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南沙图书馆大咖人文讲堂第112期如期开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刘茉琳教授带着她的“文化工具箱”,为现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传统与未来对话”的大门。



刘茉琳教授介绍
她是讲台上的“文学史向导”:《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经典鉴赏》等课程被学生称为“有温度的知识漫游”。
她是学术领域的“深耕者”:从暨南大学博士到澳门大学博士后,从《文艺争鸣》等核心期刊的数十篇论文到《百年中国教育文化史》等专著,字里行间都是对文化脉络的深耕细作。
她是生活里的“文字玩家”:《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上的随笔藏着烟火气,《茉茉书房》里的思考让学术走下“象牙塔”。
“到底是地方滋养了创作者,还是创作者激活了地方?”刘教授一开场就抛出的问题,让现场瞬间安静又沸腾。

她从鲁迅、沈从文的笔下故乡,讲到《百年孤独》里的魔幻小镇,原来文学里的“地方”从来都不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藏着人情与记忆的“精神原乡”。

她用《中国奇谭》的动画新生、《青花瓷》歌词里的传统美学,告诉大家:老祖宗的智慧从不是“老古董”,可以是年轻人手机里的歌、屏幕上的动画,甚至是脚下南沙的土地里生长出的新故事。

当科技与文化碰撞,她又提起《头号玩家》的虚拟与现实,笑着说:“智能时代不是让文化‘褪色’,而是给了它更多‘上色’的画笔——青少年就是握着画笔的人。”

读者说:原来传承可以这么“潮”!
“以前觉得‘文化传承’离我们很远,听完才发现,写一篇关于南沙的短文、拍一段老街的vlog,都是在做这件事!”现场一位读者的分享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从在地文化的根脉到近代史的特殊坐标,从经典文学的温度到智能时代的创新,刘教授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证明: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青少年指尖的创造力。

金句指点:
①“生产力重要,感受力同样重要。”
②“所有的规划都赶不上世界的变化,终生学习才是正道。”
下一场文化之约已在酝酿,关注“南沙图书馆”公众号,别再错过与“文化摆渡人”相遇的机会~毕竟,最好的传承,就是从“在场”开始呀!
(文末互动:你觉得南沙的哪些文化元素最值得被年轻人“解锁”?评论区聊聊~)
南沙图书馆大咖人文讲堂持续更新中,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活动预告!

责编:何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