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破晓学堂
省立师范学堂的钟声在雾霭中震颤,像垂死者无力的呻吟。周启明踏着青苔漫生的石阶向上走,恍惚觉得每一步都踩在昨日河面的薄冰上。聘书上的污渍虽已拭去,却留下水痕般的皱褶,硌在胸口如一道永难愈合的伤口。
学堂原是废弃的文庙,棂星门上的彩漆剥落成鳞片状,露出底下灰败的木胎。两庑廊下挤着新辟的教室,窗纸破处塞着枯草。几个穿灰布制服的学生正抬着浆糊桶张贴标语,墨汁顺着墙缝流下,像为这古建筑哭出的泪痕。
"周先生且看,这就是我们的战场!"校长赵守仁挥舞着瘦胳膊,长衫下摆沾着粉笔灰,"别看庙小,能渡三千众生!"
启明却被正殿廊柱的刀痕吸引。深达寸余的劈痕里,竟生出一簇嫩绿的芽苞。
"上月保安团来抓人砍的。"赵校长压低声音,"说我们这儿藏了...那种书。"
第一堂课恰在昔日的大成殿。孔子牌位虽已撤去,檀木底座却留下清晰的印记。启明讲《诗经》"蒹葭"篇时,总觉有双眼睛在窗外窥探。直到下课钟响,才见个跛脚校工慌忙从西庑溜走,扫帚在地上划出凌乱的痕。
黄昏时他在庑房整理讲义,纸窗突然被叩响。门外站着个穿补丁棉袍的女生,捧着本裹在蓝布里的书。
"先生真认为'所谓伊人'值得追寻?"她眼中有种灼人的光,"若那伊人早溺死在冰河里呢?"
启明认出她辫梢系的白头绳——正是张姓少年的妹妹。
"你哥哥..." "先生看错了。"女生猛地打断,"我哥去南方做生意了。"
她突然掀开蓝布,露出烫金的《民约论》封面:"这书该烧吗?稽查队说明日要来查。"
窗外传来乌鸦的啼叫。启明盯着书脊上精装的烫金字母,忽然想起冰河里那只向上抓握的手。
"给我吧。" 女生却后退半步:"先生不怕被牵连?" "学堂本就是渡人的地方。"他说出这句话时,感觉聘书上的朱印在发烫。
夜雨骤来时,启明在油灯下重读《民约论》。墨香混着霉味在肺腑间流转,纸页间忽然飘出朵压干的迎春——恰是少年当年夹在《新青年》里的那朵。
骤雨敲窗的间隙,隐约听见墙外有机枪验栓的金属撞击声。他吹熄油灯,在黑暗中摩挲书页。忽然触到某页边缘的齿状撕裂,像是有人匆忙间撕去了什么。
雨停时分,有纸团从窗缝投入。展开是娟秀小楷: "明日查书,慎藏。西庑第三砖下有洞。"
启明推开窗,只见个跛脚身影消失在雨巷尽头,残腿踏进水洼的声音格外清晰。
他忽然想起日间赵校长的话:"那老程原是北大图书馆的,四年前为护书被敲碎了膝盖。"
五更梆子响时,启明撬开了西庑第三砖。黑暗中摸到个铁盒,里面除却禁书,还有本斑驳的《同寅录》。翻到末页,赫然看见张姓少年的照片——下方注着"民国二十六年春入社"。
破晓钟声震落梁上积尘时,他终于明白:这荒芜时代的渡口,从来不需新造的舟楫,而要在朽烂的渡船上寻找前人埋下的桨。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