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前就是奔腾不息的黄河
——写在三线学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5周年纪念日
图/文 46团学兵 白宝存

我面前流淌的就是黄河。
黄河水在壶口咆哮翻滚累了,温顺地发出均匀的水声,从脚下淌过。住在壶口瀑布下游的观景台宾馆,打开晾台窗户,微风轻轻地挤进屋里,顿感凉爽。浑身燥热的身体舒坦了,连心也觉平静了不少。
点燃一支玫瑰香,混着紫阳茶的清香瞬间就氤氲地飘弥在房间。
坐在靠背椅上,轻轻地抿口香茗,心却不能完全放松……
今天已是8月19日了,后天就是纪念三线学兵奔赴襄渝铁路建设55周年的日子,届时,我们46团学兵二连全连和各学兵连一样,要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所有文字、撰写任务交给了我。而此时,我还陪着外地的战友在壶口瀑布。明天要赶回去,事情绝不能耽搁,打开电脑,今晚注定要彻夜不眠了。
起雾了,我默默看着湿漉漉的雾气贴着河滩蒿草袅袅飘起,一半白纱一半青,隐约约传来了一阵湿漉漉的黄河船歌:
“谁知道,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一股湿漉漉的激昂,甚至有几丝苍凉在我心头涌出,我看到船夫们使出浑身的解数与波涛汹涌的黄河浪拼死搏斗,稍一松懈,就会一泻千里……唯有拼,敢拼才会赢!在人生的长河里,学兵们也和铁道兵一起走过一条拼搏的路,闪光的路,令我们一生自豪骄傲的路!
20世纪60年代,为了中国这只大船“直挂云帆济沧海”,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都在奋力拼搏! 当时,新中国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新的发展目标就是落实“三五计划”的“抓吃穿用”,发展民生经济,让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质的飞跃。但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背景。
记得1970年元旦社论在总结十年的国际形势时有这样一段话: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从此,在广袤的土地上再也见不到一片安定的绿洲了……是的,世界不安定了。中印军事冲突爆发、中苏外交关系恶化,美国陈兵迫近中国东南沿海,借“北部湾事件”悍然发动侵越战争,盘踞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正计划“反攻大陆”……那时,中国核武器已经到了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苏联竟然支持美国试图出动空军摧毁中国内陆的核试验基地,还派遣航母拉上台湾在海峡进行核战争演习。环顾四周,苏美印韩日台、南越……虎视眈眈,时局非常严峻。
很庆幸,新中国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高瞻远瞩的伟大领袖掌舵,果断地做出了三个决策。一是支持北越牵制美国;二是加速原子弹研发。第三件事就是要在中国的内陆,给中国的工业体系做一套备份。在1964年5月的一次“三五计划”会议上,提出了足以改变一代人的宏伟计划——大三线建设。
这个规划是在深刻剖析了世界历史事件,特别是分析了德国利用“闪电”战术,短时间就几近摧毁了苏联的工业基础的教训后,中国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大国,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才有资格去拥抱世界。 1964年8月19日,一份《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正式提交。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炸碎了超级大国核垄断的美梦。10月30日,中央正式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至此,中国正式进入持续三个五年计划的大三线建设时期。这就是从1964年起,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目的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实现由东向西的战略转移,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这一战略决策是由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做出的。
所谓“三线”,是根据当时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国防需要,将全国划分为前线(一线)、中间地带(二线)和战略后方(三线)。具体来说,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则包括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涉及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市)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市)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而一、二线地区的腹地则俗称为“小三线”。国家累计投资2052.82亿元在重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等领域,重点要打造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改变当时的工业布局,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增强战争状态下工业的持续性和提高三线与内地的联系。铁路建设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襄渝铁路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诞生了,它是由毛主席亲自拍板确定的。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至终点站重庆,途经陕西安康地区,全长915.6公里。1965年12月经过铁道部第二勘测院的勘测设计确定的线路。1969年渝达铁路、襄成铁路两线合一,故称为襄渝铁路,对外代号2107工程。
襄渝铁路沿线穿过武当山、大巴山和华蓥山,山高峰险,川大流急。在仙人渡、旬阳和紫阳三跨汉江,七过将军河,三十三次越过后河,在北碚横跨嘉陵江。全线有405 座隧道,其中12 座长达3000 多米的隧道,5000 米以上的隧道 2座;有桥梁 761 座,最高的达 78 米,最长的达1600 多米。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的 45%。在建设中,共挖路基土石方85000万立方米,若按高、宽一米连接起来,可环绕地球两周半。由于铁路沿线地质复杂,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全线87个大小车站,有 36 座车站股道只得建在桥上或延伸到隧道里。
襄渝铁路陕西段共265公里,平面路基和次平面丘基仅有9公里。桥隧折合单线长达 215 公里,需打隧道177条,为线路长度的 81.5%,可以说襄渝铁路陕西段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是一条“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此段山重水复,地形险峻,山石风化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不断。沿线没有公路,施工条件极差,不仅是襄渝铁路全线最难的地段,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极为罕见。为给加快铁路建设创造条件,陕西省公路局、陕西民兵和铁道兵参与抢修了5 条共长达 3140 公里的支铁公路和便道、公路。
尽管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有8个师,6个师属团,两个独立团共23、6万将士参战的重兵,但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兵力仍严重不足。人,是中坚力量,成为襄渝铁路按时完成的关键。可当时陕西省境内有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占用了农村和下乡知青的大批强劳力;还有40 万民兵参加了正在修建的阳安铁路线(阳平关——安康);加之前期又抽调了16 万民兵配属铁 2 师、10 师、 11 师施工,劳动力奇缺!怎样办?怎样办!这时,陕西省领导想起本省 1969 届、1970 届初中毕业生即将毕业,可否以锻炼的方式安排他们参加施工。几经协商,铁道兵答应了把学生和铁道兵编在一起,由部队管理的要求。于是,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于1970年6月10日联合发出陕革发〔1970〕51号文件《关于保证修建2107工程(襄渝铁路)的几个主要问题的通知》。从这两届毕业生中选调十六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优秀学生一万名(女生不超过15%),由铁道兵部队带领,并配地方干部一起参加施工,任务完成后,由省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工作。
这群十六七岁的热血少年们,像小大人似的理解家的贫穷,理解国的困难,家国情怀让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襄渝铁路的建设中去,用稚嫩的双肩去分担保家卫国的重任,把自己最美的青春无私无悔地献给了国家,并在无意中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1970年8月,西安、咸阳第一批中学生“军团”分别奔赴三线战场。这些学生年轻,头脑灵活,干得相当出色,受到了铁道兵的高度赞扬。1971年5月,第二批学生“军团”又踊跃参战。这样, 25800名西安、铜川、渭南、咸阳等地的69、70级初中生,分两批前赴后继地奔赴襄渝铁路建设前线。
学生不像部队和民兵那样有自己的师、团、营建制。他们被编成141个学生连队,其中有5129 名女学生编成26个女子连队,直接纳入铁道兵一师、二师、十师、十一师的各个施工队伍,与铁道兵战士并肩作战,由铁道兵各团和师直属中队直接管理。这样,学生们就有了两个编号,一个是 2107 工程编号,一个是部队编号,但通用的是部队编号。就这样,一支空前绝后的特殊的连队——“三线学兵连”诞生了,学生们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学兵”。
学兵连受到部队队列、打靶、执行内务条例等一系列严格正规军训。成为一支不戴领章帽徽的“兵”。学兵们立功受奖,入党入团及一切行动,甚至回家探亲、受处分都由部队党委批准。在艰苦绝伦的环境中,学兵连与铁兵同吃同住同施工,处处以铁道兵的行为为行动准则, 从1970 年 8 月到 1973 年7月,25800 名陕西学兵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与铁道兵挽手奋战了将近 3 年,在艰苦中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艰险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不但在中国空前绝后,在世界铁路史上也绝无仅有。这支十六七岁的学兵大军,在艰苦的环境中,迸发出青春的光辉。他们和铁兵一样能征善战,虎虎生威,功勋卓著。开路,盖房,打隧道,架桥梁,在秦巴山顶架起座座线塔,甚至还造出了轮船……
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却恰恰成了锻炼他们意志的“磨刀石”。学兵们在磨难磨成了一把闪闪发亮的尖刀。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种学兵有参与,并都做成了行家里手。他们思想纯洁,热血偾张,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紧要关头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有 118 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有 3 人被授予烈士称号。这支学兵生力军,为襄渝铁路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三线学兵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在战斗中凝成的三线精神,成为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
55年过去了,当年十六七岁的学兵们,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是少年时鏖战襄渝线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上;在困境中凝成的三线精神,让他们自豪了一辈子,激励了一辈子。“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三线精神深深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不但贯穿了他们一生的学习工作和行动,还影响到他们家庭、亲属、子女。
白驹过隙,55年飞逝,学兵们脸上已满是 “大寨梯田”,心却还是往日的少年。那些共同走过的岁月,早已化作生命的底色,在时光里愈显珍贵。这一条铁路线,把学兵的一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每年快临近8月21日这一天,各地学兵都举行纪念活动,竟有点像小孩子盼过年一样。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以老换小啊。
是的,学兵们老啦。屈指细数,最小的战友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从“学娃子”变成了老爷爷。一群白发翁,讲的还是年轻的事。尽管壮心不已,但人类规律已走到老的节点,关键是学兵们在这个过程中活得精彩,活得响亮,活得有价值,能在世界上留下来过一遭的痕迹,那就没有白活。和铁道兵并肩战斗,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他们说了一辈子,骄傲了一辈子;说起“学兵”这个名称,强烈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时局造英雄,是历史成就了创造了历史的学兵,跟随铁道兵,创造了世界铁路修建史上的独一,学兵们怎不骄傲,怎不自豪!
学兵们走过春的繁、夏的烈,到了秋,早学会把愁绪收进年轮,让心在岁月里慢慢沉静。往事已酿成了岁月的酒;余生也不悲秋,因为它正铺展着新的诗行,那诗行里透着的正是不屈不挠的三线学兵精神……
“我知道,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歌声愈发激昂,我心里豁然明亮。
此时,我就在黄河边,面对着奔腾不息流淌的黄河……
奔腾不息的壶口,升起了一架斑斓彩虹!
摄影·白宝存 ·8月19日摄于黄河瀑布

作者白宝存, 1953 年生, 河南洛阳人。 中共党员 , 大专学历 , 原铁十 师四十 六团二营学兵。 1970年至 1973年参加裹渝线建设, 1973年 5 月在陕西第一毛纺 织厂宣传部工作, 先后任宣传干事、 理论干事、 宣传部 部长,2008年 12 月退休。先后有多篇论文获全国总工会、 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一等奖。
责编:槛外人 202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