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算盘声咽
老杨是在白露那天清晨听见算盘声的。
那时晨雾正浓,湿气凝在蛛网上结成银珠。他沿着河堤往泵房走,打算查秋灌的水表,却听见废弃的泵房里传来噼啪声响——像是有人在飞快地打着算盘。
推开锈蚀的铁门,尘霾在光柱里翻滚。只见刘卫国穿着79式的旧军装,正坐在水泵上拨弄一把白骨算盘。算珠是人的指节磨成的,档子分明是肋骨串就,在昏暗里泛着青冷的光。
“卫国?”老杨嗓子发紧,“你不是...” 军装男子抬头一笑,嘴角溢出黑水:“正义哥,咱们来算算最后的账。”
白骨算盘突然暴涨,铺满整个泵房地面。每颗算珠都刻着人名:马老四、王屠户、刘寡妇...甚至还有小书记和档案馆小李。刘卫国军靴踏过算珠,踩出深坑似的印痕:
“75年冬水闸,你欠我一颗门牙。” “79年婚书火,你欠我半片耳朵。” “88年柴油案,你欠我三根指头...”
老杨连连后退,脊梁撞上冰冷的水泵。他看见算珠裂开处淌出黑血,空气里弥漫着柴油与铁锈的腥气。
“不对!”老杨突然吼起来,“75年是你先动手砸了后屯人的锄头!79年是你自己冲进火场抢婚书!88年...88年那油壶根本是你故意留在泵房引我去的!”
白骨算盘戛然而止。刘卫国的军装突然褪色成孝布的白,嘴角黑水化作血丝:“那你为什么愧疚三十年?”
泵房铁门轰然洞开。杨家庄的乡亲们站在雾里,每人手里都捧着本血账。马老四的账本写着“92年端午猪瘟”,王屠户的账本记着“88年中秋偷油”,连秀珍都捧着婚书,纸页间滴落红泪。
小书记推开人群走来,胸前别着的兵工厂徽章突然开口:“79年12月25日,刘卫国用军功章换了你俩的婚书改签——他本可以留在部队的!”
满地算珠迸裂,飞出无数记忆碎片: ——19岁的刘卫国在征兵体检处偷偷掉包化验单,把肝炎指标换给自己; ——23岁的刘卫国把最后一袋炒面塞给老杨,自己啃了三天树皮; ——27岁的刘卫国跪在雪地里求县长:“把正义的知青返城名额提前吧...”
老杨瘫坐在污水里,眼镜碎成渣滓。他看见刘卫国的幽灵开始消散,军装化作飞灰,露出心口那个巨大的窟窿——里头摆着杆红漆算盘,珠子全是磨圆的人骨。
“哥...”老杨伸手去抓飞灰,“我欠你多少?” 即将消散的幽灵突然凝实,变回那个穿军装的英挺青年。他笑着拍拍老杨的肩,声音清澈如1975年的山泉:
“傻不傻?兄弟之间哪来的账。” 白骨算盘哗啦散架,算珠滚进排水沟,顺着污水流向晨光熹微的远方。
泵房外突然响起拖拉机的轰鸣。马老四开着新车碾过晨雾:“老杨!县里批了灌溉项目,让你当总管!” 王屠户举着杀猪刀劈开雾障:“刘家侄子的工作落实了,钢厂招工!” 秀珍捧着热腾腾的蒜泥白肉:“回家吃饭!”
老杨踉跄走出泵房,回头再看时,只剩破水泵在滴水。哪有什么白骨算盘,唯有朝阳初升,给杨家庄的屋顶镀上金边。
河堤柳树下,不知谁放了杆新算盘。檀木档子还带着清漆香,星花刻得疏朗大方——最后一道星痕旁,深深烙着“兄弟无算”四个字。
风过处,算珠自作轻响,一声声,竟像是少年时哼过的军歌调子。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