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幅水墨卡纸扇面,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夫子洞的幽邃。画面不着浓墨重彩,却以清润的墨色晕染出洞的深不见底,仿佛能引人坠入时光的秘境。两条细红花草斜逸而出,如点睛之笔打破水墨的沉静,那抹鲜亮的红与墨色的沉稳形成巧妙对话,似在诉说洞边草木的顽强生机。更添几分意趣的是撒落的几滴红叶,轻盈灵动,为静谧的画面注入一丝动态,让观者在水墨的氤氲中,感受到自然的细微脉动。
竖幅彩色画面则展现出另一番景致。夫子洞周围满坡绿树花草成荫,色彩明快而不张扬,层次丰富的绿从浅翠到深黛,细腻地铺陈出洞边的生机盎然。洞口外侧,通向上山的石板路清晰可辨,石纹的刻画质朴自然,仿佛能让人想见踏路而上的足迹。洞外三只鸟儿展翅高飞,翅膀的动态被精准捕捉,似要冲破画面的束缚,为静态的景致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右侧竖式落款下,两枚自刻的红色印章“康”“者”格外醒目,朱红与画面色彩相映成趣,既是画家身份的印记,更以印章的方寸之美为作品点睛,尽显传统书画“诗书画印”交融的韵味。
两幅作品虽形式各异,却共同将夫子洞的“深”与“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水墨幅以“虚”显深,借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空间的纵深感;彩色幅以“实”衬活,用花草、飞鸟、石板路的细节勾勒,让洞的存在更显生动。这种“一虚一实”“一简一繁”的对比,展现了康斌对同一题材多元表现的能力,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的灵活驾驭。
作为1967年生于济南的职业画家,康斌自幼随父辈学画,后得娄师白、高冠华、姚治华等名师亲授,扎实的功底与开阔的视野在作品中尽显。而每日一画的坚持,更令人敬佩——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他在写生中不断沉淀对自然的理解,于笔墨间锤炼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尼山夫子洞》的两幅写生,正是他这种执着的缩影:无论是水墨的含蓄,还是彩色的明快,都凝聚着他对物象的细致观察与情感投入,也让我们看到一位职业画家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对艺术本真的不懈追求。
这两幅作品,不仅是夫子洞景致的生动再现,更是康斌艺术生涯的鲜活注脚。它们以多元的表现手法诠释着同一处风景,让观者在对比中品味笔墨之趣,更在画家的坚持里,读懂艺术创作中那份最珍贵的执着与热爱。
康斌(又名康者)男
196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幼跟随父辈们学习绘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幸得到娄师白、高冠华、姚治华等名师亲授,进一步提升绘画技艺。深入学习绘画理论和技巧,不断拓宽艺术视野。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备受认可的的职业画家。现为民盟盟员。
《观康斌尼山夫子洞写生》
墨染幽洞隐深幽,
丹涂繁树竞风流。
朝夕一画初心在,
笔底春秋岁月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