是每天核对一次往来帐,最迟两到三天必须核对。我这个出纳只对各连队,正常时往来帐很少,加之我平时工作太忙,十天半月核对一次,这次月中核对还是平的。可是到月末核对却多出600元钱。这干出纳是和现金打交道,现金和账不能多也不能少,只能持平,多出的钱必须找出原因。反复核对几次还是没有找到出处。我坐在办公室边将半个月来各连队会计往来的经过在脑子里过滤着。看着桌子上的六百元钱发愣,六百元是我一年多的工资了(那时我月工资三十三元)。可这不是我的钱,是谁的?心中忽然想起十天前七十四连出纳小蔡来报账时出现过六百元的往来帐。那是分场用连队的芦柴款也是六百元,当时小蔡开来六百元票据,我给她六百元现金,现在已经做在账上了,难道当时没有给她现金?应该是给了,况且这十来天了她也没有来问。实在想不起来了,但是我有预感,症结应该就在这里。
于是,我带着六百元钱、带着疑问,骑上自行车来到七十四连,一进小蔡办公室,只见她埋头在桌子上扒收据、查账单,还一脸焦虑。我问:“月底对账啦?”“嗯,领导来啦”。见我进屋小蔡应付了一句,接着又忧愁说道:“唉,别提啦,月底对账,差了六百元钱,这都两天了,也找不出头绪”。我一听心中马上释然。问题找到了,这也难怪,她这个出纳也是刚接手几个月,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跟我一样,是个“半拉子。”
找到症结我很开心,马上掏出六百元钱戏谑道:“别核对了,我帮你赔六百元,请我吃顿饭就行了。”她惊讶地看着我道:“请你吃饭可以,我为什么要你赔钱”?见她不解我马上又道:“你差六百,我多六百,只当我多给你一份芦柴款。”“啊”,过一会她恍然大悟道:“原来是我当时忘记拿芦柴款了,吓死我了,六百元,够我两年工资了。你坏死了,早不告诉我,害得我几天魂不守舍的”。边说还边用粉拳捶向我的肩膀。我也不躲闪,苦笑道:“还怪我,可怜我这两天也快把账本给翻烂了。”……
2014年11月14日写于南京江宁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