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林:艺海寻幽》(1)
——赏艺术,辨文明,品人生
——简释古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创作题材宝库!
(背景画用:埃及神话人物,美杜莎,哀悼艾克勒斯,纳西修斯和哦呵,抢劫欧罗巴……)
恩格斯曾赞美古希腊神话,核心观点便是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创作题材的宝库。
如何简明理解这一观点的含义呢?这就要先从古希腊神话的结构谈起。
人类的神话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松散且互不关联的原始神话,主要是先民具备成熟的表述能力后,对世界乃至人类起源的追问与形象塑造。由于原始蛮荒时代,人类与自然界、动物界联系紧密,因此古人所信奉的造物神往往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在创世纪等相关叙事中,神的能力多是对自然力的移植——比如古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便是乌云与雷电的化身;中国神话中夸父追日,最终渴死、累死,便是人类与大自然较劲的结果。
古人追溯人类起源时,多将源头指向土地。这是因为原始人没有“生命从单细胞增殖到高级生命”的科学认知,尤其在塑造部落始祖的神性时,常会编造“脚印孕育始祖”之类的传说。这种想象,一方面源于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记忆残留,另一方面也与“土地孕育万物、滋养所有生命”的现实认知相关。中国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其他民族的神话也多有类似内核。
第二类是成体系的神话,如同祖孙辈分清晰、秩序井然的神族大家庭,实际上是经过长期拼凑、整合而成的。因为神话并非在单一时期形成发展,各民族发展的时间线不同,所以存在相互借鉴、引用的可能。古希腊神话便是成体系的“第四代神话”,无论学界如何界定其发展阶段,有一点可以确定:它是在吸收古巴比伦与古埃及神话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神话带有浓厚的农业文化特征,因此希腊神话在吸纳这些文明的神祇时,始终难以剥离其农业属性。而古希腊人生活在多山、少地、多水的环境中,果品种植(如葡萄、橄榄等)在生产中占比很高,粮食则主要依赖与埃及、两河流域产粮区的海上贸易——这也使得酒神与海神在希腊神话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反观两河流域与埃及的神话,海神的地位便远不如希腊神话突出;而且希腊神话人物的活动轨迹,更多体现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海上历险情节中。
此外,由于自然资源有限,希腊人还需依靠手工制造业谋生、致富,因此神话中才会出现“迪德鲁斯与艾克勒斯父子制造翅膀,试图飞跃爱琴海”的情节(当然,他们最终失败了);而“特洛伊木马破城”的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古希腊人精湛的手工艺水平。
古埃及神话中的神祇多有动物形象,比如天空之神荷鲁斯是鹰头、华雅特(应为“瓦吉特”)是眼镜蛇、阿陶尔(应为“伊西斯与荷鲁斯”,原文表述存疑,暂按原文修正用字)是母牛形象等;而古希腊神话人物则极少有动物特征,最典型的例外便是蛇发女妖美杜莎——她的形象无疑源于希腊人航海时常见的惊涛骇浪,是对海上可怕景象的具象化呈现。
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几乎完整展现了现代人的七情六欲,许多情节甚至可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案例:宙斯情人无数,赫拉妒心频发;美男子纳西修斯因迷恋水中倒影无法自拔而落水淹死,深深暗恋他的仙女,因终日呼唤心上人而日渐消瘦,最终逝去并化作山野的回声——这位仙女也因此被命名为“哦呵”,即人在山野中呼喊后,传来的回声拟音。
古希腊神话被称作“古代文明的投影”,是有充分道理的。它极易承载、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题材宝库。
不过,由于古希腊神话的人文特征与基督教思想难以兼容,它在中世纪沉寂了近千年,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少量引用,直至19世纪中期才重新被广泛发掘、表现。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当时欧洲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催生了有艺术消费需求的中产阶级;而中世纪时期,即便没有文化压制,单薄的社会经济水平也无法孕育出华丽的美术风尚——这一现象,也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理相契合。

马凤林简历
马凤林是中国当代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学者。马凤林对西方美术的介绍和研究起步早、起点高,学术态度沉实,虽然很少外在的炫耀,却不乏超前的意识、新颖的创见,尤其能够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摘自翟墨《世纪之交的远眺近思马凤林的西方美术研究》(《北方美术》1999年第4期。--翟墨(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马凤林的《十九世纪西方艺术主潮》丛书是以西方十九世纪影对当代中国精辟地剖析了中国当前西方美术研究的七大问题------在中国美术出版一直并不景气的情况下,马凤林的一系列专著总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本身就是耐人寻味
的(2002年) --袁宝林(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主任、教授)
马凤林(1950-)集油画家、美术史论家、大学教授于一身,可以说学贯中西,是当下中国的美术全才,这得益于他勤奋好学、视野开阔、认真刻苦、学风沉实,最终使得他的各项投入都尽得其妙。可谓是为人作嫁也风光,为人师表真才,致力丹青有深意,一生耕读学径宽。他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由于他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很快就在全国美术出版界显露头角,他选编的书深受读者欢迎和同行的赞誉,两次获国家出版局优秀编辑二等奖(1983、1987)和国家出版局“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银奖(1991)。
他于2004年进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教龄虽短,却有学科创新,其独到的学识,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实践意识深得学生的敬爱,教学之余他有两项科研成果并获奖。他的画风沉实厚重,题材多样,注重油画语言的表达,吸纳丰富透亮的印象派色彩,具有理想主义审美特征,他的油画多次参加国内大型美展并多次获奖,有些作品被国内及澳洲人士收藏。他深入研究发现了中西方美术的发展规律,从全新视角展示了西方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期的多元发展状况,前后20余部美术畅销专著,既能领跨国内学术前沿,也具有隽永的学术价值。
老马也算得到社会最高声誉了,但是他却依然老骥伏枥、勤耕不辍。---刘欣(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于2014年
1998年9月,天津电视台卫视部文化视点编摄组拍摄了专题片《走进马凤林)(高岚解说),在天津卫视、天津电视一、二台黄金时间多次播出。
2003年7月,参与了文化部人才交流司关于全国文化系统工作人员职称评定的学习教材的编写工作,撰写西方艺术介绍和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2005 年5月天津财经大学召开大型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王镛先生、中央美院袁宝林先生、天津社科院徐恒醇先生等十几位教授研讨了马凤林的学术成就。
个人感悟---
年过甲子始自视,
一生耕读尽丹青。
笔者给社会的印象是个美术史论家,但是退休之后继续自己的原始爱好绘画时才自识到,其实自己是画家,回悟出了当年作者朋友们“夸”我"讲理论总是那么易懂”的所在。当年出版社领导非常强调“本质工作”是编辑,为此进行了文化恶补,而且遍访名家,逐渐给人以工作狂的印象,此后近30年,这些确实在工作中有了回报。
还有一个影响我的因素,初入出版社时,正值老社长郭均病危,每天听人们议论他的为人功过成了主要内容,随之填写了三首敬悼郭均社长的词作,如《西江月》几次病中相伴,蒙公教诲以诚,后生广掖见深情,念此私衷更恸。高风胜似松柏,正气遥贯长虹,披肝沥胆事丹青,赢得懿名传颂。过后社长之子郭予群同学对我表示了感谢和赞誉,这件事既对我安身处世和做学问要有底线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我的绘画观。
笔者作画都是有感而发,讲求诗意,得益于早年插队生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养成了作诗填词抒情的习惯。在沂蒙山区考察时所画的《秋雨过山村》一画就表现了喜忧参半的复杂心理,如笔记诗:“就地取材建家园,生息繁衍千百年,如今青年多离去,秋雨平添几分寒。"
又如《越推越远的石碾》的感受诗:“种食谷粟大文明,千秋万载益人生,石碾脱皮几岁月?机械发展胜手工。”碾子是转圈走的,但是用“越推越远”来点题,是对劳动人民的祝福:落后笨重的劳动越来越少了。《沂蒙山小调》也是出于环保忧患意识的油画,看见以前农民精心保护的山体土壤由于疏于管理,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心里很惋惜。
中国传统题材的励志寓意也可自慰,如《卧虎》西江月:“青山巍巍不改,绿水悠悠长流,自然造化统万物,生命能否自主?淡泊可以明志,谦恭不费雄心,养身延寿盈天年,体魄安康是金。”也是晚年自勉。
用油画摹写水彩画《嫦娥奔月》的感受诗“世人从来羡神仙,潇洒长生享万年,一旦告别家乡后,百般思恋情无限。"
油画《人面桃花》是拆释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而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抑或身轻情未定,也许鱼水两相融。金榜题名布衣贵,再赴南庄会芳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高逸图》出自“结庐城郊外,天远水流长,心静雁声近,身安碧草香。”的自况感受。---马凤林2014年于福松源庄画室
获奖油画:
《静静的场院》入选天津市“中韩友好交流书画展”(1994年)。
《夕阳秋艳》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94油画沙龙展”(1994年)。
《蒙山晨曦》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又获天津市庆祝建国45周年美展佳作奖(1994年)。
《秋雨过山村》获天津市参评全国第八届群星最佳作品奖(1998年)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颁发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1999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展(2004)。
《夕阳秋艳》等油画入选(中国当代油画风景》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夕阳秋》入选文化部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分类全集-油画卷》并附个人词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月亮湾的记忆》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分类全集-速写卷》并附个人词条(湖南美术出版社版)
主要专著:
《英国绘画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象征派历程》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世纪末艺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新艺术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情爱画廊》漓江出版社2001年出版
《十九世纪西方艺术主潮》10分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供稿:马凤林
责编:刘巨升、许壮楣
排版:王 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