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厚朴中的生命张力——赏龙育群先生的书法艺术
□卢圣锋
一、初识:编辑大家,书坛奇才
在武汉大学校友会文化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我有幸结识了亦师亦兄的龙育群先生。作为当代书法领域中一位卓尔不群的存在,龙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与其深厚学养和独特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身为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审,曾荣获全国优秀编辑、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等多项重要荣誉。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在书法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退休前才开始自学书法,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龙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陈修斋、杨祖陶两位西方哲学大家完成硕士论文。哲学背景为他的书法艺术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使其创作超越技法层面,进入“技进乎道”的艺术境界。同门师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教授多次称赞“老龙是大器晚成而已成”,这是对他学术与艺术成就的高度肯定。
龙育群先生的艺术修养并不局限于书法。他在摄影领域同样造诣深厚,邓晓芒教授在观看其摄影作品后感慨:“感动,为思想感动。只有思想的感动才是最深刻的感动。”这种跨界的艺术修养,使他的书法在章法、布白与构图中融入了摄影的视觉思维与瞬间永恒的美学理念,其作品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思想的观照与视觉的表达。
龙先生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废纸斋”,自言写过的纸可堆满一屋,曾一天站立书写八小时。这种勤奋与执着,让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笔力强劲、古拙厚朴且灵动自如的独特书风。
二、品鉴:古拙厚朴,灵动力健
龙育群先生的书法艺术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将古拙厚朴与灵动力健完美融合。其作品既有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又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生命张力。这一美学特征的形成,既源于他对先秦两汉书法的深入研习,也得益于其哲学思辨与艺术感悟的交融。
笔法方面,龙先生的字体现出“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劲道。这种力并非外露的蛮力,而是内含坚韧的“隐藏之力”,源自数十年如一日的反复锤炼。他的用笔沉稳果断,每笔似凝千钧之力,却又举重若轻,远观饱满笃实,近看实中有虚、重中带轻,墨色变化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结体与章法上,他的作品呈现出**奇正互补、率性而为**的特点。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圆熟飘逸,力求再现远古汉字的原发性生命力。无论是龙腾虎跃的大字、纤细雅致的小楷、奔放劲健的狂草、流畅自然的行书,还是古韵隽永的隶书,他都能兼善并各具风貌,展现出全面而深入的书法功底。
龙先生在墨法运用上也尤为出色。他善于利用一次蘸墨后墨色由浓至枯的自然变化,营造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效果。观者甚至感叹:“要我说,这几幅字只有用扫把才写得出来。”墨色的变化并非刻意追求,而是功力深厚的自然流露。笔下飞白处处可见,如代表作“独自开”中的“开”字,被评“简直被他写绝了”。这种墨法技巧使其作品在古拙中不失灵动。
章法布局方面,他的作品整体看去铁画银钩、笔老墨秀、率性自然,兼具书法的古朴与现代美感。单字结构与整体排布均体现出“朴实无华兼纳乾坤”“笔墨酣畅大气磅礴”的美学特征,既尊重传统规律,又融汇现代审美,形成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独特艺术语言。
三、溯源:与古为徒,探源篆隶
龙育群先生书法艺术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取法路径与学术态度。他明确提出“与古为徒”的理念,这既是他一次展览的主题,也是整个书法学习的核心。在他看来,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书法学习即文化探源之旅。这一理念使他避开跟风逐流的时弊,直抵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
与多数书家从晋唐以后体系入手不同,龙先生选择了一条溯源而上的学术路径:以先秦两汉为根本,尤重篆隶与章草,并循二王入魏晋,延伸至唐、宋。这一取法使他的作品散发出许多当代书法所缺乏的原始生命力和古朴气质。
龙先生不仅深研外国哲学,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他认为:“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很欣赏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两个论述:一个是以《周易》为代表的哲学精神,一个是以书法为代表的艺术精神。中国书法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脉,研究书法,其实是从根上去研究、去表达、去认识中国文化。”这种文化自觉使其书法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哲学表达。
他的“探源式学习”并非简单复古,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无论章草、行书、魏碑或隶书,都不是对古帖的机械复制,而是笔沉体奇、遵古不僵,力求表达远古汉字原发的生命力。观者能透过其强烈个性的书法,感受到功夫之外的深厚内涵,以及气韵生动与苍劲古雅之美。
龙先生推崇古法而不排斥后世成就。由源及流、贯通古今的学习方法,使他的书法既得先秦两汉的古朴厚重,又不失魏晋以来的技法精粹与文人气息,形成笔力强劲、古拙厚朴且灵动的独具一格的书风。他曾表示:“书法学习最重要的是探源,是从血脉上书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他的书法观念——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表达。
四、问道:心源造化,湖湘气韵
龙育群先生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形式美感,更在于其精神内涵。这些特质既源于个人学养,也与他所根植的湖湘文化密不可分。
湖湘文化特有的“霸蛮精神”在其书法中得到鲜明体现。邓晓芒教授评述:“龙育群的书法以一个湖南人的霸蛮精神与魏晋时代尚未消磨掉的原始生命力相接轨、相融合,典型地展示了湖南人的个性化的生存方式。”这种“霸蛮”并非粗野,而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生命态度。在笔下,它转化为强劲古拙的笔力、奇正互补的结体与大气磅礴的章法,形成视觉张力,给人以精神震撼。
他的哲学背景为书法注入了思辨品质。在武大师从陈修斋、杨祖陶研习西方哲学的经历,使他的思维与艺术观念带有哲学色彩。例如他从鲍姆嘉通以“Aesthetic”(感性学)命名美学一词加上否定前缀“an”变成“anaesthetic”(麻醉物)的关联,指出美学是感性学,而麻醉是感性的丧失。这种思辨能力使他的书法不止于形式,更深入艺术本质。
“与古为徒”不仅是书法理念,更是一种生命态度与文化立场。他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书法学习之旅即中国文化探源之旅。”这使得他的书法实践成为一种文化寻根,每笔每划不仅为艺术表现,更是与古老传统建立联系,从文化血脉实现书写的精神价值。
龙育群书法中还体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有评论者戏称他为“龙不群”,将“不群”释为“卓尔不群”。这不仅体现于不逐时弊的艺术选择,更贯穿其人生姿态。他被描述为“一个心怀大才、心高气傲、永不服输的老头,亦是卓尔不群之人物!”这种人格与书风相互印证,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精神风貌。
他的章法、布白与构图别具一格,融入了摄影艺术的视觉思维与瞬间永恒的美学理念,使其作品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思想的观照与视觉的表达,多元艺术修养于此交融互鉴。
在龙先生看来,书法艺术最终需进入“技进乎道”的境界。这一源自《庄子》的观念强调技、道合一,技巧纯熟后升华为精神自由。他的书法正是如此——拙朴笔划背后是长期刻苦训练,强劲笔墨中蕴含个人文化修养与精神气质,技与道有机统一,形成有力有涵的独特风格。
五、观今:教育有范,收藏可贵
龙育群先生的书法艺术不仅在个人创作上成就显著,更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他的艺术道路与成果,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书法的本质、学习路径与创新方向。
他的成功打破了书法须“从小打基础、从名师”的传统观念。退休始学却迅速成名,表明书法固然需勤奋,但更重在学者的文化素养、思维与方法。龙先生以深厚学养与独特路径,快速突破技术限制,进入创作自由境界,对起步较晚者鼓舞极大。
更有意义的是,他的出现挑战了“专业书法圈的封闭性”。书法家、《艺术中国》主编曹隽平指出:“龙育群的书法创作,再次证明了我的一个观点,中国书法发展的前途不在书法圈内而在圈外。”这一判断揭示了过度专业化、技术化可能导致艺术僵化与创造力衰退的问题。作为“圈外人”,龙先生未受既定规范束缚,直溯本源,从文化根脉中寻找创新资源,开辟出独特艺术道路,对书坛的自我反思与开放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龙先生的实践也彰显了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的辩证关系。他取法古人而不泥古,力求创新而不求怪。坚持“与古为徒”,深入传统血脉,汲取创新资源,避免了为创新而创新、为个性而个性的浅表化倾向,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在传统基础上实现真正创新的路径。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书画院常务院长陈建国认为,龙育群的字“有古意有己意有新意,呈现出浓厚的文人志趣”,这是对其传承与创新结合的最佳评价。
他的多元艺术修养也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提供了跨界融合的范例。作为资深编辑、摄影家和书法家,多重身份与艺术实践使其书法能吸收不同门类营养,形成更丰富的艺术语言。邓晓芒教授在观看其摄影作品后说:“感动,为思想感动。只有思想的感动才是最深刻的感动。”这种思想深度同样体现于书法中,使作品超越技法展示,进入思想表达与精神观照的更高境界。
从教育角度看,他的成就突出了人文素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虽然退休始学书法,但此前积累的哲学素养、编辑经验与艺术修养,都为书法创作提供支撑。这表明书法艺术不能局限于笔墨训练,更需广泛文化修养与深刻思想训练。他的实践为书法教育提供了技道统一、人文并重的深入视角。
最后,龙先生的艺术道路对中年以后的追求者鼓舞极大。在“艺术须从娃娃抓起”的普遍观念下,他以实践证明中老年阶段同样可取得卓越成就。其例鼓励不同年龄段的人皆可依自身条件与兴趣开展艺术学习与创作,享受艺术带来的精神充实与生命拓展,这一启示已超出书法领域,对社会美育具有积极影响。
龙育群先生的书法在当代书坛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他展现了另一种艺术道路的可能。他的实践挑战了既定观念与模式,为我们重新思考书法本质、学习方法与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案例。如曹隽平所说:“他是不是大家,大家说了算,但我推崇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那条融汇古今、跨界创新的艺术道路的肯定。
六、回响:卓尔不群,清流自现
龙育群先生的书法艺术是当代书坛一个独特而深刻的存在。其作品融古拙厚朴与灵动力健于一体,风格强劲古拙而不乏灵动。通过“与古为徒”的取法之道,他溯源先秦两汉,探索中国文化根本精神,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书法中,湖湘文化特有的“霸蛮精神”与哲学思维的理性深度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既根植传统又极具个性的艺术表达。
他的艺术道路打破了书法学习的年龄限制与圈内圈外的界限,证明了人文修养与学习方法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性意义。他的成功不仅为个人赢得声誉,更为当代书坛提供了宝贵启示,凸显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的辩证关系,展示跨界融合的丰富可能,并鼓舞各年龄层的艺术追求者。
在当代书坛面临过度技术化、商业化、表面化等问题的背景下,龙育群先生的书法艺术犹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书法最本质的价值——与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表达和生命体验。其作品与艺术道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育群书法的价值必将被更多人认识和珍视,成为中国当代书法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