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又添新故事
——周仓沟里彩虹路
文/师存保
(原创 家在山河间2025—8—27山西)
8月9日,又是周末,我再次漫步在小城的街上。
晨光泻过向阳街时,我正踏着湿润路面,步伐轻快地往西走去。昨夜里下了场不大不小的雨,算是入秋后的第二场甘霖。渗水砖铺就的人行道上,潮湿而温润。包子铺热气蒸腾裹着油条的焦香,在淡淡的晨雾中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
转过街角沿河阳路向北,一踏入城西早市,农贸市场特有的喧嚣便与你撞了个满怀。成行摆放着的、用筐或箱盛着的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鲜嫩欲滴;三轮车上、地上堆放的梨、枣、葡萄、苹果、西瓜等,红的鲜艳、绿的青翠、紫的诱人,在晨光里跳跃着鲜活。老汉老太太们蹲在地上,指尖捻着沾泥的土豆、南瓜,一边高高低低叫卖声,一边与买家讨价还价,欢快的笑语响在集市的每个角落。
行至斜拉桥,习惯性低头一瞥的瞬间,脚步骤然顿住。桥下南面的沟谷里,竟铺了条乌黑锃亮的柏油路,像被洗得明亮的绸缎,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道路两侧新刷的白线齐整如刀裁一般,中间的彩虹线更惹人眼目——红黄绿三色顺着路面地势起伏,恰似仙女扯下天边的彩练,轻轻铺在了沟谷间。心头不由猛地涌上一阵惊喜,似乎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我满是欢喜驻足俯瞰,这条路从东头的桥东路拐过胳膊肘似的急弯,顺着半坡向西北沟底蜿蜒,绕过U形沟底,向南端缓缓爬升,又拐了个弯接上河阳路。这道如彩虹的弧线,为小城跨越南北深沟添了一条幽静秀美的景观道路,往后定是骑行与休闲的好去处。
这条沟,当地人惯称韩窑沟,因地处东、西韩窑村之间。实则它是周仓沟的末段——我脚下斜拉桥北不远的侯平高速跨沟大桥,便叫“周仓沟大桥”。上世纪90年代,这里是出县城往西的唯一通道。记得在城关公社工作时,我常骑车翻越此沟;直至前些年,建了这座斜拉桥,它更是小城东西贯通的便捷要道。
周仓沟的中、上段,是部官塬上那条笔直的“划沟”。北起阳朝村,途经数村,向南穿过平陆县城直抵黄河岸边。上端窄而深,呈倒八字形,长约十几里,最宽处60多米,最窄仅6米余,沟深在80米上下。站在沟边远观,这道沟壕南北通直得像人工整修过一样,幽深的沟壑总让人疑惑是大地突然咧开的巨大嘴唇。无人机镜头下,它更像原野上一道乌黑深邃的地缝,堪称奇观。
关于周仓沟,有个传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百姓困苦,周仓为解民困往返中条山贩盐,却被盐霸追缉。情急间他抽出扁担迎战,慌乱中猛力后划,大地竟裂开一道狭长的深沟,阻挡住了追兵。后来便称此沟为“划沟”,也称“周仓沟”。《平陆县志》有记载,不仅颂扬周仓的忠勇精神,也反映人们对其正义勇敢的敬仰。
如今,平陆县利用周仓沟独特的地质景观与人文价值,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植被保护,开发西祁村周仓庙,建设周仓文化园。周仓这位追随关公的历史名人与附着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籍由这条独特的深沟,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游客打卡地。
传说终是传说。从地质学来讲,约3000万年前的剧烈地壳运动,岩石层断裂与伸展产生地理变化,雨水与地表径流沿裂隙侵蚀、冲刷、切割,成年累月,水土流失,成就了这般奇特的景致。
随着城市发展,圣人大街西段架起了斜拉桥,之后,条山街、向阳街中段陆续垫沟通路,变成坦途。这条路便人车渐少,年久失修,原本的水泥路变得坑洼不平,雨天积污水,晴天扬尘灰,路两侧垃圾成堆,杂草疯长,成了小城繁华背后的一道疤痕。
前几个周日过斜拉桥时,听见沟里机器轰鸣。杂树被锯断,乱草被清除,垃圾一车车运走,沟底两边砌筑中的沟坝正在向南延伸,整修中裸露出的黄土也被石砌的护坡覆盖,像在经历一场彻底的梳洗打扮。那时只当是寻常整治,未想到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连彩虹路都铺得这么漂亮。
站在桥上朝下望,柏油路顺着沟坡攀援,东接桥东路,西连河阳路,道路弧线优美,石砌护坡坚固,绿植与彩虹路相映;紧挨其上209国道车流如织,头顶斜拉桥钢索似琴弦,再往北边看,侯平高速上下两座大桥横跨周仓沟——天空、桥梁、沟谷、车流、人影、绿植,在晨光里织成一幅流动的画。
彩虹线在柏油路上灵动流淌,恍惚间竟与传说里周仓挥扁担的弧线重合:当年扁担劈开黄土,如今桥梁与彩虹缝合着沟壑与岁月。风从沟底漫上来,带着柏油的清新与远处早市的烟火气。此刻,忽然想起那些刷爆网络的画面:无人机下的周仓沟像大地的掌纹,藏着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新时代的当下,这原野上的阡陌纵横,沟壑间的桥梁横跨,彩虹路蜿蜒成诗——小城的故事,就藏在这新旧交替里:既有扁担划沟的传奇,也有柏油铺路的平实,在晨光里酿成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2025年8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