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合上孟国泰老师的《三标课堂》,书页轻触的瞬间,一个看似质朴无华,却如重锤般直击灵魂深处的问题,在我脑海中久久盘旋、挥之不去:在我的课堂上,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回首过去十余年波澜起伏的教学生涯,我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深深烙印为课堂上的“主演”。每一堂课,我都如一位严谨的编剧,精心雕琢着教案的每一个细节;站在讲台上,我又似一位全情投入的演员,倾尽心力地“表演”,满心期待着学生们能如痴如醉地沉浸其中,目不转睛地吸收我倾囊相授的知识。我将课堂的“流畅无阻”与“鸦雀无声”视为教学成功的标志,把学生的“言听计从”与“亦步亦趋”当作对我认可的勋章。那时,我天真且固执地认为,一个好老师,就应当是舞台上光芒万丈、掌控全局的控场者。
然而,“三标课堂”宛如一位温润如玉却又充满智慧的智者,迈着轻盈而坚定的步伐,悄然走进了我的教学世界,轻轻却又彻底地颠覆了我这份根深蒂固的“自信”。孟老师所大力倡导的“设标、达标、馈标”理念,其核心驱动力并非源自教师在讲台上那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源于学生在课堂上那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学习活力与探索热情。这套成功教学体系的背后,隐匿着一个对教师角色全新的、颠覆性的定义:教师不再是舞台中央那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主演,而是悄然退居幕后,化身为为学生精心搭建舞台、巧妙点燃灯光、全力激发潜能的“导演”。
这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瞬间穿透了我内心的迷雾,让我豁然开朗,并促使我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作为一名“导演”,我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不再一味地执着于“我今天要讲多少内容”,而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思考“我今天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怎样的学习任务(目标),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不再满足于简单而敷衍地问“你们听懂了吗?”,而是学着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说戏一样,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情与反应,仔细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耐心地去引导每一个“演员”,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剧本”的内涵,迅速进入“角色”(达标)。我不再以一份千篇一律、刻板僵化的试卷作为教学的终点,而是像一个严谨审片的导演,从孩子们精心创作的英语小报中,感受他们独特的创意与才华;从他们排练得生动有趣的情景对话中,领略他们灵动的思维与表达;甚至从一个自信满满的眼神中,去验收他们多元化、实实在在的成长(馈标)。
这种对教师角色认知的根本性转变,带来的绝不是教师地位的下降与黯淡,而是一种更具挑战性、也更具创造性的华丽升华。我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唯一权威,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知识霸主”,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学习环境的温馨营造者,用爱与智慧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探索精神的学习空间;成为了思维碰撞的奇妙催化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精神;成为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忠实见证者,陪伴他们走过每一个成长的瞬间,分享他们的喜悦与烦恼。
“三标课堂“给予我的,远远不止是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的教学流程,更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职业身份重塑。它让我深刻地领悟到,教育的伟大与神圣,不在于教师本人在讲台上有多么的精彩绝伦、光芒四射,而在于教师能否拥有那份智慧与勇气,退后一步,巧妙而智慧地隐藏自己,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走向前台,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精彩。
感谢《三标课堂》,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为我指引了前行的方向,让我找到了比“上好一堂课”更为重要、更具意义的坐标——成为一名能成就学生、点亮学生梦想的“好导演”。这或许就是“三标”之中,那份未曾明写却最为关键的“教师心灵之标”,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教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作者:李坚娃(德州天衢新区东七小学)
青力点评
李坚娃老师的这篇教学反思以极具张力的文学笔触,生动展现了“三标课堂”对传统教师角色的颠覆性启示。作者通过“主演”到“导演”的隐喻转变,深刻揭示了孟国泰“设标-达标-馈标"理念的核心——教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文中对教学细节的对比描写尤为精彩:从追求“鸦雀无声”到激发“生生不息的探索热情”,从执着“讲多少内容”到设计“让学生动起来的任务”,立体呈现了教育理念的范式转换。更可贵的是,作者将理论内化为职业信仰,提出“教师心灵之标”的创见,使这篇反思既具教学论价值,又充满教育人文温度。其真诚的自我剖析与诗意的表达,堪称教师专业觉醒的典范文本!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