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这一词汇如今仿佛无处不在。科技领域强调创新,农业发展呼唤创新,知识更新依赖创新,体制变革也离不开创新。我们被“创新”的浪潮所包围,却鲜少有人停下匆忙的脚步,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是创新?它与创造又有何不同?为何人人都在谈论创新,却总感觉它遥不可及,如同天边的星辰?
其实,答案远没有我们想象中复杂: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则是“有中生新”。创造是从0到1的跨越,而创新则是从1到2、3、4……直至无穷的拓展。它并非天才的专属特权,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话传说,而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的本能——只要对现状心怀不满,只要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创新的大门便已悄然开启。
创新,从“加一加”开始
“加一加”是最为直观且常见的创新方式。将收音机与录音机相结合,收录机便应运而生;把电视机、音响和DVD整合在一起,家庭影院就此诞生;在铅笔上添加橡皮擦,方便实用的“铅笔橡皮”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些看似简单的组合,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无数人的实际痛点。
即便是伟大的思想,也难以逃脱“加一加”的逻辑。比尔·盖茨的办公系统,不过是将basic语言、IE浏览器和Windows系统巧妙“相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是将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融合”成一座指引人类前行的思想灯塔。黑色火药是用“一硝二黄三木炭”组合而成的,就连火箭冲破云霄,也不过是燃料、推进器、导航系统等要素“相加”的成果。
创新,从不排斥“拿来主义”。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将别人的“1”转化为自己的“2”的能力与智慧。
创新,也可以“减一减”
倘若说“加一加”代表着丰富与拓展,那么“减一减”则意味着精炼与升华。
长发打理起来太过麻烦?剪掉它,清爽的平头便成为一种时尚选择。眼镜过于沉重?去掉镜框,隐形眼镜便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葡萄有籽吃起来不够方便?去掉籽,无籽西瓜便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皮鞋穿着太过闷热?剪掉鞋面,凉鞋应运而生;再进一步剪掉后跟,拖鞋便成为了日常的舒适之选。裙子长度过长不够利落?剪短它,中短裙展现出别样的活力;再大胆剪裁,超短裙便引领了时尚潮流……
减法并非退步的象征,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进步。它让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懂,让冗余的环节变得高效有序。真正的创新,有时并非追求“多”,而是追求“少”的精妙。
创新,更可以是“反一反”“扩一扩”“缩一缩”
“反一反”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当别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行时,你选择反向而行;当别人都运用加法思维时,你尝试减法策略。苹果公司大胆地将手机键盘“反”掉,从而引发了触屏手机的革命;特斯拉公司毅然决然地将发动机“反”掉,开启了电动车的新时代。
“扩一扩”是一种延伸性的创新。将小屏幕扩展为大屏幕,平板电脑便满足了人们对于更大视觉体验的需求;将小店铺扩张为连锁店,商业模式的升级便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缩一缩”是一种浓缩性的创新。把电脑缩小到可以轻松放进口袋,智能手机便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把图书馆的知识浓缩进小小的芯片,电子书便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只要对现状心怀不满,只要愿意动手实践、转动脑筋,创新便无处不在,时刻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最难的创新,是创新自己
“加一加”“减一减”或许相对容易实现,而最难的,当属“改一改”——改变自己。
一个人要超越过去的自己,其难度远超颠覆一个行业。我们往往习惯于沉浸在旧有的认知茧房、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和舒适区域中,却忽略了:真正的创新,始于自我的革新与突破。
千创新,万创新,创新自己是根本;千道理,万道理,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当你敢于剪掉自己思想上的“长发”,敢于拆掉自己行为上的“框架”,敢于将“Impos”转化为“试试看”,那么,你已经踏上了创新的征程。
创新并非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专属活动,也不是企业家在会议室里的高谈阔论,它其实就藏在我们手边的铅笔里、脚上的拖鞋中、口袋里的手机上,甚至体现在你今天决定早起一小时的勇气之中。
创新,不过是“有积极意义的喜新厌旧”。从今天起,别再一味地仰望创新,试着动手做出一些改变——哪怕只是简单地将铅笔和橡皮绑在一起。
因为,创新,其实很简单。
作者:孟国泰(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长)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