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怀旧小说
为了牢记和忘记
——欧阳如一
第二十二章、沙龙夫人
吉丽没为母亲的事情去找刘长江,尽管她知道这件事很重要,而去找了陈校长的同学兰桂芳,一位哈尔滨少有的沙龙夫人。此人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请人喝茶、吃饭、聊天,然后做成短视频或评论发到网上,居然真能靠着打赏、直播带货、广告代理和咨询服务变现,并且过得很风光,就让她这个每天苦哈哈爬格子的“专业作家”很佩服。可兰桂芳更佩服她,说她这是不屑挣钱,要不会比她过得更好。吉丽岂能不想挣钱?就每次回哈尔滨必找兰桂芳聊天。
“阿兰,我下午想去你那儿坐坐,方便吗?”吉丽打过去电话。
兰桂芳这会儿刚起床,她和哈尔滨人有半天的时差,她的早上是他们的中午。这会儿她正吃着保姆端上来的减肥早餐,一只苹果和一只煮鸡蛋、一片俄式列巴和一杯牛奶,这是她每周轮换一次的食谱;然后会去巡视她的花园,和花匠说说哪些树该剪了,哪些花要做鲜切花,要不要打农药和施肥,还有什么小工程要做;再去厨房安排晚餐,厨师经常换要告诉他今晚有多少人吃饭,带什么酒的广告,要他表演哪道菜的厨艺;然后到演播室、客厅或温室安排今天的直播,从布景到摆设到灯光到机位每个细节她都得过问,她说:“哟,丽丽,啥时候回来的?我正好有事和你说,也叫上陈校长。”
陈校长是母亲的朋友谢姨的大儿媳妇小朱给吉丽介绍的对象,他们认识有五年了,他是和刘长江一样的成功人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分配到哈尔滨教育学院当中学政治课的教研员,就是教师的教师,然后就到全市最好的高中当教导主任,又升为分管后勤的副校长。两人一见就相中了对方,女方比男方大五岁男方却不嫌弃。他们俩谈文学相见恨晚,谈时事各抒己见,谈生活就说不到一起了,吉丽的生活极简,衣裳是十年前的款式,不吃饭能活她就不吃饭;陈校长的生活很讲究,尽结交些兰桂芳这样的朋友,他们俩就越谈越远,现在只是逢年过节发个帖子问候一下。“陈校长来我改天吧?你们聊你们的事情。”吉丽说,她现在有了刘长江。
“今天的话题可重要,是你小说的好素材。”对方吊着她的胃口。
兰桂芳只是个中学教员,年轻时不出彩,想不到越老越漂亮,中国的女人都应当这样。她三十年前以每平方四千块买了一栋老旧的俄式砖木别墅,不到两百平方却有个半亩地的园子,因为在哈尔滨市中心的中央大街就等着拆迁好拿一大笔补偿,却成了省重点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政府出钱修缮,说要建成“万国建筑博物馆”,就让它的商业价值陡升。别人都会拿它自营或出租,开个饭店、酒吧、茶馆、咖啡店、画廊、古玩店,她却把它办成了“文化沙龙”,她的生意经是客人免费用餐却得带茶,多少好坏随意,就聚集了这座城市各界的精英,她这沙龙夫人的名声就鹊起。吉丽说:“好吧,如果人多你不用介绍我,我没带嘴,只带了眼睛和耳朵。”
兰桂芳很温馨地说:“大小姐,你发我个位置,我派车去接您。”
(汽车停车声)
来的车是一家大型出租车公司的贵宾级出租车,奔驰E级,司机穿黑礼服戴白手套,彬彬有礼地给他开门说:“贵宾您好,我是119号司机,很高兴为您服务。”就介绍了他的“橙星5+1”,睡个安心觉、提供免费导游、指路、矿泉水、紧急充个电等华而不实的服务,哈尔滨人还这么时髦。她一问,不收费,是“赞助”,就感觉这一路的风光格外好。
(歌声:松花江水波连波……)
吉丽有一年多没去兰桂芳家了,别的女人都在变老,而她和她的别墅却在变年轻。吉丽一到门口就发现这个院子变了,拆掉了原来造型繁琐的铁艺门,做成了个开放式的带小孩撒尿的喷泉小广场,这房子的女主人没老公反而有优势,可以敞开怀抱迎接每个陌生人,就不断传出查无实据的风流韵事,反而有利于房子的主人,这就是中国的“夫人经济”。她知道哈尔滨因为是沙俄远东铁路和清国南满铁路的枢纽而兴起的,上世纪的哈尔滨有十六个国家的领事馆和三十多个国家的十六万侨民,占城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不乏苏联十月革命的流亡贵族,和担心被希特勒和斯大林迫害的犹太人,就出现了各种沙龙和“沙龙夫人”,也就是“交际花”。其繁华一度被称作“东方的巴黎”,洋人们却在新中国建立前集体消失,兰桂芳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怀旧和复古。
(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第一段)
吉丽先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发现了好多哈尔滨特色的园林植物:云杉,它耐阴、耐寒,慢生,常绿,点缀出外墙的轮廓线,树龄有五十年,看出是花大价钱从某座公园移过来的,当然,她的主人是不会出这笔钱的;紫叶稠李,它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桃、杏、李、梅都是它的近亲,此时已经入冬,树上却结出了紫红色的果实,看出也是此中的好品种。它们一丛丛种出了森林的味道,让这三百多平方的园子显得庭院深深;连翘,也是一种喜光耐荫耐寒的灌木,此刻开满了金黄色的花,就像人的青春其实在老年;四季玫瑰,吉丽在哈尔滨长大,又在四季有花的上海度过了她的中青年,她不相信有四季玫瑰却在这里看到了哈尔滨园林局培育的好品种,它们和月季与蔷薇是同属,可盆栽也可地栽,耐寒、耐旱、耐瘠薄、耐修剪,主人已经在入冬前把盆栽挪进了温室,仍能开得爆盆,她会把那些七成开的花剪回屋插在各式花瓶里,她自己也成了这座城市有名的“花瓶”。榆树和紫丁香是吉丽常见的,前者被主人做成了一个个“残疾美”的盆景,后者是哈尔滨的市花,正等着半年后给人一个惊喜。
“哟,丽丽,过来了?”打扮入时的女主人用鲜花般的笑容对客人说。
客人说:“都说花无百日红,却可以换着红;又说人无百日好,却能天天好。”
女主人亲密地搂着她说:“跟陈校长还有戏吗?你要是回哈尔滨我就把这儿交给你。”她说得是真心话,包装和打理她比吉丽强,谈话和写文章吉丽比她强。可吉丽天生有心理障碍,想美又不敢美,想谈恋爱又假作矜持,想挣钱又不好意思。
(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第二段)
兰桂芳带吉丽参观了她新建的玻璃温室兼演播室,只有五十平方却全是高新多媒体设备,并且有全套工作人员——这在全哈尔滨、整个东北乃至国内的自媒体都少有,也是“厂家赞助”,这女人得啥本事?如果换成别的女人,包括比她年轻、有姿色和学历、甚至有官方背景的,都得跟男人睡个臭够,可这个女人没有,她在床上没任何优势却有了另一种优势,男人在她面前全都光着,她知道他们所有的小心思,就会给他们提供另一种价值——在这里能结识更高地位和男人和更漂亮的女人,有晋升或发财的机会,还有传统媒体没有的宣传效果。于是这女人穿的、戴的、用的;吃的、喝的、住的、开的;保洁、司机、厨子、摄影、后期制作全有人赞助,她这是一个人的公司,谁说哈尔滨经济不行?
兰桂芳说:“丽丽,今天是这个月的‘选题会’,来的都是大学教授、媒体记者和行业带头人,你正好发表对哈尔滨文化、旅游和经济的见解,也认识他们。”
吉丽很想在这种场合露一手,却说:“我不是说了我没带嘴,只带了眼睛和耳朵吗?”
(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第三段)
客人们陆续到了,真都是哈尔滨教育、新闻、文艺和企业界的头面人物,女士们都浓妆艳抹,男士们都是“油腻大叔”,模样没一个赶上陈校长、连大腹便便的刘长江也赶不上。大概有二十来人,男女比例差不多,男士都偏老,女士都很年轻。餐厅太小,晚餐就设在温室,以自助的形式,大家在一张长条桌上各取所需,也是一家西餐厅赞助。吉丽发现自己和女主人一样受男士们追捧,看来她这资深美女名不虚传。
大家开始还谈谈本月要做的选题,后来就成双成对地漫谈了,园子里华灯齐放,他们都消散在了室内外各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