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惊梦录
打油诗/文学陕军·李含辛
题记
1987年,中国作协组织“黄河笔会”,在五台山游中,个别作家口误遮掩,30位车险遭惊险一幕……成为中国作协该年度重大事件。
墨客相逢话未阑,
狂言忽作裂云湍。
三十星霜凝夜露,
五台风雨葬春残。
才情纵笔终成忏,
文骨横天即作坛。
今看碑前松柏下,
犹听鹤唳咽清寒。
附录
鹤唳惊寒处,文心证沧桑
——李含辛《五台惊梦录》赏析
李含辛这首《五台惊梦录》以五台山笔会为背景,用凝练的七律形式记录了1987年那场惊心动魄的车险事件。诗人以"惊梦"统摄全篇,将三十年前的惊险一幕化作笔端永恒的警世符号,在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中完成了对文人风骨的深刻诠释。
首联"墨客相逢话未阑,狂言忽作裂云湍"以戏剧性对比开篇。"话未阑"的文人雅集与"裂云湍"的突发危机形成强烈张力,"狂言"二字暗藏玄机,既指事件起始的偶然口误,又隐喻文人失慎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裂云湍"三字尤为精妙,将语言之失的蝴蝶效应具象为撕裂云层的湍流,赋予抽象文学事件以雷霆万钧的视觉冲击。
颔联"三十星霜凝夜露,五台风雨葬春残"转入时空交错的抒情视角。"星霜"凝结的不只是流逝的岁月,更是事件沉淀后的生命顿悟;而"风雨"则成为双重隐喻,既指五台山上真实的风雨交加,又象征文坛经历的种种风波。诗人用"葬春残"的决绝意象,宣告了文人天真时代的终结,带有浓厚的悼亡意识。
颈联"才情纵笔终成忏,文骨横天即作坛"是全诗的思想升华。"终成忏"揭示文人创作背后的精神救赎意义,而"作坛"则将文人的脊梁比作支撑天地的祭坛。诗人在此完成了从事件记录到精神立场的飞跃,表明真正的文学殿堂必须建立在人格担当之上。
尾联"今看碑前松柏下,犹听鹤唳咽清寒"以苍凉的意象收束全篇。碑前松柏暗示着对历史记忆的铭刻,而"鹤唳清寒"既是对当年险象的听觉追忆,更是对文人精神气节的象征性表达。全诗在"咽"字的涩然停驻中,完成了对文人职业操守的深刻叩问。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偶然的车险事件提升为具普遍意义的文人精神寓言。李含辛以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梳理历史现场,又凭借诗人的敏锐捕捉到了事件背后的文化隐喻。在叙事与说理的平衡中,七律的传统形式被赋予现代性思考,既延续了杜甫"诗史"传统,又呈现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