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那束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文/神采奕奕
合诵:崔宏卓 小黎 李晶 徐爱娟 刘文杰 艳丽 刘德明 小格
音频合成:小黎
《接过那束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文/神采奕奕
【1崔宏卓】
遥控器按下时,
晨雾正漫过窗棂
电视屏幕亮起来,
像铺开的长卷
抗战场馆的名字次第浮现
牵着我的目光,
一步一步走进那段光阴
【2小黎】
卢沟桥石狮先从光影里探身
似在轻声问:那年夏天
石缝里渗的血,你可曾忘?
【3刘文杰】沈阳展馆里,
那杆步枪仍带着余温
锈迹裹着义勇军的心跳
讲解员说,
扳机上的指纹属于无名青年
他在林海雪原站成界碑时
口袋里,
妹妹绣的平安结还带着暖
【1—2崔宏卓】
我抚过屏幕,
像触到他冻裂的掌
忽然懂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重量
【4小格】
平型关的风顺着耳机钻进来
115师的号音
还卡在山谷褶皱里
草丛中的身影
把心跳压成冲锋的鼓点
第一声枪响炸开时
有人衣兜的家书
飘成最红的旗
【5李晶】
淞沪的老照片在镜头里泛黄
学生军的白衬衫
在硝烟中飘成蒲公英
樟木盒底压着给母亲的信
字迹洇着潮,像未干的泪痕
"娘,荷花再开时,我就回家"
可纸船般的诺言终沉进黄浦江
【1—3崔宏卓】
我望穿屏幕里的浪
忽然听见
涛声里,全是没说出口的乡音
【6好运】
南京展馆总让呼吸轻放
水庭里三十万滴沉默的水
把天空压得很低、很低
有位老人对着墙,
抚摸模糊的名字
那是1937年冬
没能回家吃年糕的弟弟
【7刘德明】
杨靖宇的树皮在展柜泛着微光
像他最后望向长白山的目光
【8艳丽】
赵一曼的钢笔悬在遗书上
墨水里的家国,
比母爱更沉、更烫
【1—4崔宏卓】
视频暗下去时,
我数着展馆的名字
像数掌心的纹路,
忽然想对他们讲——
【9小黎】不能忘!
沈阳的枪栓还等着号令
那是民族觉醒的惊雷,
是白山黑水不灭的火
【10刘文杰】不能忘!
平型关的号音
仍卡在山谷
冲锋的鼓点,
早已化作大地的脉搏
【11小格】不能忘!
白衬衫在硝烟中站成界碑
纸船虽沉江底,
却托举民族的希望
【12李晶】不能忘!
南京月光
总在辨认三十万滴沉默的水
映着最深的伤痕,
也铸着最硬的脊梁
【13好运】不能忘!
脚下每寸焦土
曾浸着他们的呼吸
如今春风拂过,
已长满新绿的生机
【14刘德明】看啊!
沈阳枪栓旁,
已架起守护和平的钢枪
【15艳丽】平型关山谷间,
冲锋号变作高铁呼啸,
载着梦想去远方
【16刘文杰】黄浦江浪涛里,
再无未说的乡音,
只有巨轮鸣笛高唱
【17小黎】南京水庭之上,
三十万束光
正刺破云层照亮前方
【1—5崔宏卓】
我们站在
他们用血肉铺就的土地上
接过那束递来的光——
【18小格】
那是劈开黑暗的光,
曾撕破最沉的夜、最密的网
【19李晶】
那是捧着善意的光,
藏着战壕里分食的干粮、
绷带下的体谅
【20好运】
那是锚定信仰的光,
照过树皮充饥的倔强、
遗书里未凉的滚烫
【21刘德明】
那是托举力量的光,
从枪栓传到钢枪,
从号音接向远方
【21艳丽】以青春为笔,
以山河为卷,
写下新时代的诗行
【22刘文杰】
让每寸土地生长繁荣,
让每个名字被岁月珍藏
【合】这是对英雄的承诺,
是我们肩上的担当
【1—6崔宏卓】
向着光的方向
看这盛世中华
正沿着光的轨迹
奔向永续的荣光!
作者简介:
王运霞:网名神采奕奕,黑龙江肇东人曾在学校,文化馆,铁路,旅游局工作,现已退休。
七十年代开始宣传报导,近年在钢都周报,鞍钢日报,辽宁刊物“民心”,关工委“红枫,华北诗苑,等也陆续发表文学作品。
3
